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下党报讲好故事需扣准“三味”

2020-02-01 14:13张倩倩
新闻前哨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三味张定宇湖北日报

◎张倩倩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中国文化有一种永久广大的价值,是一种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价值,因为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相处及深度了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好故事”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党报的根本使命是以新闻传播的方式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服务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报在发动群众,推动工作,凝聚人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手段日益丰富,互联网、5G技术、短视频等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大众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压力当前,作为传统主流的大众传播手段,党报如何在困惑与困境成功突围?

一、扎根一线调查研究,多些泥土味

重大主题报道一直是党报的传统优势。在媒体融合时代保持并凸显优势,需要不断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不少是命题作文,但如何在完成规定动作之外,通过自选动作让读者在“旧事”中读出新意,离不开精心策划、细致挖掘。

近年来,媒体针对脱贫攻坚的报道浩如烟海,不乏精品。2020年为脱贫攻坚站收官之年,关键阶段如何让脱贫攻坚报道不落窠臼?媒体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关注,需要跳出释疑解惑、扶志扶智、解读政策、加油鼓劲等此前着墨较多的圈子,另辟蹊径打造生动亮眼的作品。

2020年8月底起,湖北日报推出了13篇“夜宿农家话脱贫”专栏报道,包括《老乐家的养鸡致富经》《老光棍成了脱贫明星》《山乡开网店 销售过百万》《山路通了 民宿火了》《腰打钢板的养猪大户》等稿件。记者探访了咸宁、恩施、十堰、襄阳等地13个贫困户家庭,通过夜宿贫困户家中这一个切口,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算农家账,展示贫困户脱贫史及生活现状,用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故事,多元视角、创新呈现收官之年的脱贫行动。这次报道还是湖北日报一次传统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综合练兵。该专栏除了刊发纸媒报道外,还配以二维码,在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综合呈现图文、视频。

这一组重大主题报道,因为记者贴近群众、扎根一线,文字活泼灵动、画面朴实清新,刻画的场景及人物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报道一经推出,立即被多家媒体转载,成为脱贫“爆款”文章。中宣部《新闻阅评》称:报道展现了党和国家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力推进,折射了贫困群众勤劳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动作为和创新创造。

二、早策划多布局,多些汗水味

一直以来,应急报道是主流新闻媒体责任与担当的集中体现,应急采写能力是记者必备的一种品质,它既是对记者专业知识积累的综合考察,也是对记者策划布局能力的全面检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各地媒体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对信息披露、舆论引导、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报纸呈现的“豆腐块”内容,或者新媒体呈现的短视频等,是新闻工作者采撷信息的“集锦式”汇编。新闻线索从哪儿来,信息如何获取、取舍,这些环节大众不得而知。事实上,精品力作,从策划到采写、编辑出版,每一个环节都浸入了新闻工作者大量心血。

2019年11月29日,汉十高铁正式通车,这是全国首批、湖北省首条由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高铁,在国内铁路运输史上的意义非比寻常。在此前一个多月,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即安排记者采访汉十高铁沿线县市,剖析高铁对鄂西北带来的新动能、新希望。

通车当天,湖北日报刊发提前采写的稿件《汉十高铁今日通车 湖北铁路迎来“高光时刻”》,并配发特刊《汉十:畅通鄂北鄂西北大通道》《汉十奇迹:“无中生有”成现实》。当天4名记者分别前往高铁始发站、终点站、中铁集团调度大厅、詹天佑故居博物馆等地采访,报道游客、从业者、专家对通车的感受。通车次日,湖北日报推出《我国首条“地方主导”高铁张扬中国力量》一文,立即被多家媒体转载。随后,湖北日报接连推出《登高谋远绘蓝图》《高光时刻打开湖北发展新空间》《制度优势彰显道路自信》三篇《湖北铁路建设历史性跨越述评》系列报道,从谋划设计、制度优势、历史意义等维度解读汉十高铁开通的历程之坚实,发展速度之快捷,发展方式之科学。

精品力作,不仅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更能拓宽读者视野,引发深思。“读这组述评,可知我省铁路巨龙一路延伸的不竭动力是什么,我省铁路建设的历史性跨越从何而来。”安陆市读者卢润明来信表示。云梦县读者曾海波也向湖北日报投稿表示,“读完报道很激动,又靓又快的汉十高铁经过我的家乡,穿行美丽的鄂西北,重塑了九州通衢,织密了铁路网。”

三、细处着眼实处着力,多些人情味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党报不仅要求能够继续生存,而且需要寻求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这要求党报清醒地认识现实,深入调查研究与读者的关系。报道回归平民化视角,不拘泥传统图文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融合报道,把握叙事策略和技巧,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占据读者市场极为重要。

2020年上半年,各地涌现出许多逆行冲锋、不计生死的典型人物。媒体报道中,也出现了大量语言上通俗易懂、注重人情味,不拘泥于形式的精品,刻画出在高铁上睡着的钟南山院士、脸上布满口罩勒痕的李兰娟院士,以及拖着病腿在救治现场奔波的院长张定宇等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湖北日报推出的《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是国内首篇关注人民英雄张定宇的报道。由于受访者一直忙于救治患者,与各地救援队交流,无暇接受采访。记者曾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蹲点8个小时,期间通过侧面采访搜集信息。

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步步探问。张定宇不经意提起自己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冠肺炎,这些细节令记者深受触动。写作时,记者选取了张定宇作为医生、渐冻症患者、一个丈夫的身份,从细微动人之处描绘。

“浓眉,黝黑,风风火火。一小会儿,他接打了6个电话,整个走廊都能听到他在喊。”“每每有人问他,腿怎么了?他都大手一挥搪塞说:‘我膝关节不好。’全院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一瘸一拐的脚步,缘于渐冻症的折磨。”“分身乏术的张定宇,有时忙得三四天都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上周末凌晨1时多,在下班赶往第四医院的路上,张定宇的脸颊忽然一阵滚烫,那是止不住往下淌的泪水。”通过记者披露的这些细节,一个与生命赛跑、积极乐观的斗士形象徐徐展现,读之令人动容。

猜你喜欢
三味张定宇湖北日报
与时间赛跑的张定宇
与时间赛跑的抗疫英雄
——张定宇
与时间赛跑的抗疫英雄
——张定宇
鲁迅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