张有龙,赵爱荣,赵 海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2.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坪坝小学,贵州 大方 55160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思想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组织形式,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渠道。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和研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深度渗透。
推进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密切结合公共教育学课程性质,将思政内涵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进而确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
“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目标,专门对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作为一种构建全课程、全方位、立体式育人格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课程思政的意旨在于“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上”[2]。概而言之,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和途径,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贯穿到课程教学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教师综合素质形成中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作用,它旨在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了解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以及建立乐于从教的教育信念。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揭示的教学规律之一,与当前的课程思政理念是相通的。公共教育学与其他课程“共核同心”,这个“核”、“心”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公共教育学因其特有的课程性质与内容,从而具有显著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推进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旨在课堂教学中以“隐性思政”的功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专业知识的思想政治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价值的知识基础二者之间育人价值的高度融合,从而保证专业课程同思政课程相向通行、相互协作,形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协同效应。第一,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度落实。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扎实开展课程思政,能够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师与思政专业教师的教育合力,以此实现教育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构建,进而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得到深度落实。第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师。通过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理念,能够利用教育学科优势强化思政教育,使未来教师在掌握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师范生具备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3]。
为加强教育理论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克服二者简单相加所造成的生硬刻板等教学弊端,公共教育学教师需要密切结合教育学科特点,不断创新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于专业知识,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途径。根据教学大纲,《教育学》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及其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等十一章教学内容,共分16次课进行讲授,每次课3个学时。针对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科学合理设计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主题(见表)。例如,在学习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关内容时,可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等思政内容;再如,在“德育”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理解体会德育原则和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使学生明白相比于教育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人格的塑造、对道德品质的培养。
表 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主题
11 12 13 14 15 16教学规律与原则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德育内容与过程德育原则与方法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职业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职业规范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中国梦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劳动精神教育
公共教育学教师要结合学科知识与思政课教师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4],合理引导学生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价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拓展学科知识、锤炼意志品质、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的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意识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虽然大部分公共教育学教师已经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但具体教学过程中仍觉得办法不多、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因此,结合教育学课程内容进行思政方法的探索创新,就成为公共教育学教师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一是可运用情景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深化对思政课及公共教育学相关内容的理解[5];二是可运用项目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强化培养学生的思政实践能力;三是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互联网+课程思政、翻转课堂、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彻底转变传统教学的授受模式,增强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四是教师要在人本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用真诚的态度回应学生的教学反馈,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信任,以此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为最大限度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各方力量的积极性,提高改革的有效性,要科学设计包括体系、制度、目标、流程及各个主体职责等内容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衡量院系改革制度及方案的有效性、公共教育学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院系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起着组织实施者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将院系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教学改革方案、教学目标合理性、教学改革执行力等能够综合评价其组织领导力的指标纳入对院系的评价体系,以此提升对院系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科学性,推动院系增强组织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价值的有效发挥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公共教育学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起着教学实施者和学生发展引导者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将教师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的深度等指标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6],从而为教师思政能力发展指明目标,持续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这一重要地位,高校应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纳入对大学生的全面评价体系,以此为学生明确思想进步的方向,促使学生加强对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要建立起集平台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为一体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为改革的常态化进行提供坚强保障。
为促进公共教育学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提升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性,高校应亟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通过思政课完成”的狭隘教育思想,将协同育人理念下全员参与、全方位开展、全过程渗透的指导思想融入思政教学改革体系,建立起党委、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工作的机制,在协同育人机制的指导下建立起协同育人保障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题研讨会议,结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等基本学情,寻找课程思政理念与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融合点,有针对性的深化落实课程思政理念[7]。在这一层面高校还要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起共商、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协同育人平台,保障思政课教师、公共教育学教师、学生三方的信息共享及无障碍沟通,以此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营造和谐氛围。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坚实有力的制度支持保障,导致想要加强“课程思政”却片面提高了“思政课程”的地位,思政工作依然交给思政专业教师来做。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必须强化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主体责任,加强制度的系统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配套制度体系,出台鼓励支持专业院系和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系列制度;通过相关制度建设,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各相关部门、院系及教师的具体职责,压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各方责任;建立健全相关监督制度,明确课程思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等,加大对课程思政改革进度及有效性的监督力度。
第一,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专业引领作用。相比于其他课程,思政课明显在立德树人方面更有专业优势,因此在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必然要借助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作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专业力量,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理论素养深度,强化理论素养引领作用;其次要树立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用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最后要强化自身教学能力,为公共教育学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及育人方式示范,强化实践引领作用[8]。
第二,大力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公共教育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动性、参与改革积极性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地见效具有关键性作用。当前部分公共教育学教师并没有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价值理念的引导,片面认为公共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回事,二者结合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要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讲座,思政主题的交流会、分享会,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等多样化形式,引导教师明确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到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升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责任意识。公共教育学教师首先要在科学的教育思想引导下,更新教育观念,摈弃将思政课仅仅当成没有专业知识、没有重要理念,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没有任何帮助的错误思想和认知偏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将课程思政及协同育人作为开展教学的重要指导理念;其次要通过关注最新的课程思政改革教研成果、阅读思政教育相关书籍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能力[9];再次要不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观摩、交流和研讨,促使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不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思政教育效果;最后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锤炼和提升,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自身正确的政治思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言传身教,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明确公共教育学教师的具体实施者角色定位,密切结合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性质与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深度渗透,科学设置教育学课程思政主题,加强实践活动思政建设,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优化院系组织实施课程思政、公共教育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等评价体系,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制度保障支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以及加强教学保障等路径,保障公共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进而提高师范生具备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等从教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