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明 奇海林
关键词:内蒙古 “一带一路” 高质量 共建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国境线长4261公里,内与8省区相邻,外与俄蒙接壤。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其成为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頭堡,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内蒙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全力参与建设,推动形成了较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但同时暴露出的问题短板也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开启了“一带一路”新征程。这对内蒙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在当前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下行的阴霾中,如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推进高质量共建是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一、内蒙古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效
(一)设施联通取得新突破
以加密扩容提标升级路网为抓手,不断加强综合交通建设、打造多维立体开放平台体系。全区12个公路口岸境内连接口岸的公路已全达二级以上标准,满州里、二连口岸成为国家首批开放的6个TIR运输口岸;策克口岸通往蒙古铁路成为我国首条跨境标轨铁路,满洲里—俄罗斯赤塔铁路赤塔至博尔贾段电气化改造项目竣工;鄂尔多斯、包头航空口岸获批,二连、阿尔山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进而形成了以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为龙头,满洲里、二连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引领,鄂尔多斯、呼和浩特、满洲里综保区,赤峰、包头、巴彦淖尔、乌兰察布保税物流中心为支撑,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为枢纽,策克等19个口岸为窗口的开放平台体系。
(二)贸易畅通取得新成效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商品资金人员流通日益增强,与沿线国家合作交流日渐深入。过去6年内蒙古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3566.2亿元,约占同期全区进出口总值的2/3,对外贸增长贡献率高达78.2%,进、出口增速均显著高于总体外贸增速。伴随而来的是沿线朋友圈不断扩大,与62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除俄蒙外,对印度、泰国、土耳其、沙特、新加坡等国贸易均呈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4.1%、48.5%、19.5%、1.1倍和1.2倍。
(三)通道经济取得新进展
过境中欧班列数量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通道、物流、商贸的发展。截至2019年底,以满洲里口岸为枢纽的中欧班列线路达57条,出境班列集货地包括广州、苏州等60多个城市,入境班列集货地覆盖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以二连口岸为枢纽的中欧班列线路达34条,国内货源地覆盖32个城市,境外货源范围扩大至德国、波兰等5个国家8个地区,形成了辐射互联的物流大通道。2013年以来,经内蒙古开行的中欧班列突破1万列,占全国近1/2,承接了中蒙间近95%的货运量,中俄间近2/3的陆路货运量。
(四)人文交流取得新提升
积极主动与俄蒙在友好城市、教育、音乐戏剧等领域开展合作。分别与俄、蒙建立了10对和20对友好城市关系。举办3届中蒙博览会,吸引40多个国家参与,签署合作项目50多个,总投资400多亿元。内蒙古农业大学建设的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名单,内蒙古的俄蒙籍留学生多达4600多人。成功举办4届中俄蒙旅游部长会议,联合沿线节点城市成立“万里茶道”旅游联盟,吸收成员单位20家,2019年实现入境旅游195.8万人次,同比增长4.1%,其中俄蒙旅游者占到九成。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对外开放引领力不够
纵向看内蒙古外向型经济发展在加快,但横向比较差距在拉大。一是对外经济规模小。尽管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2019年达到1095.7亿元,但仅占全国的0.3%。且贸易逆差态势逐年扩大,2019年达342.1亿元。二是对外贸易依存度低。自2006年跌破两位数以来一路走低,2019年仅为6.4%(见图1),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5.4个百分点,低于同属延边地区广西的22.1%、黑龙江的13.7%、新疆的12.1%。三是对外合作水平不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2013年的48.4亿美元一路下滑到2019年的20.6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5%;且鄂尔多斯一市占全区的2/3,不平衡矛盾也充分凸显。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内蒙古的仅10家,与同属西部地区贵州的230多家、四川的350多家相比差距较大。
(二)通道与口岸助推作用有限,对外开放带动力不强
尽管内蒙古拥有19个开放口岸,在3条中欧班列运行通道中占据半壁江山,但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一是通道经济发展缓慢。经内蒙古进出境的中欧班列占全国一半,但内蒙古始发班列少之又少,2018年216列,2019年318列,且本地集货率仅33%。这种进出口货物两头都在外的“酒肉穿肠过”状态对本地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大路通处产业日兴、走廊变游廊”局面远未形成。二是口岸经济发展滞后。口岸产业单一,多以过货贸易为主,通道效应远高于产业效应。加之功能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存在同质化低端竞争现象,导致整体水平较低、发展层次不齐。19个口岸中仅有满洲里、二连、甘其毛都、策克的年进出境过货量超千万吨,4个口岸累计年过货量超8000万吨,占全区的90%。三是口岸与腹地经济互动支撑作用不强。口岸之间以及与腹地的联系强度普遍较小,良好互动局面未形成,经济结合效果不明显,未能将口岸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具有全国第4多(与新疆、云南并列)口岸的内蒙古至今没有自贸区,而同属边疆地区的广西、云南、黑龙江2019年都成功获批自贸区。
三)产业和产品竞争乏力,对外开放支撑力不强
内蒙古经济基础薄弱,整体发展水平较低。2013至2019年,GDP从16917亿元增长为17212.5亿元,仅增长1.7%;排名由全国15名下滑到20名;GDP增速由新世纪初连续8年全国第1,下滑到近3年连续位列后4位(见图2),2020年前三季度位列全国倒数第2位(与黑龙江并列)。连年经济下滑表面看是速度问题,深层次还是结构问题、质量问题,产业层次不高、体系不优。从出口结构看,边境小额贸易与一般贸易仍是主导,加工贸易占比小,2019年仅为3.8%,远低于全国29.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同属边境省区广西的20%、云南的10%,出口商品主要为外地生产,自主品牌支撑不足,不能很好地对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需求。
(四)要素资源协同发展机制僵化,对外开放内驱力不足
要素流通不畅及体制机制障碍是制约高水平开放的核心瓶颈与根源。一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产学研一体化滞后,科研主体不活跃,科技投入长期不足。2019年内蒙古R&D经费只有147.8亿元,投入强度0.86%,位列全国25位,远低于全国2.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黄河“几”字弯区域的晋陕甘宁四省区,甚至低于同处边疆地区的云南、黑龙江等地。二是人才瓶颈凸显。受营商、市场、人居环境等局限,一方面本土培养走出的高端人才很少回当地发展,大多选择“黄鹤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招才引凤难度大,引回来又留不住,引进的人才因地方缺乏长远配套发展平台机制支撑,终究选择“孔雀东南飞”,“近者悦远者来”的格局远未形成。三是金融支撑不够。金融体系结构仍以传统银行、大型保险公司为主,现代金融培育不足,融资模式以各种信贷在内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贵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针对“一带一路”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收益慢等特点,与之配套的融资、保险服务跟进滞后,对“走出去”企业境外融资难题办法不多,金融配套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脱节。
三、内蒙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通道平台建设,以增量提质并举拓展开放
牢牢把握好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推动开放通道和平台高质量建设。一要深化开放通道。以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为引领,加快满洲里、乌兰察布等枢纽节点建设,着力打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类要素畅通,铁公水空四路并举的开放通道新优势。进而通过整合各类开发区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通道沿线集聚,实现以通道促物流、以物流促商贸、以商贸促产业,逐步形成“金银腹中生”的态势。二要提升开放平台。做强做优综合保税区、口岸等功能平台,推动口岸经济带形成;做高做新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园区平台,实现创新链、资金链与本地产业链的对接落地;做特做活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探索更多可复制的创新经验和制度成果;做精做实中蒙博览会等交流合作平台,拓宽开放层次和格局。三要加强内外联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开放。對内,要抓住东北振兴、京津冀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采用“走出去再引进来”的方式,积极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的嘱托,既要深化与俄蒙合作,又要打破俄蒙独大局面,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
(二)加强优质产品供给,以提升核心竞争深化开放
发挥比较优势,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的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一要统筹合理规划,构建分工协作产业格局。强化高位布局、顶层设计,以呼包鄂榆、黄河“几”字弯等区域协同战略为引领,结合各地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现状及通道平台等统筹产业规划,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产业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二要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产业成链成块的同时,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发挥集群效应,实施更多“蒙字标”认证,推动更多“蒙字号”品牌走出国门走向全球,着力改变内蒙古优质产品“锁在深闺无人识”的境遇。三要加强基础研发,增强产业原始创新力。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制和利润分配体系,主动对接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内院校、骨干企业及园区通过合作办学、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形成创新战略联盟,合力推进前瞻性、系统性、应用性基础研发,着力从源头改变内蒙古产业“四多四少”现状。
(三)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强化顶层设计助推开放
作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内蒙古在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中,需要国家在财政税收、人才、产业、项目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一要争取尽早设立自贸区。以满洲里和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引领,加快口岸、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提质增效,深化中蒙俄海拉尔一赤塔一乔巴山等国际次区域合作,推动内蒙古自贸区尽早获批。同时,借鉴中哈霍尔果斯跨境经济贸易区的创建经验,探索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升级为中蒙跨境自贸区,并以此为引领进一步探索中俄、中俄蒙跨境自贸区的设立。二要争取中央财政税收向民族地区倾斜。针对“营改增”后中央与地方税收分成问题,争取中央提高民族地区的返还比例,对民族地区适当多留一点、多返一点,确保有更多财力投向“一带一路”建设。三要争取人才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借顶层设计盘活民族地区人才机制,推动面向民族地区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制定富有吸引力的激励资助政策,建立“绿色通道”协调机制,用实打实举措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扎根民族地区。
(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以固本开新求变提升开放
要从更高层次认识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定位,切实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一要深化多层次会晤合作机制。推行“高层会晤+多边正式功能性组织”的跨境合作模式,确保所达成的政治共识能有效转化成配套政策和具体细则落地实施,保障双多边协议项目的高效运行。同时,在以官方高层会晤为主的基础上,鼓励不同职能部门、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沟通对话交流合作。二要完善要素协同配合机制。坚持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互相贯通融合的原则,既要提升中高端要素的培育供给,解决要素数量不足、质量不优问题,又要建立灵活高效协同机制,破解制约要素有效流动的障碍,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三要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审批模式,简化审批流程;不断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跨境贸易更加便利化;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各类主体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