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优质的教育应当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促使其逐步生長出知识、强化能力的过程。而物理学科是以生活现象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经历由物理现象到物理规律归纳和挖掘的过程,更需要以更多的感知经验作为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构建生活化课堂应该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践生活化课堂的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
一、从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对性质的理解。例如,对于滑动摩擦力方向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手放在桌面上分别向前、向后滑动,感受自己手的受力方向的不同,从而提升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方向的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牙刷等物品,让学生用牙刷前后刷动的方式观察牙刷刷毛的方向,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从而帮助学生感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这种关注的学生生活感知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从感知经验中提炼新知,更便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二、全方位构建生活化的教学问题情景
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往往是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深刻体验探索的过程而强化的。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需要通过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创建了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景:1.给了小车一个初始的力后,小车开始滑动,它是否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2.是什么原因导致小车一直减速乃至最后停止下来?3.如果撤销了导致小车减速和停止的摩擦力,小车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设置,帮助学生建立力与运动之间的联系。同时,以上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导,也帮助学生通过推理的方式得出:物体之所以会改变运动状态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而一旦撤销力的作用物体将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通过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分析情境、认识新知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和推理的基础,使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得以增强,更帮助学生强化了其推理能力。
三、运用生活化现象强化新知
物理学科知识系统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为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将物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教师还需要挖掘教学资源,运用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生活案例或生活资源强化新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弹力》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对胡克定律的理解,笔者通过大量生活化的案例增强学生的感知基础。例如:如何让弓射出的箭更远?如何用橡皮筋将手中的纸团弹得更远?跳高时如何让自己跳得更高?通过以上生活化的案例,学生能够想到:可以增加弓、橡皮筋、跳杆的形变程度以增加弹力。此时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弹簧有更强的弹力?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强化新知的方式,有效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生活化的物理观念,帮助学生学会用物理的视角分析生活现象,探索物理规律。
四、映像生活实践检验新知
在物理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巩固新知,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践强化新知,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应用到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中,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以便提升生活生产的便捷性。例如,在《分子热运动》的教学中,我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用扫帚扫都扫不干净,用刀片刮掉表面墙皮时,内部也渗入了煤灰。刚装修好的房子,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这同样也是甲醛分子无规则运动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案例,能够帮助学生以生活现象的方式验证新知。再比如,在《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同样也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光敏电阻、热敏电阻、金属热电阻以及霍尔元件等电路元器件帮助学生强化对传感器工作原理的理解。在此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入配备干簧管的报警电路,帮助学生认知生活中自动报警装置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强化对电路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生活经验作为学生认知基础的高中物理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生活现象强化新知、全方位构建生活化的教学问题情景并利用生活实践检验新知,为丰富高中物理课堂而提供更多宝贵的生活化教学资源。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