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在高职医学院校中,微生物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能操作的重要基地。通常,师生在实验内做实验的过程中,非常有可能接触到某些致病性的微生物,安全隐患较大。因此,提升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十分有必要。
在高职医学院校中,其专业课程情况决定了教师以及学生需要频繁的接触多种危险生物因子。所以,为了让实验过程更加安全,务必要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一般比较侧重,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加大了对学生的训练力度,致使没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开展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验期间,生物安全以及实验室感染防控知识较为薄弱,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不能树立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无法对自我进行有效保护,能力以及水平不高,进而加大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菌(毒)种十分常用,同时也是实验过程中最基本的材料。针对菌(毒)种而言,绝大部分都是致病微生物。所以,必须要科学管理。但是,结合高职医学院校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很多实验的菌(毒)种见管理不够合理,意识不强,常常对菌(毒)种随意放置[1]。并且,不能精准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使细菌非常容易出现变异的情况,甚至死亡。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没有强化管理力度,最终导致菌(毒)种遗落,随意丢弃的现象更是十分常见,进而对社会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
微生物实验室在对药品以及试剂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一方面,一些实验室在放置药品和试剂的时候,随意性很强,强氧化剂与化学试剂混放,易燃品随意在实验室内堆放,包括:乙醇等。另一方面,在微生物实验室中,经常存有很多过期的药品和试剂,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同时,针对常用的试剂,无法熟练掌握其危害性以及毒性,包括:甲醇等,如果应用不当,则会导致眼睛失明。
面对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了可以有效规避,为师生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实验环境,院校应该加大重视,合理分析问题的成因,科学制定管理办法。
通过对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分析,很多都是实验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通常,实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缺乏全面且系统的生物安全培训,微生物安全管理意识较为淡薄,不能熟练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对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也缺乏足够的了解[2]。所以,为了能够有效规避这类问题,应该强化对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强化对生物安全培训机制的健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建立考核记录档案,保证实验人员可以意识到微生物的危险。此外,在实验教学期间,应该认真开展生物安全教育,以便医学生的安全意识能够全面提高,让学生可以从主观上加大重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进而从整体的角度上规避感染问题的发生。
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如果菌(毒)种管理不科学或者出现丢失的情况,就会导致实验室感染。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保藏的菌(毒)种,应该详细的进行登记,内容主要涵盖:名称、来源等。并且,在保管中,若出现菌(毒)种变异或者死亡的问题,也需要认真记录。同时,菌(毒)种库应该做到专人、专柜保管,定期的对菌(毒)种处的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依照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的传代,并做好定期的鉴定工作。此外,在学生方法实验菌种方法时,需要清点好数量,在实验结束以后,及时收回。需要明确的是:在实验期间,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实验结果和细菌菌种绝对不可以带出实验室,也不可以自行处理,必须要放在指定位置,确保细菌不会四处传播,提升实验室管理的安全性。
为了可以全面提升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应该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流程实验。在安全管理期间,需要从细微层面出发,制定健全的实验操作规范,保证可以规避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出现。同时,针对进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务必要健全有菌观念,可以熟练且精准的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做好必要的防护工作。在实验环节,为避免出现实验室感染问题,尽可能的减少疾病的传播,应该加大对实验人员对有菌观念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手卫生等防护知识教育,以便学生能够养成相对良好的卫生习惯。此外,针对微生物实验室的有害气体以及污水等,在排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国家标准和规范,污染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之前,应该采用化学或者物理方法开展清除污染工作,妥善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综合而言,高职医学院校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针对微生物实验室,一定要加大重视,强化管理,提升学校师生对生物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自觉的遵守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同时,面对现阶段实验室管理期间存在的各类问题,应该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办法,保证师生在操作期间可以严格依照流程和技术规范进行,强化安全意识,保证学生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