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潮坚,姚慕珊
(潮州市中心医院,广东 潮州 521000)
胸椎骨折为临床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为暴力所致,随着交通业、工业快速发展,胸椎骨折临床发病率随之升高。胸椎承担人体正常重力、结构,胸椎骨折后能影响脊柱正常结构和运动功能,对患者健康、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胸椎椎弓根固定为临床中常用医疗技术,同样为治疗胸椎骨折常用方法,但胸椎解剖结构特殊性,不同节段毗邻结构复杂,椎弓根内固定采用螺钉固定,可影响生物力学,并对重要血管、神经造成潜在性损伤可能,影响治疗安全性[2-3]。传统胸椎内固定直视下将骨折胸椎复位,后采用内固定器械在骨折胸椎部位进行内固定,以达到恢复胸椎解剖结构治疗目的。但临床研究发现,传统胸椎内固定手术治疗创伤大、神经损伤大,且内固定治疗后稳定性较差,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4]。胸椎椎弓根外侧入路为临床中一种区别于传统胸椎椎弓根置钉的内固定方式,从胸椎外侧入路实施内固定手术,理论上可提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对促进患者术后愈合、功能恢复等有重要价值。为探究胸椎椎弓根外侧入路和传统胸椎椎弓根置钉的内固定在胸椎骨折中治疗效果,研究如下。
选取2018.08—2019.12我院收治72例胸椎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用随机分组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胸椎椎弓根外侧途径置钉,36例)和B组(传统椎弓根内固定,36例)。
两组患者积极完善术前准备,评估患者手术、麻醉风险,拟定手术方案。A组患者实施胸椎椎弓根外侧途径直钉治疗,全身麻醉,俯卧位,显露目标胸椎横突外缘,椎弓根入点为横突尖,以向头侧倾斜10°~20°方向作为进钉方向,和中线成30°~40°,轻轻转动穿透器手柄,穿透横突前方皮质,沿着椎弓根外侧皮质进入椎体,C臂X线下确定位置后,拧入螺钉,根据固定椎体阶段依次置入螺钉进行固定。B组患者采用传统椎弓根内固定,全身麻醉,俯卧位,后正中切口,逐层切开达到胸椎板位置,在目标胸椎横突(中点水平线)和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交点)处,咬开皮质,开口开路,在松质骨内缓缓推进,在C臂X线引导下用(定位)针穿刺观察位置满意,后根据胸椎骨折情况、大小,选择适宜螺钉进行固定。
①并发症:术后对患者12月,比较患者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发生率。②矫正角度:术后对患者随访3月、6月及12月,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Cobb角度。
用SPSS 24.0统计软件包分析获得研究数据,年龄、Cobb角用(±s)表示,t检验;性别、骨折原因、骨折类型、并发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矫正角度比较见表2。
表1 并发症发生率[n(%)]
表2 术后Cobb角度比较(±s)
组别 n 3月 6月 12月A组 36 11.3±2.3 13.4±2.8 13.7±2.2 B组 36 10.9±2.6 16.8±3.1 18.8±2.9 t值 - 0.691 4.884 8.407 P值 - 0.492 0.000 0.000
本研究在胸椎骨折患者中采用椎弓根外侧途径置钉技术治疗,相对传统椎弓根内固定,可显著降低术后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P<0.05)。分析指出,椎弓根外侧途径置钉能可降低螺钉固定过程中对内侧壁穿破风险,并能增加多个部分皮质固定效果,显著提高内固定稳定性。提高内固定稳定性、提高固定效果、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键因素,进一步证实椎弓根外侧途径置钉具有更高固定稳定性。本研究另得出,椎弓根外侧途径置钉技术能降低胸椎骨折患者术后Cobb角度(P<0.05)。Cobb角为反映胸椎弯曲程度,在胸椎骨折患者中能反映术后内固定效果,Cobb角度越小,表明内固定效果越显著。有学者在胸椎骨折患者中同样采用外侧途径置钉固定方式,显著维持患者术后Cobb角,获得显著内固定治疗效果。另有学者在胸椎骨折患者中采取外侧途径置钉内固定治疗,有效维持患者术后胸椎稳定性,提高患者术后胸腰椎功能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胸椎椎弓根外侧途径置钉在胸椎骨折中治疗具有更为实用且具有显著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