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2020-01-25 11:18曾中文
师道·教研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教材传统

曾中文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大背景下,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是当前全球教育发展的重大特征,如何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坚守民族文化的根培养文化自信的人才?成为每一个小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文化自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语文教师,关键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培养一大批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沟通、理解合作的“文化自信”人才。

一、以校本培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我校首先抓通识型的校本培训,开展系列化的凸显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的校本培训,引导教师主动学习、立德修身、仁爱达人,引导教师自觉传承、回归课堂、勇于实践。

(一)引导教师立德修身、仁爱达人

通过“通识培训+自主研修+专家引领”的系列校本培训,整体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引导教师们理解,教育做到极致就是一种文化,是无形的一种影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心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人格培养和道德教化。

引导教师立德修身、仁爱达人,做一个教育的智者、仁者和勇者。

怎样做一个教育的智者?就是“每日一知道、每日一清心”。教育“智”者在于每日不断增长见闻与学识,保持精神的丰满;教育“慧”者在于每天不断清扫内心的“垃圾”,保持内心的平静。

怎样做一个教育的仁者?就是把平常的小事情做彻底了。做到孔子讲的四件事:一是“出门如见大宾”。老师对待每一个学生无分别,都像对待“大宾”一样充满热情和真诚。二是“使民如承大祭”。要推动每个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管理,要求老师心怀恭敬之心对待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无条件做到。四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让每位老师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怎样做一个教育的勇者?不仅仅探寻教育的本质,更是亲身实践,主动变革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以一片纯洁的教育情怀,辅以“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却又“游刃有余”的行动力,教育的改变也在于此。

(二)引导教师明确是什么、传承什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分为理性生活一脉和灵性生活一脉,构成完整的中国文化系统。

经典是我们的圣贤,是用来打通心路的,有时践行并悟透其中一句话,一辈子都受用不尽。例如:《大学》里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到哪里去以及自己的边界,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有方向感、目标感又有边界感。一旦能“止”,就会志有定向,人就踏实心定心静了,就可以安心地思考、认真地做事、及时地反思,从而有所收获和体悟。而目前许多人不安心、揪心痛苦,皆源于不能“知止”,难以静心。

传承什么?传统文化教育应包括:立足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教育;立足于“修身养性”的人格修养教育;立足于“仁爱和谐”的社会关爱教育;立足于“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重心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人格培养和道德教化;旨在端正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希冀通过传承,抢救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

(三)引导教师回归课堂、追问反思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教师的提出,拷问每一个教师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底线。我校引导教师回归三尺讲台、回归课堂教学主阵地,通过不断的追问来呼唤教师的文化自觉,呼唤教师主动变革的意识、自我探究的动力,从而带来课堂教学行为点滴的改变,回归教育的淡定和宁静,重现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追问一:我有怎样的教育观?(教育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师的教育观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追问二:我能时时处处做好示范吗?(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能首先无条件做到吗?能时时处处做好学生的示范吗?我的知识储备够用吗?我能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吗?我能将研究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吗?我能将创新作为一种品质追求吗?我对所任教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课程标准清晰吗?)

追問三:我上课前都有好的心情吗?(人是感情动物,谁会没有喜怒哀乐?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谁会没有一本难念的经?上课前老师是否将不好的心情带进课堂?上课前是否想着怎样万般无奈地应付完一节课?想着怎样痛苦地面对令自己束手无策的学生?)

追问四:我的直觉判断能力如何?(当教师走进课堂,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面对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是否有敏锐的直觉判断能力?)

追问五:上课时,我关注学生什么?(上课时,是关注学生表面的热闹、虚假的兴奋,还是关注学生内在的收获、真实的体验?是关注学生都懂了、都会了,还是关注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是关注学生的听话乖巧、服服贴贴,还是关注学生对权威、对课本的挑战?)

追问六:我能挠到学生的“痒处”吗?(每个人都有一些生理上的神经敏感区,如腋肢窝、脚板心等。同样,学生学习上也会有“痒处”,或称学习兴趣点,如何才能找准学生学习的“痒处”呢?)

追问七:我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应怎样对待呢?老师应把错误或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究。做到错误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归纳,思路让学生述说。通过“错误教学”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错误中进步。)

追问八:我能让每个孩子感到安全吗?(我能让每个孩子感到安全吗?老师每一次真诚的微笑,能唤起学生冬眠的自信;每一个深情的注视,能给予学生莫大的鼓励。假如给从未回答过问题的学生一次答问的机会,并上前拍拍学生的肩膀,就能让学生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吗?)

二、以课改实践探索有效传承策略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课外实践为途径,聚焦广东省“十九大精神专项”科研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策略》,开展课改实践,探索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是形成教材整合策略,构建贯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的小语教材体系。人教版教材+推荐阅读书目+古诗文经典,一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二年级:《弟子规》《龙文鞭影》《古诗80首)》;三年级:《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古诗80首》;四年级:《大学》《中庸》宋词节选;五年级:《道德经》《孟子》宋词节选;六年级:《周易》《论语》及经典散文。具体做法是,拓展整合教材(整合人教版小语教材、推荐阅读书目以及国学经典书籍),并开展“向繁琐分析说再见”的精讲导读课堂实践研究,开展“童子功”背誦常规积累活动研究。其中关键指导教师重构课程体系和课堂范式,依据教材单元主题,分析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字词的运用、语言的感悟和品味、文章的写法和表达、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等的内在联系,进行主体材料的建构,将教材的一个单元或一篇文章做一个主题,从而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与所学文章或单元教学的重点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多篇文章,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与体验,创造与文本交流、对话氛围的条件,形成思维碰撞,产生情感升华、价值提升。

二是形成精讲导读教学策略及“不求甚解”诵读策略,探索小语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范式。依据小学生记忆力强、理解力弱的生理特点,引导学生用2/3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其余1/3时间自主阅读推荐书目及诵读古诗文经典。

三是形成回归人性的创造性转化策略。采取浸润式、体验式、陶冶式,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儿童转化,让生喜读乐诵,达成六年诵十万字、读百部书目标;并创新中华传统节日活动,让中华的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让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而焕发异彩。

近年来,学校书香校园氛围浓厚,成为一所上级肯定、群众满意、学生喜爱的窗口式学校。学校成立了一个区级语文名师工作室,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初步学会传承传统文化的实招,成就了一批乐于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学生乐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中华文化之旅,民族文化认同感强,学生优秀的素质尤其是书香气质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可及社会的普遍赞誉。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中华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