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伟
【内容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设计问题,着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学生要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并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当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强其对于问题的探索以及思考能力,保障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问题 设计原则 案例分析
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质疑对学习以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前辈谓学贵如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学者黄宗羲指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增多,知识层面逐渐加深,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历史课程的学习重在探索与贯穿,学生可以顺着时间线总结出历史上的伟人伟事,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同时在原有课本内容上进行知识衍生,丰富自我知识储备。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可以注重问题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对问题进行合理化的设计,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阶段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历史问题设计的概述
所谓问题设计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课本内容向学生们抛出问题,同学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以及引导中,进行分析与探索或者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答案。教师与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的重难点内容,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课堂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培养了面对问题时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原则
历史教学中问题提出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历史思维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发挥问题提出对于历史教学的价值,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学识,开拓知识视野,把握历史问题的设计原则,与教学课堂相辅相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索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方式与心态,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和谐稳定开展。下面主要介绍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原则。
1.问题设计难度应循序渐进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意问題设计的难易程度,不要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级增加问题难度,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历史课堂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清晰的历史逻辑思维,增加其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对于基础知识与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刻的认知与区分,有利于学生把握课堂教学,做课堂的小主人,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综合性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综合性,是否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是否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本节知识学习的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提问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通过思考与探寻,加深对于知识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增强自己在历史科目学习上的能力。历史教师在提问时,首先需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问,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可以突出这堂课的中心主旨,同时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是否能很好的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使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教师需综合上述因素,多角度的进行思考设计,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和谐开展。
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促进新思想的产生”,这句话强调了问题对于思维创新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成为学校主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历史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设计较为新颖的问题,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以及对于学生的启发性,确保学生可以在基础内容的学习上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更好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在原有的课本内容上进行知识延伸,最好可以与当下社会热点内容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对于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设计的问题要与实际生活切合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与当今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同时坚持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三、历史教学中案例分析
针对上述内容,我们以初中历史课本中《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节内容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这节课的中心主旨为让学生学习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做出的重要贡献,了解外交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抛出几个简单基础的问题,“当时日本人来到中国为了什么?鉴真和尚为什么要东渡日本?这些有关的人和事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积极的贡献?”随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与教师一起进入到课程学习中。在完成课本基础内容的学习后,教师适当给予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好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即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深度,向学生提问“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当中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答的切入点,抓住课堂的有限时间,提升课堂的效率,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问题拓展,例如询问学生,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你们都是如何解决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为历史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密切了与师生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中日外交友好往来,教师可以上升知识层面的深度,打破标准的课本内容,结合当今时代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高质量的外交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可以起到哪些作用,让学生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中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国家现代化进程推进下的高速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我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课堂的提问要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小任务,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与片假名,他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加以说明”。学生在课下自行进行资料查阅,或者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分析探索问题,一方面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展历史学习的知识层面,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
四、小结
问题作为一种课堂辅助手段,协助教师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中,教师在原有的课本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启迪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增强自身对于历史学习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有一双善于捕捉新事物的双眼,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角度看待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观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化的进行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基本能力,切实帮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更深层次的拓展,让学生对于历史课堂能够摒弃原有的传统刻板印象,让其孕育新的事物,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孙奇伟.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9,(5).
[2]王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2).
[3]方孝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读写算,2018,(15).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