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秋
时下“草根族”这一称呼比较盛行,据说“草根族”这个称呼最早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是对社会底层百姓的一种称呼。我们的语文何尝不属于最底层的“星星火种”,哪一个人,不是从咿呀学语开始自己漫长的求知之路?哪一门学科,不是借助于对文字、对言语的最初的感知而走向深奥的专业探索之路? 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启语文教学的探索之旅。
一、 基于“草根思想”的师本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达成教育总目标的手段,课程建设既不是教研部门的专属,也不是校长的专利,每位教师都应围绕学校总的教育目标搭建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称其為“师本课程”建设。参照自身,我发现我的课程体系缺乏选择性的课程,特别是体验和实践性课程。于是,我开始着手搭建属于我的语文课程体系。
在不断地摸索探索之下,我总结出一套课程运作模式,即优化国家课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高效落实《语文课程纲要》,节约课时,补充实践性体验性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寻根传统文化;强化校本课程——固本经典诵读、书法;拓展班本课程——开源家长课程;趣化师本课程——启智节日课程、节令课程、生日课程、家委会活动、生活作文。
二、 基于“来回趟”理论的双线并举阅读教学结构改革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我尝试以“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为理论基础,进行了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重构。
我将阅读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上述“内容”的。完成这个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就是走完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即俗称走完“来回趟”。具体到教学任务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层面:处理内容部分——“去的趟”(注重思想内容,落实人文性)。这一层面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内容。如遇到生词,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知道它一般的字面意思即可,达到不妨碍理解上下文内容,即可以走过去。这里的“理解”内容,不是指一次到位的理解内容,而是相对地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理解内容;近而,通过教师引导细读,逐步体会到思想感情;接着再精读深究、明白道理、提高认识,收到思想教育。
第二层面:处理形式部分——“回的趟”(注重语文要素,落实工具性)。这一层面的宗旨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上一层面理解感受了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看这些内容是用哪些语言文字形式表达的,怎样表达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要素”。换句话说:指导学生理解“形式”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这里,强调落实“语文要素”,就是想遵从吕叔湘先生在总结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理论时所说的,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第一就是在阅读教学上不恰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我想,一篇讲读课文只有依照上述过程,双线并举,处理完两个层面的全部任务,才算走完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