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忠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数学教师应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
1.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准确、精练,叙述分析推理过程要层次清楚、逻辑严密,避免出现词不达意、语不流畅等问题,给学生以示范。比如:教学人教版三上“倍的认识”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对倍的认识,小象有2只,小猴有4只,把小象的只数看作一份,那么小猴的只数就有2个这样的一份,所以小猴的只数是小象只数的2倍,而不能说小猴的只数是2倍。通过经常模仿、训练,学生就能把头脑中整个思维过程完整、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起到表率作用,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2. 数学课堂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认真听、仔细想、完整表达的习惯。台湾名师李玉贵老师第一次去日本教室参观学习时,她听得很吃力,因为学生说话很小声,老师说话也很小声;学生讲话不举手,前一个讲完之后,第二个学生会接替这个话题,回应前一个小孩的观点。她非常惊讶,因为对照自己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状态:第一,学生必须举手;第二,学生必须经过老师的允许跟指名;第三,学生必须站起来。惊讶之余,李玉贵老师问了佐藤学老师:为什么台湾的小孩那么不善听,日本的小孩那么善于听?佐藤学老师回答说:如果每位老师每天在课堂都跟学生示范如何听,再小的声音老师都愿意听,说得再断断续续的话也耐心公平地听,这样我们的小孩每天就在看如何听,久了他就会听,就会愿意说。
3. 数学课堂要重视學生已有的数学经验,积极创设学生熟知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1) 在创设的活动情景中,让学生说数学信息、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比说: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上习题“一种衬衫面料,每米售价8.6元,王阿姨打算买3.2米,你能帮王阿姨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吗?”时,笔者让学生读题,在他们了解题意后让说出信息、用到的“单价×数量”数量关系。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又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在计算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条理清楚地叙述算理或计算法则,旨在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技能,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例如竖式计算2.35×3,先按235×3算出积,再把积除以100,确定积的小数点。
(3) 在描述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表达先摆什么,后摆什么,继而摆什么,为什么这样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在结论推导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运用旧知迁移,对比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说给全班同学听。比如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要求他们用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出计算公式, 再与同桌说说拼图过程和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这有助于理解公式的含义, 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