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希望——重看《等待戈多》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0-01-29 10:47卢玉娜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等待戈多戈多等待

基金项目: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9年“双一流”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  要:等待的希望,人类发展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无法摆脱自身的欲望需要,就是一种对希望的渴求,人类的发展就是对希望不断追求的过程。戏剧《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等待希望的等待,并非等待的绝望,“希望”作为一种生活的原发动力,推动了对未来积极进取和渴求,给我们带来了新启示。

关键词:等待;希望;戈多;启示

作者简介:卢玉娜(1979.11-),女,壮族,贵州兴义人,硕士研究生,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中美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承担《英美文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的教授。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3

战后西方世界人们的人性扭曲和整個社会的精神衰退,恩斯特·布洛赫开始探究“希望”。他以“希望”为本体,用“尚未”范畴把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提倡乌托邦精神,充分发挥想象的创造力去构思未来。在他看来,事物之所以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是因为事物内部具有一种不断向前的潜在——倾向性。这种倾向也就是目的、需要、期待、也就是他所概括的“希望”。“希望”不仅是人的主观需求,也是“客观实在整体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将马克思主义阐发为“具体的乌托邦”,以“尚未存在的本体”呈现出一幅未来和谐的家乡式图景。而透过本剧的“希望”存在,给现实存在带来了新的启示。然后荒诞剧的重要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郊区罗克。其荒诞剧的经典代表作《等待戈多》于1952年创作完成。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被认为是战后西方社会思想意识通过舞台艺术的手法最具代表性的反映。《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荒诞剧,通过浓墨重彩的刻画人物及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并用戏剧化的手法描写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无序,混乱,以及人物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的各种不幸、痛苦、挣扎。戏剧通过没有连贯故事的情节,通过一条主线“等待希望”贯穿了整部剧作,成为剧中的主题。笔者看来布洛赫提出的希望原理,有机地融合在《等待戈多》剧中,不但在剧中尽显了希望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带给现实中的生活以新启示和生活的希望,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一、两个流浪汉的希望——等待留下的生活启示

布洛赫人本主义的对立逻辑关系强调内心“救赎”,“救赎”的过程显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等待“希望”的趋势过程。这个观点在《等待戈多》戏剧里尽显无疑,空虚无度等待的人们在等待过程中煎熬。这种“应当”真实的美好精神世界摆在人们眼前的是战后虚无的物质世界和空乏的精神世界直接的一致性。而不真实的现实希望世界在剧本中找到了戈多,戈多的到来与不到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戈多这个人在剧中的存在——作为“希望”的存在。在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里“希望”是一种富于挑战的思想,用“尚未”范畴把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或等待或进取或挑战等等,无论过程的方式怎样,核心在于“希望原理”能慰藉人们的心灵,使其在这种趋势过程中生活,即使百无聊赖,即使荒诞虚无,即使空虚无度,带着希望都能生活下去。在剧中,两个流浪汉Didi 和Gogo的等待隐喻人生的荒诞存在,毫无意义及空虚无奈。而语言之间逻辑混乱,语义支离破碎,更突出了本剧的荒诞本质。但是无论等待的过程怎样孤寂,戈多的存在竟让两个主角坚守。多少次的欲走还留,最后两个主角仍然留在原地,戈多的没有到来给两个主角没有走的结尾留下了继续生活的可能性。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础有两个层面:应当真实的美好精神世界和不真实的现实希望世界。对“应该”的世界追求是用来反对当下“是”的世界的武器。布洛赫的这种人本主义“希望”始终给予无论处于什么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生活能继续。荒凉的环境中,每天一根胡萝卜,困惑、绝望及无奈。但是两个流浪汉并非仅仅是文学里单纯出现的符号象征,而是贝克特笔下有着丰富“人”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剧中的Didi和Gogo没法完成一次连贯又主题明确的对话。Didi一直摆弄自己的帽子,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满脸忧郁的神情浑然不顾Gogo肉体上的疼痛。相反一直在摆弄鞋子的Didi却是直截了当,没有更多的思想和对事情的思考。无法达成一致的谈话建立在两个人已经设定好的人物角色上。

剧本开篇Gogo就断续的表达一些严肃的思想——关于《圣经》里的疑问,试图和Didi进行交流。Didi精神涣散心思根本不在这个话题上,他心不在地焉进行着交流,带着沮丧咸一句,淡一句,Didi漠视Gogo提出的问题,注意力被自己的念想不断打断,两人没法进行一次有序而又成功的对话。在整部剧中两人就在主题不断被打断的对话中,艰难的完成一次又一次有主题的探讨。第二幕中,等得焦躁不安的两个主角开始对掐。彼此尽可能的找到最恶劣的词在谩骂对方,互不相让。一番对决后,Gogo要求和好,彼此一改一秒钟之前的互不相让和恶意刺伤,温婉又互爱的拥抱在一起。等待过程中的彼此慰藉增添两个人的空虚无奈,一个人独处时盼望另一个人的到来,真正两个人相互陪伴又难以忍受彼此无法沟通似的沉默——空虚生活的折磨!“Lets go”多次出现在剧中,却最终欲走还留,欲走不能。“were waiting for Godot”,揭示了等而不走的状态,也预示着存在于等待中的希望。整个等待过程中“非理性”对话的荒诞状态,同时呈现了战后人们的生活本质和战后西方世界的生活状态——20世纪40年代的人们无赖,无聊,无事可做,焦躁不安……。但是尽管这样的一种生活现状,人们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的活着,戈多便是这种希望,留存给人们生的希望,给人们欲走还留的可能!在这种“是”的趋势过程中,本剧把等待的过程拉长,拉大,使其空乏,终而不离不走,把戈多这个“希望”无限扩大,到最后,两个主角在一直设定好的环境氛围中等待戈多,度过了不知具体时间的一天又一天。然而从他们鲜活具体的情感中,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Gogo在Didi勃然大怒时,冷静而无赖的说:“我觉得孤独”。孤独感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两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他们吵架,和好,互掐,拥抱,商议上吊,扮演树等等行为,无处不透着荒诞的气氛。但是凡此种种都只为一事所做——等待戈多!生活在等待中度过,赋予了等待本身的意义。一种等待中的希望,让主角没有放弃,那些不值一提、微不足道的努力摆脱,都足以证明两个流浪汉的生命之火未熄灭,生存尚还存希望。

剧中极力以各种方式表现的荒诞情景,并没有完全表示生存的意义是虚无的,并丝丝透露怀希望的可能性。两个主角的存在意义就是等待,等待本身就是希望,希望本身虚无又缥缈,但是却给人们生存带来了活着的意义。布洛赫把人的实质定为乌托邦,所以“尚未完成性”成为人的“类本质”。他是这样阐述的:“在所有动物都受其束缚的类的永恒限制之内,都存在着一种向往光明的冲动;但是只有在人自身中,所以动物均有的趋光性才被意识到”(P234)。通过布洛赫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人本身就是一种“尚未存在”,需要通过“希望原理”对这种趋势过程进行追求,在这种趋势过程中人类的存在和生活才成为可能。等待给人们留下了希望,生活有了万分的可能性,无论生活的前方是泥潭,是荆棘,是平路,是坦途,人们都会抱有希望的生活下去。希望赋予我们生活的启示,社会得以长足发展。

二、希望的新启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想信念

布洛赫提出“希望”,是把想象带来的希望看作是一种能带来精神力量的动力,通过真实生活体验产生的当下存在的和未来存在的希望期待,通过希望来实现心理洗礼的生活过程。同时认为“希望之梦即是人类自由之梦”,人类的进步少不了希望的存在,对应着剧中的“戈多”的存在。给人们在希望“可能性”的新启示。很多学者及读者对“戈多”有不同象征意义的猜测,但是“戈多”是“Godin”还是“Godet”,无论如何,他的到来都会给Vivi 和Gogo带来希望,他象征着希望。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注定是在这样的“希望”里得以实现。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第一次阐述了这个概念,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希望”是通往精神和思想解放的道路,在对未来的相信中得以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可能性”存在,为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创造了条件。

三、结语

整个剧本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的是在没有任何意义的等待过程中,两个流浪汉彼此鼓舞着对方,空虚,无聊,痛苦的两人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死寂中。而是在这种等待的生活状态中给现代人们证明了生活的活力,生存的希望。第二天树上长出了几片叶子,象征着生命来了,活力来了,希望来了。也许等不到戈多的到来,但是就在这样一个“没有希望”等待中,这个“没有希望的希望”能减轻人们挣扎人生的痛苦,在人们面前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布洛赫的“希望理论”展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尚未存在”的东西,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理由和可能性。布洛赫认为“希望”是具体的,被中介的东西,它不同于确定不移的事物。布洛赫提出的希望哲学给人类带来了精神的巨大鼓舞。因此,不管戈多会不会来,戈多是否存在,戈多作为“希望”的存在给作品点题,同时也预示着人们,向着前进的步伐是不会因为过程的千百种可能性变化和消亡的,反而是给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提供了生存和存在的必要性和必须条件。

有这一丝的希望存在,时间才会无限延伸,生活才会一直继续。人生是痛苦和苦难的,但是正是因为痛苦而产生希望,对未来不可知的希望,一种“尚未”的可能性,也是这种存在的不可知的希望促使人去行动,而因希望激起的行动就是等待,对在生活中各种不幸和痛苦抗争的等待,也是生活希望的等待,也是人可以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借口——希望,启示人们生活的无限延续,尤其是战后的美国现实生活,给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内心点燃了温暖的曙光。正因为人们有了那一丝丝希望,为了得到这种“渺茫”的希望,人们的生活有了色彩,开始去奋斗,去追求,去寻觅,去探索,才有了生活及人类的不断进步!“尚未”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意识状态后,“希望”除了作为一种心理情感而存在外,同时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方式存在——“希望”为可能性存在。故人们追求,寻觅,探索等等,生活变得真实,生存才有了可能性的存在。戈多是希望,给两个流浪汉带来了希望,同时也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启示人们生活在所谓荒诞世界中也能坚持并抱有希望的快乐地活下去,尽管最后戈多没有出场,但是戈多的诱人存在,就是剧中人物活下去的希望所在,总有“等待”能实现的可能。剧中两场的最后男孩上场带着肯定的语气告知戈多不来时,弗拉季米尔平和的嘱咐男孩告诉戈多,他们依然会等……该剧的最后一句话:“They do not move.”(Curtain).暗示两个主角最后并没有走,除了给观众留下悬念外,也告诉我们两个主角尽管百无聊赖,但是他们的潜意识状态里,愿意等待的存在。“戈多不来,希望还在”,生活就在这樣的“尚未”可能性中继续。

注释:

①https://baike.baidu.com/item/恩斯特·布洛赫/14105951?fr=aladdin#2.

参考文献:

[1]贝克特.等待戈多[M]. 施咸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梦海. 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 论恩斯特.布洛赫的未来希望哲学思想[J].求是学刊,2006(5).

[3]欧阳谦.布洛赫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种“希望哲学”的理理论建构[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5).

[4]金寿铁.真理与现实: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5]吴强.等不到的希望—— 论《等待戈多》[J].外国文学,2012(3).

[6]贝克特. 等待戈多[M].施咸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姚佳根  王珩. 当“等待”成为存在本身—— 《等待戈多》的解析[J].艺术评价,2013(2).

猜你喜欢
等待戈多戈多等待
一个漫长的下午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等待戈多》,人性断裂的精神现实与救赎
戈多是谁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戈多是谁
话剧《等待戈多》等
《等待戈多》对新时间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