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得心 李龙星
摘 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实施后,面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这一新课题,山东平度职业教育中心给所有的职教人一个响亮的回答。文章通过对山东“平度样板”的分析,探讨能给我国职教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关键词: 平度职业教育中心; “平度样板”; 反思;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6-0006-05
针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的山东省平度职业教育中心(行政隶属于青岛市的一个县级职业中专,以下简称平度职教中心)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引起职教人深刻的反思。
一、“平度样板”的业绩
平度市职校办学30年以来,始终保持深耕“三农”的定力不动摇,把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领域最好的“精准扶贫”的理念牢记于心,紧密围绕当地“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其总结出来的教学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级特等奖,成为一匹黑马,在职业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职教的“平度样板”[1]。平度职教中心紧跟企业提质增效改革和转型升级步伐,主动对接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尤其是农业发展的新的格局,探讨实施以维护和发展双方核心利益、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新型校企合作新机制和产教融合新模式。目前已建起3场(种植、种猪养殖、奶牛养殖)+5中心(农机、西式面点、奶制品、果酒酿造、肉制品)+3基地(生物技术、国际焊工、数控技术)+5厂(服装、西式面点、汽修、电气装备、数控加工)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场所,真正形成了共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股份合作建立培训实体、校中建厂、厂中建校、自办专业实体、建立混合所有制实习工厂(车间)等六种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引进德国生产标准和先进技术、设备,建设高标准、具备真实职业情境的实习、示范基地,实现了产、学、育多元融合,凸显了产教一体、工学一体、校企一体的办学特色。尤其是30年一直专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自1988年学校引入德国的“双元制”项目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5万名毕业生,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有1.8万人,培育出1876个专业合作社主持人,共培训种植、养殖户达9400人次,占当地农业人才的75%。截至目前,该校已成为山东省涉农专业开设最齐全、设备设施最先进、专业教师存量最集中的中职学校。自“双元制”立项至今,学校主动作为,带动了“三农”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再也不是原来的农耕文明时期的小农经济),最有代表性的奶牛产业,平度市90%的奶牛养殖业人员都接受过该职教中心的专业养殖培训,奶牛养殖专业示范户中有17人毕业于该校。2019年平度奶牛养殖数已超过两万头,奶牛养殖业逐步成为当地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通过大批农业领域人才的前瞻性和可持续的良性培养,有效引领了平度当地涉农产业的发展。不俗的成绩背后是孜孜不倦的多年的坚守和探索。平度没有像国内的其他职业院校一样把办学重心转到第二、第三产业,而是坚守深耕农字专业,平度职教中心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经过引进借鉴、吸收、拓展、创新,闯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职教发展之路。
平度市从1979年开始创办职业教育,早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中心,在每处乡镇建立了成人教育中心。早在1987年,“全国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现场会”在平度召开,为全国提供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先进经验。平度市职教中心坚守“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初心,不断加强政府统筹,夯实发展基础,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打造本土化的“双元制”,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平度样板”,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职业教育应有的力量;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树立农村职业教育典型,充分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推动现代农业教育改革试验田、试验区,并成为其领跑者。探索并建立“全国县域职业学校涉农师资培训中心”、“中德乡村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研究中心”、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等三大中心。至此“平度样板”引起世人极大关注,也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提供经典范例。
二、“平度样板”引起所有职教人的极大反思
(一)“平度样板”很好地诠释职教是当地经济“离不开”[2]
平度市,山东省县级市,青岛市代管,是山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平度市区位也比较好,不仅位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山东半岛制造业中心地带,而且还是连接潍坊、烟台、青岛三大城市的“中心枢纽”,有青岛的“后花园”之美誉。2018年末在平度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有137.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66万人,农村人口81.23万人(农村人口约占60%),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09%。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6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1.3:51.5:37.2,属于典型的工业县级市。平度成功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單、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等有影响力的四大榜单。这中间平度职教中心尤其在农业方面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教育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平度职教在办学定位上紧密服务县域战略需求,在功能上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在服务面向上瞄准为乡村振兴全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探索出一条学校与地方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共同转型升级之路,成为难得的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县级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度样板”。反过来说,从更大的空间上来说,青岛的职教一定不缺为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的大学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平度职教中心并不与它们争“长短”,而是在专业上甘于“打下手”和“补缺查漏”,办当地一般老百姓最企盼的涉“农”职业学校。一个县级市的职教中心能有如此胆魄并取得如此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需要很大的战略定力和决心。要真正服务和拉动当地经济,成为当地经济真正的“离不开”,也是难能可贵的,在长达30年的摸索和坚守下,尤其是在当下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同鹤立鸡群,更值得所有职教人反思和警醒。我们办职教到底与区域经济尤其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怎样关系?是否根据自身能力采取集中差异化策略真正实打实服务地方经济从而产生良性互动?
(二)究竟如何办好中职?
中职在职业院校层次里是最低的,学生的出路也大多冲着毕业后能从中职升学到高职,故很多中职以文化课(语、数、外)和一两门升高职对口要考的专业课为主,满足学生未来成长和家长的需求,中职成了“次级高中”,与职教办学宗旨(职业性)也渐行渐远,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更像是普教的一种变形、翻版或补充,故有的中职学校的老师也是以教普高的老师为主体就不觉得奇怪了。“平度样板”专注职教30年,以德国“二元制”为契机,真正办出甚至是高职都达不到的效果,有的甚至连农业本科院校都汗颜的成果。现实中各类职业学校是争着上档次:中专拼命挤进高职,高职拼命挤进本科层次,本科层次拼命办成综合性大学。殊不知,社会(尤其是农村、农业、农民)需要的不是高層次的高大上的人才,而是接地气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业人才,这才是乡村振兴所急需的人才,这才是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个在大家眼里都看不起的平度职教中心,却办出真正为地方经济服务尤其是为农业服务的职教,并真正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获得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这不足以引起所有职教人的自省和反思吗?
(三)职教到底该不该专注农业?
在国内职业院校纷纷把办学重心放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个中职学校把“根植农村、服务三农”作为办学理念,把办好“农”字号专业,引领和服务“三农”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作为提高学校整体服务经济功能的根本,是不是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现实是作为山东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且平度农业人口约占全市人口60%。职教与这一传统农业大县人才培养需求是否匹配?是不是应该匹配?是不是值得人反思?“平度样板”的典型意义在于平度职教中心不仅没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办不下去了,而是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力和生命力。在全国上万所中职学校中,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山东平度职教中心各方面条件和资源均很一般,没有特殊之处。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职,全国2018年年终公布的2018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中,这所县级中职学校却从全国上千项教学推荐成果中脱颖而出,意外地一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在职教界引发轰动。这一奖项的获得,直接打破了两项纪录:一是山东省首次拿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二是全国首个中职学校拿到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此教学成果含金量令人感叹,难道不也值得各位职教人警醒和反思吗?到底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是否应该大有作为?如果平度也人云亦云平庸度日不思进取,以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办面向工业和服务业方向的中专为主,那还不是轻而易举,全国也无非是多了一所普通中专。
(四)到底平度职中用德国“二元制”的真谛何在?
在中国模仿德国的“二元制”,很多职教人并不陌生。很多职教人以为无非是学校是“一元”与企业是“一元”,无非是理论与实践的重构,其实不是这么简单与肤浅。“双元制”的核心是实现学校要与企业双元的良性互动、充分融合发展。在中国“二元制”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一元”,很多职业院校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以为在企业实训或实习即为实践,所以又回到了重理论轻实践(实训、实践成了走过程或形式)的老路上去了。在平度职教中,如何真正运用德国的“双元制”,在实践中培养真正需要的又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改造之路又是如何?其真谛在哪里?一个县级中职教育中心如何能静下心来探索“二元制”真谛?这也是一大疑问。
(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路何在?
职教是一个单独教育类型,肯定不同于普教。职教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功能更明显。在现实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职业人才是能经受市场检验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简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现实中往往会存在很多“不接地气”和“因最后一公里而成为断头路”在市场大潮中功亏一篑的情况。现实中很多职业院校大多推行模块化教学或行动导向教学,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其实这样培养还远远不够,与具体生产和在市场中生存、发展还有很大距离。为什么平度这样一个县级中职培养的学生却能在市场中大展身手?其中奥妙何在?它是如何做到产教高度融合来保证学生“接地气”,而且培养的人才是高度复合型而不是简单的生产技能型人才,或是单纯生产经营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生产服务型人才?平度样板之所以经典,肯定有它独特之处,至少被市场认可和接受,尤其是现阶段大家总是在抱怨学生就业和创业难,这难道不值得所有职教人深思?
三、“平度样板”带给职教人的启示
(一)县级职教的定位方向必须在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
一是因为现在乡村振兴是地方的大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对于县域经济这类基层末稍的地方经济而言,“三农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二是因为在职业教育的服务性、职业性和大众化三个典型特性中,最根本的特性还是服务性,尤其是为当地的服务,一方面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地产业和企业。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而言,职业院校的差异化优势,正是在于扎根当地,紧密围绕当地政府,依托地域产业布局和当地经济发展重点和短板或弱项,成为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或万众创业的咨询服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另一方面是要为当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培训实用型市场型技术型人才。这也是有所侧重的,不可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培养面广质优的人才。也就是说,在现实经济进入新时代当地的经济提质转型增质增效大背景下,增长点或需要补的短板和弱项在哪里,职业教育就该相应地跟进到哪里,人才就应该前瞻性供给到哪里,这才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逻辑起点,也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中职不是简单的本科或高职院校的缩小版或微型版,更不可能与本科院校相比专业优势,而应是按区域或地方经济需要实事求是办专业。三是因为一个县级职教中心也只有那么大财力和技术储备能力,只有走集中差异化的战略,方能彰显自己的特色和强项。其实当下的各县域甚至是市域经济想当然地想通过新型工业化、智能化来发展新型产业,有的根本是行不通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着眼地方的实际需要,着眼区域当地的经济实际增长潜力,也可能是职业教育最现实的选择,所以“平度样板”给所有职教人指明了方向,职教既不能脱离现实又不能过分超离现实,必须为地方区域经济真干、实干,真真实实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一定要做到“当地离不开”。服务当地的“地域”,宁可标的“精准”和“专一”,也不要好高骛远眼光太宽太泛,更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要采用“精准扶贫”一样精准定位于某市、某区、某镇村(真正的基层末端微经济),甚至是好大学不屑的产业但地方经济真的需要精准发力的地方,也只有这样才能服务聚焦、精准发力。其实很多职业院校应大力加强农林学院方面的建设,因为地方经济这个大格局中农林占了老百姓生产、生活很大的比重(当然已不再是经济总量或财政贡献比重)。四是因为中高等职教拨款经费与当地的经济直接关联,只有精准发力创造现实的经济效益回馈社会才能反过来反哺学校,职教与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是可持续发展。很多地区职业教育置薄弱的农业于不顾,而好大喜功地服务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结果发现该办的没办好,想办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职教与地方经济均未受益和达到最佳配置,这在很多地方已司空见惯。
(二)职教优劣不在于规模、层次而在于对地方区域的贡献
当前现象是全国一股风般地中职升高职,高职削尖脑袋往本科里钻,本科想方设法做实、做强、做大办成综合性大学,还停留在以大为优的老思想里。职教的最本质特征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很多县域经济中最薄弱的农业经济在职教人眼里视而不见。因为大家心里明白,办“农”字头的专业见效慢,周期长,难见成果,学生不愿报考,难招生。老师教学也较难,教学改革也心烦。如果平度30年不专注于农业而聚焦于二、三产业,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附近的二、三产业基础,怎么都说得过去,那中国就又多了一所类似的普通中专而不可能出现“平度样板”这一匹黑马。所以办职教要回归本质和初心(职教的本质在“职业”),而不是一味在升档次,扩规模。一定要“接地气”,立足现实,按差异化的方针真抓实干发展当地经济,增强地方的经济发展后劲和潜力,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和可持续发展。
(三)“二元制”的关键在于孵化企业“一元”
大家只看到平度的实训课要占据总课时的68%,而没有看到的是教学、实训真正的“五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二为一、教师与师傅合二为一、学生与学徒合二为一、作品与产品合二为一、教学与生产合二为一,只有真正并全面产教结合,校企才能双赢。现实中没有现成符合要求的满足实训和实习的企业,所以平度职教人自己动手建起3场(种植、种猪养殖、奶牛养殖)+5中心(农机、果酒酿造、西式面点、奶制品、肉制品)+3基地(生物技术、国际焊工、数控技术)+5厂(西式面点、服装、汽修、电气装备、数控加工)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场所,创造性地形成了共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股份合作建立培训实体、校中建厂、厂中建校、自办专业实体、建立混合所有制实习工厂(车间)等六种校企合作模式[3]。有力地补救企业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实训实习的窘境,大刀阔斧地改革实训和实习,使实习和实训真正为培养人才服务。
(四)产教融合的关键是把学习链同整个养殖链和产业链的学习相融合
在平度职教中心,学生的学习非常系统,从单个牛的繁殖到牛肉加工,从一朵花的授粉到果实上市销售,学生不再局限于某单项实用技术培训,而是更注重农业体系综合能力养成,从模块化教学技能传授、生产经营能力培养,到整个养殖链和产业链的学习。这种全景式、链条式学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匠人精神”,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全产业链条格局的思维。因全链条式和产业链的学习,学生也才有能力和意识孵化规模化养鸡场160个、养猪场31个、奶牛场11个、家庭农场和农产品深加工厂更是达到2128个,从而全面激活第一产业。而其他的很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更多的是模块化教学或单个行动导向,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水土不服”甚至一知半解,职业视野狭窄,不能成体系,不能全面把握市场现实。这样的人才在现实面前往往因某一环节“卡壳”而很无力和无助,其实这也是職教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平度“三农”发展走在国人的前列,这也体现平度的责任和担当,也为我们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2019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
职教是面向当地产业和企业的教育,贵在实干、实用、实效。职业院校不能做“象牙塔”,不能做神仙,务必实事求是,把论文写在当地土地上,为当地做实事,服务于当地经济,并呈现出当地浓郁的地域特色。教育部也在设计“中国特色高职院校”的方案时,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一定要做到“当地离不开”。
参考文献:
[1] 刘艳杰.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平度样板”[N]. 光明日报,2019-10-11(01).
[2] 刘文明. 平度样板诠释职教当地离不开[N]. 番禺日报,2019-02-17(02).
[3] 张显德,张俊宾,李涵,等. 平度职教中心以国际高端双元制办学实现跨越式新发展[N]. 半岛都市报,2018-05-18(03).
[4] 韦妙,曹晶林. “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桎梏与破局[J]. 河北职业教育,2019(02):5-9.
Abstract: After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mplementation Program, Shandong Pingdu Vocational Center gives all teachers engag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 clear answer to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topic -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Dual-System Education” ,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what can be done to reform 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enlightenment of Shandong “ Pingdu Model”.
Keywords: Pingdu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Pingdu Model”;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