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问题之我见

2020-01-19 22:57李丽丽
关键词:事业单位制度管理

李丽丽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运行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从目前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建设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了一定的成果[1],但仍然不够健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增强整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强化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可以为科研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的效率提升提供保障。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落后会影响科学技术研究的开展。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经验不足的事业单位应该重点进行改善,调整内部控制制度,降低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损失。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金额通常较大,需要更加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控,而且特殊固定资产还需要专门的管控方式。这就要求必须以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为指导,分析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原则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单位多个部门、多个岗位共同参与。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建设与优化过程需要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2]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科研事业的所有部门及其所属的各类业务和事项。科研事业单位在建设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考虑经济环境、行业现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形成能够覆盖科研事业的财务管理流程,能够在科研事业财务管理中发挥出最大效用的内控制度。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由于各科研事业单位经营环境、行业、主营业务不同,不同科研事业单位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每个科研事业单位的重点经营领域和所面临的风险也有所不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优化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关注本单位涉及的重要财务活动及其所面临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内部控制措施。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科研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经营管理部门权力或者流程的失衡,通常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协调,从而确保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的平衡。因此,必须明确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流程设定,形成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机制,确保财务制度有序运转。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科研事业单位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不断调整。根据适应性原则的要求,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措施应该结合科研事业单位规模、所处发展阶段、所处行业的整体风险水平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同时,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措施应当随着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变化不断优化调整。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考虑成本、效益两个维度,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得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最大的效益。科研事业单位在根据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相关工作时,要尽可能地控制成本。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活动复杂

在现实工作中,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包括经费预算管理、项目费用管理、资金管理等。经费预算管理,往往根据上年度收支状况、业务特点、单位规模进行预算核定。由于科学研究的周期往往比较长,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在立项初期难以对全盘进行周全考虑,在年中对预算进行追加与调整的情况就较为普遍。当前,业内普遍认为内部控制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而内部控制工作只需要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参与就行了,甚至在部分科研事业单位把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制度混同。这就使得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内部控制的真正作用,也难以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

(二)平行部门信息沟通不及时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滞后,信息传递不对称。财务部门与监督部门、科研部门因为专业相差甚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困难。科研工作人员一般对于预算报表、资金预算等财务知识知之甚少;财务部门对于科研部门的项目管理认知也十分有限。这就使得财务部门、监督部门处在极其被动的状态。例如,在科研课题的跟进上有很大困难,进而提高了内部控制执行难度,非常容易出现财务、业务、监督三者互相脱节的情况。

(三)兼职利害关系岗位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利害关系岗位之间的互相制衡。科研事业单位常有一人多职、兼职等情况的出现,原因在于:相关科研岗位责任制欠缺;事业单位编制紧张;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整体的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大多数员工还未能树立起内部控制意识。即便内部控制较规范的单位,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也存在偏差。

2016年我国发布《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在国家层面上对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在渐渐增强,许多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鉴于以上问题,内控效果并不理想。

四、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利用国家支持政策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近年,国家层面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支持科学研究、激励创新。例如,财政部与科技部颁布《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其中规定给予科技人员的奖金,可以削减二分之一纳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所得。该项规定将大大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但也给科研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带来挑战。科技部门与财务部门在进行科技成果贡献程度的评定中,可以将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关键考核标准,以此推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健全,内部控制的效率提高,能推动国家支持政策更有效地释放政策红利。

(二)建立健全综合预算内部控制体系

财政资金作为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在内部控制进行的过程当中,科研预算、票据管理、财务费用等成为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环节。科研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根据科研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制定具体规定,特别是在预算方案的编制,不仅要向上级汇报预算报告,还需要制定相配套的方案。在科研项目执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改进与调整。科研事业单位在建立健全综合预算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事前对各种经费总量进行统筹考虑,全面安排、提前规划、科学编制预算。针对科研类预算经常追加的情况,需要树立大预算理念,把单位内部的各种业务与预算相结合,重视预算绩效评估,在预算实施过程中追踪绩效,进一步完善综合预算内控体系。

(三)建立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起自身的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规范,用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科研事业单位可以用科技来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化程度,减少信息交流的成本,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例如,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会计电算化等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内部控制系统信息化的优点在于:能提高业务操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及时对风险进行排查与防范;能够进一步提高内控效率。通过建立科研活动、财务活动、监督审计等清单,建立健全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断调整与优化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各种风险。

(四)强化内控审计与评价工作

科研事业单位需要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对科研项目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严格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评价工作是关键环节。财政部2016年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规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以量化评价为导向。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可以帮助单位构建完善且有效的内控体系与制度,进而确保科研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科研费用的科学使用。

(五)完善利害关系岗位制衡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时,需要将利害关系岗位之间的制衡当成关键内容加以落实,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责任,对权限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在当前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科学分工,对实施、复核、授权、监督等重点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如果科研事业单位的规模不大,业务也相对单一,单独设立岗位存在难处,可以以分级分项目的形式进行监督与约束,保证同一风险点由两个以上的人员负责。

总之,内部控制管理作为科研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科研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寻求最适合本单位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推动科研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制度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某些单位的制度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