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锋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3—0169—01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要提高分数应用题教学的效率,教会学生审题、分析问题非常关键。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认真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是重要措施
学生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往往由于理解不清、分析不到位等原因,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调查统计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不够深入。 例如,学生都知道“5× 15 ”表示“5 的 15 是多少”,却不知道为什么“求5的 15 是多少”要用“5× 15 ”计算,更不知道“一个数的 15 是1,求这个数”为什么要列式为“1÷ 15 ”。
二是对单位“1”理解不准确。学生虽然掌握了分数的基础知识,对单位“1”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分数应用题中,很多时候出现几个分数,那也就意味着可能出现好几个单位“1”,这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的主要原因。题目中要求的究竟是哪一个量?单位“1”对应的量和“几分之几”对应的量分辨不清,导致出现错误。
三是对要解决的分数问题在整体上理解不够全面。学生审题不够,没有分析题目的已知、未知、所求各是什么,也没有搞清楚已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更不知道所求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条件是未知的。 另外,题目里有许多信息,有些是有效信息,有些是无效信息。学生没有筛选题目里的信息,导致一些无效信息干扰了思路,影响了判断。
二、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审题能力是基础
通过读题和审题整体把握题目非常重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题、审题时,一定要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至少读三遍题。第一遍读题时,了解题目的大概意思,明确题目要表达的内容;第二遍读题时,要明确题目里面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第三遍读题时,画出题目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同 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题、审题,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题目里面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做题前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读题能力和审题能力必然会逐渐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成数”时,大部分学生在第三遍读题后,顺利地画出了关键句“今年比去年增产两成”,但对“增产两成”理解很片面。于是,笔者提出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谁是谁的20%?”经过分析、讨论,学生明确得出结论:“增加的产量是去年的产量的 20%”。之后,通过画线段图对比,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数问题的实质是关键
分数应用题看似很多,实际只有四类: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问题 ④“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这四类问题都有一个关键需要学生明白:谁是谁的几分之几。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实质、明确关键,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例如,在分析“今年比去年增产三成”时,笔者提问: “谁是谁的 30%?”学生通过分析、比对,理解了“今年比去年增产三成”表示“增产的部分是去年的 30%”,这就为后面的分析、列式、解答扫清了障碍。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重点
逻辑思维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很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先通过认真读题,找出题目里面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要仔细思考、认真分析:要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通過什么条件可以求得?弄清楚这些以后,最后确定计算顺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准确列式、认真计算。
例如,教学“先降价后提价”的问题时,有好几个单位“1”,学生无法分辨,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要知道提价以后的价格必须要先知道什么?学生经过思考马上将目标集中在“降价后的价格”上。笔者继续引导思考: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学生顿时明白应该先算“降价后的价格”,再算提价以后的价格。思路清晰以后,正确地列式并计算就能得到所求结果。
总之,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并以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审题能力为抓手,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分数应用题教学的效率。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