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之作之一,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缩影,在英语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其中译本更是层出不穷。本文从信,达,雅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这部作品的部分章节的三个译本,分别是吴建国的译本,姚乃强的译本和董继平的译本,浅析文学作品的翻译,探讨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翻译原则;对比分析;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陈欢迎(1995-),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航运、海事与国际商务文献的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02
前言:
一直以来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都未停止。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给中国翻译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由此发展出的各种翻译理论也层出不穷。译者在面对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时,可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不同,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反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要素。译者是连接原作者和目标读者的一座桥,如何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而又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是文学翻译中最大的难关。笔者将从信,达,雅的角度来浅析文学作品的翻译。
1.“信”视角下的对比分析
“信”指译文要准确,不能偏离原文意义。
例句1:But we've always been unusually communicative in a reserved way.
吴译:我们向来都是用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进行交流的。
姚译:但是我俩总能彼此心照不宣,心领神会。
董译:却始终在不同寻常地交流着。
分析:在这句话中,三个译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对“reserved”的理解。“reserved”的意思为拘谨缄默的,矜持寡言的;保留的。而董把“reserved”翻译为不同寻常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显然是不符合语境的,没有做到忠实于原文,偏离了原文意义。而吴和姚则翻译为“心照不宣的”,符合原文。
例句2:“Is it a boy or a girl?”she asked delicately.
吴译:“是小子还是姑娘呢?”她嗲声嗲气地问道。
姚译:“这狗是雌的,还是雄的?”她细声细气地问道。
董译:“ 这是只公狗还是母狗呢?” 她关心地问道。
分析:“delicately”意为娇美地,精美地,雅致地,纤细地,并没有关心的意思,可见董版的翻译有偏差,没有做到忠实于原文。通过文章可知此时威尔逊夫人是在对着汤姆撒娇,吴和姚分别译为“嗲声嗲气”和“细声细气”。前文有写威尔逊夫人是个身材强壮的女人,这里将其翻译为细声细气容易给人一种身材瘦弱的印象。所以吴版的“嗲声嗲气”能更好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更符合语境。
例句3:I gathered later that he was a photographer and had made the dim enlargement of Mrs Wilsons mother which hovered like an ectoplasm on the wall.
吴译: 我后来好不容易才弄明白,他是个摄影师,威尔逊太太母亲那幅模糊不清的放大照片就是他的杰作。
姚译: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搞摄影的。他给威尔逊太太的母亲放大过一张相片,模糊不清,挂在墙上像个飘动的幽灵。
董译:后来我才得知他是摄影师,墙上那幅幽暗的、放大了的威尔逊夫人母亲的照片,那幅如同幽灵物质一样盘旋的照片,就是他的杰作。
分析:三位译者对原文中的几个词汇及搭配的处理稍有差异。首先叙事时,汉语中的时间地点状语一般放在句首,对于“后来”这个词姚和董都放在句首,读起来更符合汉语习惯。关于前半句的翻译吴的译文增译了“好不容易才弄明白”,显得多余冗杂。而原文中的“a photographer”是名詞结构,吴和董都翻译为“摄影师”,姚则翻译为“搞摄影的”。把名词动作化,生动形象。而三位译者对后半句的翻译更是各有特点。吴的译文省译了which引领的定语从句,用模糊不清一笔带过,给人的冲击感不强,而姚和董的译文则把定语从句完整翻译了出来,做到了“信”,忠实于原文,与原文更加相符。
2.“达”视角下的对比分析
“达”指译文不被原文所约束,译文要通顺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例句4:There was music from my neighbors house through the summer nights
吴译:整个夏天夜夜都有音乐声从我邻居的别墅传来。
姚译:整个夏天的夜晚我邻居家的音乐声不绝于耳。
董译:穿过夏夜,我邻居的房子里传来了音乐声。
分析: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知“我”的邻居盖茨比家里从周五晚上开始到周日晚上,宴会聚会开个不停。在这里,作者用“nights”也同样是想表达邻居家里夜夜笙歌,热闹喧哗。吴版和姚版毫无疑问是抓住了这一精髓,理解原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吴的译文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姚的译文稍显冗杂,不够畅快,而董的译文“穿过夏夜”则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没有做到通顺。
例句5:She was in the middle thirties, and faintly stout, but she carried her surplus flesh sensuously as some women can.
吴译:她大约三十四五岁,体态稍许有些发福,不过,如同某些会打扮的女人一样,她也把她那身赘肉收拾得很有美感。
姚译:她约莫三十五六岁,开始有点发胖,不过像有的女人一样却给她添了几分肉感。
董译:她大约三十五六岁,略微有些健壮,但是和一些女人一样,她能让人感觉得到她胖得适度。
分析:这三位译者对于“as some women can”处理方法有略微不同之处。其中吴版使用了增译法将其翻译为“如同某些会打扮的女人一样”。使句子衔接紧凑,语句通顺,前后照应,句意明了。姚和董翻译为“像有些女人一样”,会给读者一种不明所以的感受:像哪些女人一样?而且姚的译文后半句“像有的女人一样却给她添了几分肉感,”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女人给她添了几分肉感?没有吴的译文通顺明白。董的译文用“健壮”来形容女性,用词稍显过度,相比之下,吴的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更能让读者接受,不会产生歧义。
3.“雅”视角下的对比分析
“雅”指既重视译文的准确性,又要兼备文采性。
例句6:In his blue gardens men and girls came and went like moths among the whisperings and the champagne and the stars.
吴译:在他那蔚蓝色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样来来往往,处处都是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声、香槟酒的觥筹交错声和璀璨的灯光。
姚译:在他那蓝色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酒和星光之中来回晃荡。
董译:在他那蔚蓝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蛾子一样来来往往,穿行在窃窃低语、香槟酒和群星中间。
分析:在这个例句中,三个译文的主要区别在后半句。首先看吴的译文:男男女女,来来往往,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觥筹交错。一句话中用了多个四字格结构,节奏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周围环境用听觉和视觉更加具象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晚会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姚的译文简洁,仅仅用了笑语,香槟酒,星光草草结束,属于写实,未能将原作者想表达的那种热闹非凡,众人尽情享乐的场景充分表达出来。董的译文也属于简洁明了的风格,相比之下,吴的译文更具文采,符合“雅”的原则,更能体现语言之美,引人入胜。
例句7:The scene had changed before my eyes into something significant, elemental and profound.
吴译:整个场景在我眼前已经发生了变化,化成了某种意味深长、原始质朴、玄奥莫测的东西。
董译:我眼前的场景就变得意味深长、重要、深奥了。
姚译:眼前的景色变得意味深长、质朴自然而又深奥莫测。
分析:在这个例子中有三个重要的形容词,分别为“significant”、“elemental”和“profound”。三个版本的译文都翻译出了形容词的含义,但在具体词语还有差别。吴和姚的译文连续用了三个四字成语,层层递进,节奏明朗,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印象深刻,符合汉语行文习惯,体现了汉语的魅力,使整个句子更加出彩,更富文学性。相比之下董的译文就没有那么大的冲击力,吴和姚的译本更胜一筹。
结语:
文学作品的翻译与非文学作品翻译不同,除了要考虑传达好每个词汇、意象、情感的传递,还应当注重把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做到一切都合情合理,不失偏颇。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作为原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既要兼顾原作风格,又要照顾目标读者感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既要做到忠实通顺,同时也要兼顾文学的语言之美,采取最合適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译文预期功能。
参考文献:
[1]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
[2]董继平,了不起的盖茨比[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3]吴建国,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4]姚乃强,了不起的盖茨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