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课程体系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本科院校也在逐步转型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也逐渐与以往不同。本论文结合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现状,探究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路径
引言
在本科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改革和实践教学等变更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1.课程设置合理
在大学本科理论课环节不仅要考虑所需的通识教育,还要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中体现出特色。专业课程具体可把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模块。在学生大一时期,可以进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让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培养。从学生大二开始,一方面让学生修读专业基础课程,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考虑自身兴趣和特长,并根据今后的职业规划,自主选择方向。根据目前市场人才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划分为语文教育和创意写作两个方向。学生自主选择方向可以充分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能让学生能够大致地把握自身今后从业方向,从而实现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规划。从学生大三开始,再加入专业集中实践课程,实现专业素养课程“四年不断线”,专业方向课程有特色,专业实践课有针对性,形成了一个阶梯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和专业所在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予以充分考虑。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理论课来一一对应开设课程的。语文教学方向,理论课程可以开设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教材分析与试讲、语文教育心理学等;同时可以开设微格教学实训、朗诵实践,语文教学实践等实践课程。创意写作方向,理论课程可以开设文案创意与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剧本写作等;实践课程可以开设文案写作、创意写作实践、新闻写作等。确保各门课程开设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充分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系。
2.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学团队对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在教学理论方面,对文学、哲学、教育学、人类学、阐释学、史学、心理学等文化中的精髓进行了吸收,并以此作为支撑,有机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理论,并在符合办学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原创。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结合学情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讲授法的主导下以生命言语、阅读本位作为范式诠释,重点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言语生命力挖掘出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借助课堂讨论、智慧课堂、微信公众号、课外活动等途径对其进行引导。将“大语文”观念带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空谈口号而是要有机结合课堂讨论和课后延展,借助启发式的教学来统一教法和学法。同时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对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将指导工作覆盖到学生的课后学习活动中。
3.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很多专业理论课在特定实训课程以外都要设立实践环节。其中包括语文课程教学论、创意写作、思维训练与写作等,实践环节所占的学时是比较多的。在实践课程环节中又有机地融合了实训内容和课外活动。如举办沙龙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或者开展三笔字书法大赛和汉字笔顺听写大赛,或者创办微信公众号平台竞赛举办文案策划组织活动,或者举办教学技能大赛开展微格教学实训等。另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多次参与到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4.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有效落实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育人的方式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独特优势,积极开展產学合作教育。成立了由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学校的专家组成的产学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协调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构建“校企互融,多元共建”的开放型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同时与校外的中小学和创意策划公司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有企事业人员参加论证,同时选聘教师到企业、学校的实践教育基地挂职锻炼,聘请一线人员做兼职教师,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结语
随着应用型高校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高校的老牌专业也应该充分的顺应这一时代发展,逐步开展课程改革工作以提升自身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易艳明,石婷.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基础、组织模式与设计原则再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7)
[2]潘海涵,汤智. 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2)
[3]孟庆繁,林相友,孟令军,滕利荣. 打破“短板效应” 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22)
作者简介:黄凤英(1984.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