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综述

2020-01-20 03:13
关键词:院校高职服务

陈 萍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等项目的引导和推动下,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研究也越来越被高职院校和研究者重视,截至2020年4月8日,以“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为关键词,检索知网,共有文献1 073篇,其中期刊论文986篇、硕士论文77篇、博士论文10篇。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关键词,检索知网,共有文献253篇,其中期刊论文244篇、硕士论文9篇。从文献发表的年份看,2013年以后的论文达80%以上,这也反映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日益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热点。这些论文研究视角丰富多样,有立足高职教育全局的综合性研究,也有站位在不同区域角度以及专业角度进行的中观和微观分析;有大量的理论探讨,也有少量的实证案例研究,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和思考。笔者梳理了相关文献,尤其是近五年来较新的研究成果,现将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和问题的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职教育对社会服务认识的不断加深,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欠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整体上还比较薄弱,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张明、吴德君认为,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职能理解得不够全面,参与的行动力不够充足,缺乏特色专业群,社会服务尚未树立品牌效应。[1]陆婧课题组对苏州六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进行分析,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形式较为初级,社会服务认可度不高,服务主体较为单一,社会服务障碍较多,社会服务机制还未完善。[2]赵荣群则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移对接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同时,这些研究也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张明、吴德君认为,高职院校在教师绩效考核或职称晋升方面尚未完全将参与社会服务作为基础项及加分项;曾经隶属于行业或企业、具有较强相关专业背景的职业院校逐渐淡化了自身传统特色专业属性而去建立更具有普适性的热门专业,反而难以拥有优势专业。赵荣群认为在政府层面和院校层面认识都不到位。政府层面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配套制度;院校层面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还不够。[3]曹志平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情况明显不足之处是:为企业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较少;科研水平不高,没有能力解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停留在浅表层。

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涵的研究

研究者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理解,有主张在广义层面理解的,孙凤山等认为,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依托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技术类服务;向政府部门、企业等提供社会管理咨询服务和技术技能推广培训类服务;为城乡提供科普、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4]也有大力主张在狭义层面理解并实践的,毛志伟认为,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5]总的趋势是讨论越来越深入,阐释也越来越多元化。仇雅莉的观点得到许多研究者赞同,她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开展职业培训;三是开展技术服务;四是对口支援与交流,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6]吴一鸣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有三个维度:应面向一定区域;应指向产业发展;应聚焦人的发展。

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舒明在对高职院校常见社会服务模式分析后提出了四种创新模式:一是学生企业互动模式;二是教师能力推广模式;三是专业资源整合模式;四是学校社会开放模式。[7]莫志明根据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管理机制提出三种模式:一是一校两制式,即在院校内部,设置企业编制管理和事业编制管理两种机制,保障实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协调运转;二是机构平台式,在院校内部成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服务;三是分散对点式,主要由各专业自行开展,对发挥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政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意义。[8]更多的研究者从院校实践层面提出项目式服务模式、基地式服务模式、教育集团化服务模式、职业培训与认证服务模式、职业技能培训式服务模式、活动式服务模式,等等。

罗雁等人认为,基本的社会服务机制至少应该包括“制度安排、实施运行、激励措施、信息分享”四个层面。[9]肖朵和刘长君主张从三方面创建新机制,即多元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加强职教集团建设,促进区域性协调发展;结合经济社会产业需求,打造技术服务平台。[10]吕文春等人认为构建科技创新与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向,并指出了路径:一是建立政校企合作体制,形成技术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二是实施“项目引领计划”,增强教师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能力;三是建立专项制度和专项资金, 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11]项春媛认为,在机制创新上学校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应出台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引导和帮助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其次,要给教师进行社会服务提供培训和锻炼的机会;第三,要走出校门,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区一体协同机制,综合运作;第四,要建立社会服务工作平台,投入人员和经费,帮助各方交流信息,沟通有无;第五,要构建社会服务考核机制,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功能的发挥。[12]

4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研究

蒋政把“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文化建设、公益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四个构成要素,将之设为一级指标,选出操作性强、能量化表达的要素作为二级指标,构建出较合理的评价体系。[13]邹瑞睿在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后,提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四个原则:系统性原则、可量化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动态性原则。[14]张汉萍根据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的解析,构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框架结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等,为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评价提供了参考样本。[15]毛学伟、杨永光认为,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他们的构建思路是: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流程为主线,将社会服务活动过程划分为服务主体建设、服务对象与范围的选取、服务活动的组织实施、服务效益衡量四个部分,以之涵盖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并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16]

5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张明、吴德君认为可以从五方面探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一是院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二是明确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实施社会服务指导策略;三是坚持特色专业群建设;四是高职院校应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新服务社会的内容;五是加强政府、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社会服务品牌效应。[11]郑春雨、马希才以大连较有代表性的六所高职院校为例,研究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样态,从四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行动策略:加强人才培养,发挥凝聚力;加强科学研究,打造中坚力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挥执行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递增相长力。[17]卫欣怡通过对专业教研室社会服务实践的剖析,提出建议:一是向企业开放网络资源和专业实训室;二是对接对口的行业企业,实现产教融合、产学研融合;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研究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搭建专门的管理平台,构建高效能社会服务评价体系。[18]赵晔认为,中小微企业是地方高职院校主要的服务对象,高职院校应该眼睛向下,密切联系中小微企业,了解它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因此他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社会服务角度提出若干建议:第一,高职院校及其教师要提高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意识;第二,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第三,建立校企联合的高效实训基地,优势互补;第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19]

6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展望

总的来说,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还是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给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许多资料。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一是宏观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欠缺,研究主要是侧重在中观、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在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中,仅有10篇博士论文。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每年共同发布一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排榜,但是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高职教育领域在此方面还没有提出颇具权威性、指导性的研究理论。二是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领域,高职教育专家、政府、行业、企业的研究者较少关注。高职教育界著名的专家学者还没有此方面的专门论著。政府层面、行业企业层面囿于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经营诉求,对高职院校办学的界入本身就不足,对社会服务的研究更缺乏专门的、专业的思考。三是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过少,大多数研究成果的操作性不强。就笔者所阅读的文献资料而言,只有不足十份相对系统连贯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创新,又因为缺乏实证方面的研究分析,使得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不便指导实践。四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水平不强,客观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即使是以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为样板,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也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从国家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社会服务项目评价指标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服务水平还很有限。实践能力的不足必然限制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炼,使得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的成果也少有亮点和突破。所有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困难,寻找解决的方式和路径。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服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