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图像学在20世纪上半期开始流行起来,是一种视觉文本的主题和内容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学科,运用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艺术史,可以更好地阐释艺术家与时代精神和信仰之间的关系,使观者了解其内在的象征意义及其所蕴含的美学价值。《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著名艺术家顾闳中代表作品之一,这幅作品刻画了韩熙载深夜邀请宾客宴会的场景。画面中描绘的就是一次韩熙载夜宴的完整过程,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表现出韩熙载在南塘污浊的政治环境中明哲保身的态度和处事智慧,也是画家对当时为官者懒于朝政、贪图享乐的现实主义反映。
关键词:图像学;潘诺夫斯基;韩熙载夜宴图
一、时代背景与画家生平
五代十国,“五代”是唐朝灭亡后在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十国”,是当时在江南地区先后建立的十个政权,分别为前蜀、后蜀、闽、吴、吴越、南汉、北汉、武平、南平、楚、南唐、清源,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在国力方面南唐国最强,先后攻灭了闽国、楚国,但连年攻伐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1]。
顾闳中,江南人,南唐后主时任翰林待诏,是非常有名的肖像画家,为李煜画过肖像画。他的绘画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传世代表作为《韩熙载夜宴图》,见于画史著录的作品还有《雪村图》《荷钱幽浦》《眀皇击梧桐图》《游山阴图》等[2]。顾闳中虽然技艺高超但是却身处逆境。他对夜宴的仔细描绘,刻画了韩熙载身负才华却官场不得志的郁闷神情。该画有5个可独立的章节组成,有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但是5个独立的片段又可以相互组成画卷。现在该画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学意义
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基于对图像志的研究和理解,再对图像本体进行理性解读。他提出用图像学分析一幅艺术作品,不仅要研究图画本身的造形与光影,同时也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弄清了绘画作品与其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才能够更加明白图像的深层内涵。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中,图像学和图像志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书中将图像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阶段是前图像志描述阶段,主要解释图像的最自然的意义;第二阶段是图像志阶段,主要解释图像的传统意义,并将作品所包含的主题意义与所在地区的特定文化进行联系;第三阶段是图像学阶段,通过解释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来阐释作品的本质与内涵。
(一)自然意义
从图像学研究的第一层次剖析,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见即所得”,将作品的内在含义撇去,只从作品本身入手。从第一层次来研究,《韩熙载夜宴图》绘画精美,图画非常有层次感,多次运用了朱红、朱砂石、青石绿、粉白颜色,整个作品色彩丰富。顾闳中在各方面进行了创新。传统绘画构图通常使用时间顺序叙事手法。《夜宴图》使用时间线前后的顺序将一系列活动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局部看是5幅绘画,但是在一起又是一整体。虽然整幅画情节很多,节奏繁杂,人物动作多样,但是在构图上场景衔接自然。这种结构内容的安排,使观者不觉割裂的生硬,而用屏风连索时也不觉得牵强[3]。
(二)传统意义
第二层次的图像学研究认为,任何一幅绘畫都不是偶然或随意产生的,都与当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有密切联系。如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宫廷画既要兼顾人物的身份地位,也要符合当时的文化审美情趣。《韩熙载夜宴图》画面中尽管夜宴非常精彩,但韩熙载脸上没有笑容,眼神暗淡无光。他衣着素雅,内心丰富但不显露在脸上。这是一幅非常符合当时审美趣味与文化风尚的作品。
(三)内涵意义
图像学视角第三层次,对图像文本内所要表现的社会背景进行解读。对画家创作产生影响的原因有诸多,如经济、文化、政治、周边环境等,这些原因将或多或少地在画家创作中表现出来,其中就包含了作品的本质内涵。
《韩熙载夜宴图》很好地揭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现实。从画面中可以看出,韩熙载夜宴的奢靡,主人公因官场不得志而郁郁寡欢的表情。
二、运用图像学方法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一)前图像志分析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非常精彩的人物绘画,在历史中是这样记录的,君主李煜一方面想录用韩熙载但一方面又担忧韩熙载的遗民身份。于是便有了这幅作品。
第一部分的画面中韩熙载穿着黑色大衣,头戴一顶纱帽。服装方面,大方而符合场面要求,与在场的客人们饮酒欣赏琵琶演奏。红色羯鼓做为连接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媒介。在第二段场景中,主人公韩熙载脱掉外衣,露出土黄色的里衣。衣冠开始有些不整,但韩熙载兴致不错敲击羯鼓为众人助兴。第三部分仔细刻画了烛火、水果,由此我们可以侧面推断出韩熙载夜宴的时候与节气。第四个场景的构图最为巧妙,通过描绘五名女子吹奏乐器的场面,使得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疏有密。第五个部分是画作结尾,可以明显感觉到画面氛围渐渐平静下来。画面中宴会结束,宾客们一一散场。韩熙载脸上表现出哀伤的神情,手中拿着鼓锤,和宾客们一一告别。
顾闳中在这幅绘画中使用了许多绘画技巧,使观者体验到丰富的节奏感,画面实中有虚,动静结合,巧妙地将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安排在一起,对人物的刻画也是身心兼备,充满生命力。《韩熙载夜宴图》最主要的刻画对象韩熙载,对他面部的描绘多为正面和侧面,表情多为凝重、郁闷。
(二)图像志分析
《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被李煜悄悄派去观察韩熙载生活,绘出韩熙载家中夜宴的场景。韩熙载的身份背景,使李煜感到非常犹豫。韩熙载本是贵族出身,家遭不幸后来到了南唐。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份背景,使满腹才华的韩熙载得不到李煜的重用。同时南唐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因此韩熙载用逃避、享乐的办法应付这种局面。《韩熙载夜宴图》就是描绘韩熙载在空闲之处,邀约有共同艺术追求和欣赏的人一起赏乐、沟通,和官场毫无联系。
《韩熙载夜宴图》整个绘画过程都带着一种压抑、悲伤和颓丧的情感,图中韩熙载也是郁郁寡欢、沉闷不乐的表情,表现出自己对为官的愤懑、忧郁的情感。在当时王朝处于江河日下的处境中,韩熙载作为一个饱读诗书优秀又有才华的人,他在当时的环境下只能廉洁自守,与世浮沉而已。
顾闳中在画中也侧面描绘了当时朝政风气不正。在最后一个场景“宴散”中男子紧握女妓的手,推推搡搡、拉拉扯扯,女妓并没有拒绝似乎也想对男子进行挽留。仔细观察画中被子里面也有内容,被子高拱,但是在一旁的韩熙载却不管不顾,视而不见。这里也反映出来韩熙载的聪明,明白“自污”保身,和在浊世中明哲保身的智慧。宴会上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好不快活。向李煜表明自己不上进,同时也影射当时朝政风气的污浊。
(三)图像学分析
图像中产生出的文化密码是图像学主要研究的对象,也就是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中所言:“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韩熙载的夜宴看上去纸醉金迷,奢靡无度,其实是一种明哲保身的聪明之举。韩熙载满腹学识但不被李煜赏识,失意惆怅,郁郁不得志,也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
《韩熙载夜宴图》关心现实生活和社会,对外在事物细致描绘。其中顾闳中不仅对人物绘画细腻,对室内设置的描绘也十分认真,如乐女的琵琶、韩熙载身穿的大褂、做为隔断的屏风。他用绘画传达了韩熙载的生活情况和五代十国时期朝政腐败的信息。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工笔设色、画风严谨的写实主义杰作,也是作者入韩府观察,目识心记,回来创作的[4]。中国人物绘画讲究“以形写神”。谢赫在六法论中也提出相似的观点,即所谓“六法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韩熙载夜宴图》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仔细描画了晚宴中人物的外貌和神态。宴会中的奢靡无度,歌舞升平。众人的寻欢作乐与韩熙载脸上的不快乐、不得志的神情形成了对比。顾闳中在作品中表现出完整感、流畅感,将韩熙载夜宴的场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最后,《韩熙载夜宴图》用图像學来分析,其实质是顾闳中对当时官场上为官者怠于朝政、贪图享乐的写真,是以绘画为媒介向李煜进行汇报的图像奏折。
参考文献:
[1]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七章 中晚唐政治与五代十国)[M].台北:三民书局,2008:219-238.
[2]刘晓路.中华艺术通史 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下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9.
[3]白雪.从《韩熙载夜宴图》看传统绘画空间的意象性[D].济南:山东大学,2014.
[4]梁政.试论美术心理素质的培养[J].美与时代,2004(6):46-48.
作者简介:魏雅青,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