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盈余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些研究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需要紧急补救的问题,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干预,以获得一些私人利益。在此背景下,Beneish(2001)区分了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误导投资者)和信息型盈余管理(向股东展示公司业绩的良好形象)。这种差异可能反映出,盈余管理并非总是一种不良行为。关于盈余管理实践的证据已经通过大量研究进行了实证证明。然而,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问题作为应计盈余管理的一种替代方法已经有所增长,特别是在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后,公司可能会将操纵行为从应计盈余管理转移到真实盈余管理。
Schipper(1989)将真实盈余管理定义为另一种盈余管理类型,可以通过改变投资或融资业务的支出时间来实现,目的是操纵报告的收益。Roychowdhury(2006)将真实盈余管理定义为“偏离正常的运营实践,其动机是管理者希望误导至少一些利益相关者相信某些财务报告目标在正常运营过程中已经实现。Gunny(2010)指出,真实盈余管理指的是管理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以根据管理者的目标调整收益。相比之下,企业会计准则是通过使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和政策来表示经营活动来实现的。
公司中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在Graham等人(2005)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在401名高管中,80%的参与者倾向于采取经济决策,如削减研发费用、维护和广告等可能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措施,而不是采用基于应计项目的方法来实现其收益报告目标。Gunny(2005)报告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指出管理者有意图通过使用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来实现盈利目标。Roychowdhury(2006)发现为了避免报告亏损,管理者通过改变实际活动来操纵盈利,比如通过价格的高折扣来增加销售量,或者提供宽松的信贷条件,生产过剩来报告由于降低销售商品成本和减少研发、销售等可自由支配开支而产生的高收益,广告、行政和一般支出。Eldenburg等(2011)扩展了非营利医院实际经营决策管理的文献,他们发现,减少非经营性和非创收性活动支出反映了真实盈余管理实践的存在。
在一次经验丰富的股票发行中,公司寻找新的投资者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他们可能会向股东提供购买额外股份的想法,优先考虑公司以高价出售股份。因此,他们有可能通过管理收益来提高股价。在相同的背景下,Cohen和Zarowin(2010)通过使用搜索引擎优化公司的样本,研究了管理收益技术(实际和应计利润)。研究人员发现,公司在管理收益时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技术,这导致公司在股票发行之后的几年业绩下降。研究还显示,选择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取决于公司使用应计管理的能力和这两种方法的成本。
相当多的研究表明,管理者从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是因为对活动实施自由裁量决策的便利性,并且不太可能被监管者和审计师发现。换言之,审计师审查和监管的压力使经理人转向另一种盈余管理。正如Ewert和Wagenhofer(2005)所报告的那样,更严格的会计准则导致真实盈余管理的增加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减少。Jungeun、Jaimin和Jaehong(2012)一致报告说,在金融危机之后,应计盈余管理实践减少,而真实盈余管理实践增加。他们将此归因于融资来源从内部市场转向外部市场的压力,从而增加了资本市场追随者对更透明的金融信息的需求。
为了确定盈余管理实践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的原因,还对其他因素进行了研究。Enomoto等(2015)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考察了不同国家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差异,他们使用1991年至2010年期间来自38个国家的数据,结果表明,在投资者保护较强的国家,真实盈余管理值较高。这一结果可能反映出,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的国家,这些公司的管理者可能会转向真实盈余管理而不是应计盈余管理。Baatour和Othman(2016)研究了法律制度和经济自由对中东和北非选定公司两类盈余管理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法律制度的影响下,管理者倾向于实施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而经济自由的影响则不涉及真实盈余管理实践。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采用被认为是向真实盈余管理替代方案转变的一个原因。例如,Ferentinou和Anagnostopoulou(2016)对希腊公司强制采用IFRS前后两种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做法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公司转向了真实盈余管理。Ho等(2015)开展了一项类似的研究,目的是调查中国a股公司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前后是否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他们报告称,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将真实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向上盈余操纵的替代方法。此外,Ipino和Parbonetti(2017)研究了2000年至2010年期间33个国家的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真实盈余管理的使用是否超过应计盈余管理。结果显示,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企业用真实盈余管理代替应计盈余管理。然而,Sellami和Fakhfakh(2013)记录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盈余管理(权责发生制和实际发生制)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事实上,上述所有研究都提供了从应计盈余管理到真实盈余管理的实践证据,但这些研究并不能证实从一个到另一个的完全转换。因此,真实盈余管理可以作为应计盈余管理的替代或补充。在这种背景下,Zang(2012)质疑管理者是否在盈余操纵实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基于1987-2008年期间6500多个公司年的样本调查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发现,管理者在盈余管理中使用这两种技术作为替代,这取决于每种技术的成本。此外,Matsuura(2008)调查了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与平稳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两者都是管理者的补充。此外,Alhadab等人。(2015)提供了证据,证明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年度使用了两种盈余管理技术来提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