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近日,一段有关5名中学生当着几千名师生的面将自己的手机丢进水桶里销毁的视频引发热议。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得到一部分校长、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有效”。当众销毁手机无论其方式和过程经过怎么样的“精心设计”,暴露出来的依然是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简单粗暴,从表面上看短期有效、局部有效,实则长远有害、整体有害,在“工具”意义上是有效的,而在育人目标的实现上带来更多的是伤害。如何预防此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怎么才能真正把教育做得“有温度”?本期,让我们听听来自教育一线老师们的声音……
教育,是需要耐心的事业
当众销毁手机并不是一种管理问题学生的有效方法,该做法暴露出来的是学校在教育管理问题上的对策缺失、急功近利,此种做法虽能短期有效、初现效果,但该做法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抗拒心理,使其情绪反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学校忽视对有网瘾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明学习阶段的重要性及上网成瘾的危害性,是很难从他们的思想源头上戒掉网瘾。
对此,济南市钢城区友谊路小学聂翠花老师认为,学校必须耐心抓好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快提升他们的戒网意识,筑牢思想防线。耐心做好教育,与他们进行互动,让他们谈危害、谈认识、谈对策,从中加以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认识错误、加深认识,对他们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耐心教育引导,以此来引导学生把握好学习与上网的“界限”。
教育要有度,更要“有温度”
来自莒县碁山镇中心初级中学的王晓启老师说,去年九月,某中学在开学入校期间的做法同样简单粗暴:一名戴墨镜的男教师提着水桶在校门口为女同学亲自卸妆,在擦完一个后,男教师把毛巾放进身边的水桶里沾一下,再继续擦拭下一个女同学的脸,边擦边说:“学生就要有学生的样子。”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甚至得到一部分校长、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有效”。学校也表示:学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引导,此前已多次禁止学生化浓妆,但效果不好。这次方法可能有点过,但是为了对孩子负责。
诚然,教育是个大课题,作为教育者,为达到短期效果而采取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的做法,最后再附以各种“高大上”的理由实属无奈之举,但这也恰恰暴露了教育缺少对学生人性充分关注的问题,与立德树人的目标背道而驰。教师除了考虑“工具”上的有效和有度外,更应该从文明校园建设、优良校风培育等方面影响、引导学生,从人文性上推动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做“有温度”的教育。
寻找问题源头,重视心理教育
“把手机丢进水桶里销毁”事件,暴露出的是教育简单化、粗暴式的做法,给我们无数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带来更多的反思:看似学生不玩手机了,安心学习了,其实是背后因短暂的惧怕而暂时的收敛,我们不妨试问一下,手机真的放下了吗?我们也许会心虚,但更多的是不是“治标不治本”呢?为此,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宋艳玲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种策略:要寻找问题源头、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
第一,寻找问题源头,对症下药。追究学生痴迷手机的原因,不外乎有这几种:学习压力、缺乏安全感、家长陪护单一、教育方式粗劣、沉迷网络游戏、学校重学业轻思想教育等等。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抓起,从手机里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加以有效科学地引导。喜欢玩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找心灵慰藉,找胜利的成就感、刺激感,不妨对症下药,成立电脑兴趣社团,培养他们进行微机编程、3D打印、电脑动画制作等,体验高科技现代化带来的学习优越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真实展现。
第二,重视心理教育,百花齐放。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上进心强,但抗挫折、抗压能力相对薄弱,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百花齐放:定期开展心理讲座、青春期讲座,成立心理咨询室,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减压、抗压的情绪安抚,开设网络心灵驿站,组织开展抗压游戏,寻找生活中的好伙伴,学习上的小老师、小帮手,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疑难杂症,在立德树人宗旨下更好地教育孩子成才,不忘初心,做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爱之名,为爱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承,更是学生品格养成和塑造的过程,学校的这种行为不但直接伤害着学生,也会给学生的成长造成某种不良的暗示。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校规的制定和执行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权利。社会在发展,学生的权利意识提升很快,等到学生情绪反弹后再出面道歉、修改规定,又何必当初!这样的反复之中,受伤害的不仅是学生,也损害了教育的精神和教育工作者的尊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短期利益,把教育变成工具,与它的本质渐行渐远。”济南市钢城区金水河学校李敏老师感慨道。
其实,学生销毁手机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会加剧学生的逆反情绪。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学生会如此沉迷于手机,我们应该怎样把他们从虚拟世界中拉出来?我们的教育恰恰是没有做到这一点,仅仅靠严苛的制度约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多方面引导,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探究与活动相结合,给学生开创一片广阔的新天地,以爱之名,为爱教育。
有堵有疏,疏堵结合,行之有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一直是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一件事。针对学生在校玩手机的问题,汶上县郭楼镇中心小学苑姗姗老师建议,可以通过屏蔽信号、暂时保管、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等方式进行管理,而不是运用简单粗暴销毁的方式。学校也可以采取教育、引導,帮助、满足学生基本诉求等人性化方式来处理。“有堵有疏,疏堵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就像转化学困生一样,解决学生玩手机问题将会是一件缓慢且反复的事情,需要我们学校老师和家长保持一颗平常心,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做通他们的思想认识工作。沉迷于网络中的孩子就像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需要我们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付出更大的耐心、爱心,引导我们的孩子迷途知返。处于信息化时代,不可能将学生与手机绝对隔绝,“有堵有疏,疏堵结合”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别让“育人”变成“愚人”
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不是为了短期的提升学习成绩而已。来自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宋静老师也讲道,“有效”只是当众销毁手机的一个借口,它能够实行的主要原因是简单粗暴、省时省力,是某些教育工作者的急功近利,这种方法也许已经背离了教育学生的初衷。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自制力差,需要教师加以管理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这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离开校园、离开老师的督促管理后,能否同样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合理安排时间。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的是教育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地耐心教导,需要的是长期有效、整体有效。
这种反教育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杜绝反教育现象的发生,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出努力。热爱教育事业,专心于教育工作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通过一次次地与学生交流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使问题能够长期性的解决,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智慧,再怎么频繁提及都不应嫌多。教育的更高目标是立德树人,只有以养成健全人格的方式开展和进行,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人的职责。如何做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教育做得“有温度”,需要我们开拓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