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韦凤年 刘岩岩
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刘集水厂,丹江口市浪河水厂、三合堰水厂,房县项家河水厂、城北水厂、孙家湾加压站,记者看到的是花园式的厂区环境、干净整洁的厂房和设备、严格的制水工艺和流程,从这些水厂流出来的安全、放心水进入千家万户。变化得益于2016年以来湖北省开展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随着活动的开展,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农村供水的行业管理,供水单位加大了对供水工程的维护管理和服务,各地补齐了一些供水工程和设施短板,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了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护机制。规范化管理水厂不断涌现,成为农村供水事业的示范者、领跑者、推动者,助力脱贫攻坚,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紧紧咬住水利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16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压实责任,尽锐出战,坚决完成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任务,确保不漏一村、不掉一户、不落一人。”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建华说。
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水资源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在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四大连片地区,分布着37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听水响,看水流,人在山上为水愁”是一些高山贫困村的现实写照。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规划引领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纳入市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重要指标。省政府出台《关于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意见》,强调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湖北省水利厅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来抓,建立厅领导联系37个贫困县工作制度,做到分片包干负责,对口跟踪督导。同时注重规划引领,在完成“十三五”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省级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专项规划(2016—2018年),提出了“分期出列、三年销号”的总体方案,确保2018年年底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位于鄂西北秦巴山区的十堰市,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管理责任书,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在规划上坚持“能集中不分散、能延伸不新建、能自流不提水”的总体思路,最终实现“户户通自来水,人人饮放心水”的目标。
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的丹江口市,高起点谋划,编制完成了 《丹江口市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规划》和《丹江口市“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规划》,为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
在多方筹措资金上,湖北省各级政府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变压力为动力,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利用金融政策、吸纳社会资本等途径,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筹措难题。
地处湖北省西南端武陵山腹地的来凤县,在脱贫攻坚决战中,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作为脱贫摘帽的前置条件,采用PPP模式,以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为社会投资方,双方共同筹资3.75亿元,新建、改扩建27个水厂,铺设主配管网,一举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位于秦巴山区东南部的兴山县多措并举,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15处,分散供水工程787处,完成总投资3 339.9万元。解决了6 242户20 81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精准扶贫困难户2 527户7 265人。
建管并重,确保饮水工程质量
湖北省坚持建管并重,两手发力,超前谋划、培训指导各项目县做深做实前期工作。特别是对37个贫困县,每年提前一一对接,明确任务,落实方案,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确保统筹解决同一区域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饮水安全问题,防止出现“悬崖效应”。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全面推行“四方联签制”,每解决一户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都要有户主、村委会、水厂或驻村工作队、乡镇签字。同时加强建后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每年组织1至2次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将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县级财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到位率纳入省级相关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深入组织开展可评价、可赋分的农村水厂规范化管理创建活动,确保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房县主要突出扶贫村及精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千方百计解决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饮水安全问题,打破行政区域和流域界线,以“千吨万人”规模为重点,高标准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结合县情实际,按照“整体推进、突出规模、贫困村优先、分期实施”的原则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安排工程布局,着力提高供水保证率和自来水普及率。
孝感市孝南区建立了前期论证、建设管控、验收考核三大工作流程。在前期工作中,实行高标准设计,慎重选择水源、严格审查论证,优化管网线路、复核供水压力、分析概算投资等。在建设中加大管控力度,区饮水局会同乡镇、监理等人员对工程施工开展监督检查,对出现的问题下发通知,要求按“三不放过”原则整改,确保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在验收考核中,做到“三个相符”,即工程量与招标相符、与资料相符、与验收相符。
创建示范水厂,规范运行管理
“常言道‘三分建,七分管’。要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必须加大管理力度,总抓手就是规范化管理。”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陈协清说。
为了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提升工程管理能力,湖北省水利厅从2016年起开展工程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要求平原丘陵地区设计日供水1 000 t以上、山区设计日供水200 t以上的农村自来水厂参加创建活动。创建标准涵盖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文明创建等五大类别、17个小类,涉及59项创建内容,努力构建“收支有盈余、运行可持续、供出水合格、用水人满意”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加洁净、更为安全、更有保障的饮用水。
经过2年多的创建活动,许多水厂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武汉市新洲区刘集水厂,花园式厂区,干净整洁的厂房和设备,让记者耳目一新。“刘集水厂水质合格率有很大的提升,得益于每一个环节的严格管理和规范操作。”武汉市新洲区长源供水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刚告诉记者。据了解,日供水能力2.5万t、供水人口12.5万人的刘集水厂,注重从水源抓起,用心制好每一滴水。在加强水源地保护方面,除了政府划分一、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外,水厂每天安排专人对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水源地的安全;在加强运行管理方面,刘集水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供水生产的每个环节制订操作规程,设立了关键控制点和量化指标,并一一上墙公示,明确各岗位职责、工作权限,让每一位员工经常对照认真履责,同时坚持班组长日巡检工作制和运行人员1小时自查自检工作制,严格按照制水工艺程序规范操作,确保供水安全。
“浪河水厂和三合堰水厂加大补短板的力度,近年为解决水质问题,引进高效水处理设备和工艺,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水处理能力。目前正在积极参与湖北省开展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丹江口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孙波介绍说。记者在浪河水厂和三合堰水厂的墙上看到了已经建立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水厂卫生制度、供水管理制度、水厂操作值班制度等。
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
确保农村供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管护模式是关键。
丹江口市积极探索供水管护模式,在县级成立了农村供水用水管理局,与市水务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增设农村供水管理科;成立了丹江口市利源农村供水用水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行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同时,结合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探索出“专业水厂+协会管护”“水利站+水厂+协会”“水利站+协会管理”3种小型供水设施管护模式,成为全市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改革风向标。
房县对已建228处集中供水工程主要采取国有管理、村集体监管、个人租赁经营3种运行管护模式,其中国有管理30处、村集体监管171处、个人租赁经营27处。县政府出台了《房县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和《房县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对农村饮水工程 “三个责任”及“三项制度”责任体系进行了公示,落实了监管责任,明确了供水人权利和义务,确保了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枝江市筹资2 000万元(市财政1 000万元、乡镇财政800万元、水厂水费返还200万元),支持全市9个乡镇198个村建立了村管水员、保洁员、道路养护员“三员合一”制度,合力管护,既提高效能,又减少支出。
郧西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县财政按每块入户水表15~2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鼓励村级小型供水工程落实管水员,装表收费。此外,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制度不断完善。
加强水质检测,确保饮水安全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水质问题,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我们的职责。”十堰市房县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文说。他告诉记者,如果县里自己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与房县疾控中心联合组建,既能减少重复建设的费用,又能提高效率。房县将国家补助的82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购置检测设备及水质取样车,现在的检测中心已经具备42项水质检测能力。在水质检测工作中,按照“统一监管、阳光取样、联合送检、规范检测”的原则,确保水质检测工作有序开展。2016年检测水样84组,合格59组,合格率为70%;2017年检测水样244组,合格178组,合格率为73%;2018年检测水样350组,合格274组,合格率为78%。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合格率逐年上升。
“目前房县的228个水厂,每年要检测687频次,水质检测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强有力的支撑。”房县农村供水管理局负责人杨东斌说。
刘集水厂从水源—沉淀池—出厂流程中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水厂运行管理人员每小时进行5项检测,水质检测中心每天对出厂水进行10项常规检查,每周对管网末梢水进行常规检测,每月对原水进行19项检测,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23项检测,同时委托第三方对常规42项检测、市疾控中心对106项进行全分析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层层控制、逐级把关,确保每一滴水的品质。
提高服务质量,让用水户满意
“我们建工程、抓管理,终极目标是要让老百姓长期持续地喝上安全水,因此要突出服务这个目标。”陈建华主任说。为了做好服务,各地进一步建立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畅通热线电话,公开服务承诺,加强服务窗口、维修队伍建设。
满意不满意,还得用水户说了算。
“我家是易地搬迁过来的,现在自来水进了家,用水方便又卫生,过去住的地方水源没有保障,没水时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喝。”房县项家河村贫困户肖胜亮告诉记者。
在丹江口市浪河镇银梦湖村银海路安置点,记者走访了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谈起使用自来水后给家里生活带来的变化时,都表示对水厂的服务很满意。
“用优质的服务,让用水户满意。这既是承诺也是目标,只有管护好供水工程,才能确保供水安全。”房县清溪维修养护公司负责人张志国说。为加强对农村供水的管理,房县政府批准组建房县农村供水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县供水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县财政每年配套81万元用于工程运行维护。房县农村供水管理局通过政府采购,遴选确定了清溪维修养护公司对国有管理的30处水厂进行代管,采取“水费代收、专户缴存,维修派遣、据实核算,规范管理、定岗定薪”的原则,既规范了水厂运行管理秩序,又保证了水厂供水安全。
家就住在项家河水厂旁项家河村的管护人员彭良泽告诉记者,水厂每天安排两个人值班,村里用水出现问题,很快就能赶到进行维修。
“为了摸清情况,我跑遍了228个供水工程。”房县饮水办负责人宋建华说。在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制水供水运行管理过程中,有许多像宋建华、彭良泽一样的工作人员在辛勤付出。
在房县清溪维修养护公司服务大厅里,供水工程的基本情况都挂在墙上,一目了然。农村供水抄表卡一本本整齐地放在一起,便于查阅。记者见来交费的人不多,就问起收费管理人员,他们告诉记者,现在来大厅办事的主要是新的用水户,交水费大多通过微信支付,非常方便。
在新洲区邾城客户服务中心,墙上公示有供水价格和服务承诺。武汉市新洲区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沈幼华介绍,“新洲农村地区推行两部制水价,即容量水价+计量水价,基本水费为每户每月用水不足3 t的按6元计收,计量水费为每户每月用水超过3 t的按实际用水量乘以每吨2元水费计收,既确保群众用得起自来水,又保障供水公司良性运行”。
房县城北水厂一期工程日供水规模1万t,主要解决房县北城工业园区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红塔镇朱湾、谢湾等10个村2.2万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孙家湾加压站属城北水厂管网延伸工程,日供水规模1 800 t,主要解决白鹤镇孙家湾、石堰河2个村及3个易地搬迁小区共7 845人的供水。项家河水厂日供水规模240 t,解决项家河村3 1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7户533人)饮水困难问题。按照房县物价局制定的标准,采取两部制水价,城北水厂和孙家湾加压站每吨水按2元计收,项家河水厂每吨水按1.5元计收。房县项家河村贫困户肖胜亮告诉记者,他家3口人一个季度交20元水费,能负担得起。
“我们不光要建好供水工程、管好工程,也要让贫困群众用得起水,真正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农水科科长李经田说。
对于供水管网抢修,周刚副总经理告诉记者,维修人员在城区半小时内到达故障点抢修,农村边远管网末端两个小时内到达抢修,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供水,全力做到用水户满意。刘集水厂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零投诉。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新洲区按照管网远程管理要求,建设全区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信息查询、统计及分析平台,建立地形图数据库,加强区域视频监控,同时整合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大屏幕数据采集系统功能,初步建立了水厂生产运营管理系统。
孝感市孝南区十分注重信息化管理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的应用,以信息化促进饮水安全现代化,全区供水工程建立了以机电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管网在线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为主的综合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水质自动检测、根据流量自动加药进行水处理、管网压力无线远传、厂区安全监控等,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制水质量。
农村供水工程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提升了湖北省农村供水管理水平,促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农村供水更安全更有保障,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