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华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学生重要的品行修养和行为准则,既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更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根本。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想要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就要以合适的方法完成好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的教学。只有老师紧扣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才能将德法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并进而引领学生融入社会。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养成
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教育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所以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学习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以增强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老师应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们传授品德修养与法律的知识,力避常规枯燥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新的知识,成就新的自我。
一、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弊端
(一)课程意识淡薄
道德与法治课程因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们认为这是额外的课程,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不用过度去关注学好这门课程,打多少分不重要,对以后的学习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主张学生把精力都投入到数语外学习上。家长观念的偏离导致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不认真参与,甚至在课上学习别的课程。有的教师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也听之任之,甚至有的校领导也不重视这门课程,导致这门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二)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方式死板,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受到了限制,只剩下机械的记忆,造成德法观念与学生精神世界的分离。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枯燥无味。另外,有的教师不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只是照本宣科,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不能及时地进行解答,不能联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落后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讲述知识之前,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听取学生当堂反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进行总结提升,突出知识要点,突破认知难点。但现在的问题是,新课改以后有的学校的老师还是在走“老路”,没有改变教学理念,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上课,学生过度依赖老师,习惯了接受式教育,不主动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导致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想象力不丰富,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二、改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策略
(一)建立平等教育观念
为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方针,建立平等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们的思维,使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道德与法治的领域自由翱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活跃于各版块的学习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的建立,这样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学生知行能力能得以尽量发挥,对于提升教学质量非常有利。
(二)实施差异教学举措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家庭背景各异,接受能力不同,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针对班级学生的差异性,采用相应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计划,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向,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效率得以提升。这种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进行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紧贴学生生活实际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质量飞速提升,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却有所脱节。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犯罪的概率在逐渐增加,教师应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拿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认真分析,防微杜渐,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都乐于接受,而枯燥的说教,机械地记忆,学生从心理上就有排斥的天性,只是无奈接受,学习效率自然降低。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利用新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多角度对情景进行分析,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采用多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增加学习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追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促进学生主动学
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课程,但因为一直忽视这一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了在学生成长中应该发挥的作用。由于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没有紧密联系,使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厌烦,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所以,老师应该打破常规的教学预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态度。
为了增强道德与法律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在课本的基础上不断整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老师总是禁锢于课本,就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老师应该成为创造生动课堂的引导者,带领学生融入角色,走进生活,将知识与感悟融为一体。教学中不仅需要老师积极引领,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激励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增强道德与法治体验,积极创设小组合作探究情境,让德法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形成正确的德法认知和情感交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时代要求教
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所以老师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堂,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并解决好时代向学生提出的德法问题。
(三)投身社会实践行
知识与实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使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道德與法治指引着学生进步,引领社会发展,是教育课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不仅仅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应重视道德与法治在教学中的创新,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引领当代学生正确认识成长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道德与法治精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桂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0(06):44.
[2]石红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