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琴
摘 要: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摆脱了为衣食担忧的困境,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的群众文化建设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群众文化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活动中凸显文化主题,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对提高民众的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也受到影响。文章先阐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然后探讨互联网时代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文化活动
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拓宽人们的眼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慢慢发生改变,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如何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文化建设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工具也是一条途径,文化建设者可以依托互联网,搭建一个新型的文化服务平台,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阅信息,观看线上文化活动。互联网给文化建设工作者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新的途径,有效营造健康的文化空间,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
群众文化的源头就是民间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以民间文化活动为载体,在活动过程中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使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群众文化活动的主旨就是服务人们,根据人们不同文化需要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社区可以举办趣味运动赛增进邻里之间关系,使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从而人们获得内心真正的快乐。群众文化活动要凸显“健康”“道德”的主题,提升群众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一、互联网时代为群众文化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互联网拓宽文化服务范围
在互联网未出世之前,群众文化活动都是线下进行,由文化馆举行活动通知各单位积极参加。以前的群众文化活动会受到场地、天气、交通的影响,很多群众都无法参加。互联网搭建新型用户平台,创新文化服务的形式,群众文化活动所有信息都能在平台上获得,人们不出门便可以知道天下事,提高服务的效率[1]。传统的公共文化馆是一种被动文化服务模式,而互联网文化服务平台转被动为主动,事先对人们文化需求进行调查,使群众尽可能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文化馆可以借助VR和AR等虚拟技术增加文化活动的亮点。文化建设者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抓住发展的机遇,保障人们的文化权利,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2]。
互联网将生活中的文化交流、商业发展、知识贮存与收集都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可以满足人们的相关需求。以淘宝为例,淘宝网一经创立便迅速风靡,在其实力和运营的基础上,更离不开互联网对文化服务范围的拓宽。从前人们的消息闭塞,对于商品只能通过实际体验进行货物比较,在互联网生活中,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信息以及折扣等都会进行信息标识,极大地拓宽了商品服务半径。传统门店辐射范围仅在寥寥几条街道,而在互联网时代,门店商品可以无视地域性进行销售,其人气和服务质量都远远超出传统。
同时文化的传播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以“微传播”为例,“微传播”形式是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力量之源,也是整个新媒体传播的力量之源,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网帖、博客、手机短信、QQ、MSN、户外显示屏以及后来兴起的微博、微信等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则专指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传播”之“微”,在于使社会上的每一个微小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发出“微声音”。这些“微声音”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音频或视频,甚至只是一个表情符号……它们通过手机等“微介质”传播出去。人们通过按键操作、鼠标点击等简单的“微动作”就能完成选择、评价、投票等,从而获得一种“微体验”。这种“微体验”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而是一种裂变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这种信息传播形态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中显现出强大的威力,这种数字信息传播方式也是当前的一种趋势。
(二)互联网提高文化服务的效能
文化馆可以设立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给人们提供线上交流的平台,也可以根据人们需求推送各种文化活动的视频和音频。网上博物馆和手机文化馆App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了解手机用户的喜好,根据不同的用户提供更加贴心的文化服务。用户互联网公众信息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浏览,还可以分享给亲朋好友。互联网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在文化建设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时,文化馆组织网上合唱团,聚集群众全国联网齐唱《我和我的祖国》。“互联网+文化平台”能够传递文化活动的信息,展示文艺作品,对群众进行在线文艺辅导[3]。
互联网时代将所有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储存和传输,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方便性。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应用对于互联网来说有着跨时代的进步意义,让互联网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也带来了文化服务的高效利用。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查询,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人们不用口口相传,或者进行纸质资料的收集,来确定目标旅游地的人文特色、历史风俗。在商业文化中,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一个企业的文化。企业重大事件和历史性的进步可以进行数字化公示,企业的成长可以进行记录并进行保存,让所有的员工更快、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企业的成长和经历。在数字传媒中,互联网的应用更为显著,微信、QQ、Facebook等社交软件对于文化传递的能动性,让所有的信息更快更方便地辐射到周边所有的人。同时微博、快手等文化产品,让文化服务更加的快捷和广阔。
但在享受高效文化服务的同时,也需警惕网络信息的虚拟性、破坏性和隐蔽性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这往往需要网络制度和网络道德的不断建设和有关部门的强力监督。
二、互联网时代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基层文化网络建设比较落后
互联网进入千万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想要的信息。文化馆也可以搭建互联网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互联网+”时代群众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基础设施,才能保障文化工作顺利开展,但是我国一些地区还存在不够重视文化建设、基层文化网络建设比较落后等问题,使活动难以开展。
地区网络建设具有不平衡和不完善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互联网进行接洽融合的方式也应当有所不同。有些地区基层网络建设在设备上的缺乏是基层网络建设的重要难题,这往往需要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
(二)缺乏高素质文化建设队伍
群众文化建设人力资源不足,无法为群众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制约文化建设的发展[4]。文化馆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目前文化馆人事管理缺乏优秀的选拔机制,文化建设队伍中缺乏互联网运营人员,导致很多文化活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人才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善的文化建设活动往往还需要相关人员的操作,这也是对于广大新媒体工作者的机遇和挑战。在偏远地区,人才的匮乏是发展过程中最艰巨的挑战,当地往往需要进行人才的引进和自身文化建设的强化。
(三)群众文化建设缺乏资金
文化建设者需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文化工作开展,实现文化工作创新,但是文化建设周期长、投入多、成效慢。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但是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仍然紧张,举办的文化活动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三、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社会公众的文化权利,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个新时代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只有文化建设者不断探索群众文化工作策略,创新文化工作的形式,才能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享受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守勇.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0(6):96-98.
[2]李英华.谈群众文化的机遇与挑战[J].戏剧之家(理论版),2012(5):88.
[3]林晓薇.论在新时期如何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7):257.
[4]李玲瓊.新常态下群众文化事业之新作为[J].人文天下,2015(13):56-59.
作者单位:
武威市凉州区康宁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