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在国外的实践及启示
——以苏东剧变与北欧福利国家的发展为例

2020-01-19 11:51钟善盈
关键词:苏东剧变北欧国家

钟善盈,孙 民

(1.海南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2.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一、苏东剧变的反思

人民利益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的利益,它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等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始终要求我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苏联虽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落后国家走向工业化的进程,并在二战期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却在社会主义建设之道上逐渐偏离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脱离了人民群众,最终导致了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东欧八国剧变的发生,值得我们探究及反思。

(一) 苏联东欧剧变的基本过程

震动世界的苏联东欧剧变主要经历了苏东各国改革,东欧剧变、苏联动荡及苏联解体、苏共失败三个发展过程。

1.1985—1989年上半年,苏东各国改革,人民的利益始遭破坏

苏东国家领导人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就曾发动过改革传统的苏联模式的运动。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推动下,苏东国家的改革浪潮更以新的气势发展。1985年2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加速战略”,称共产党的使命是“领导全民争取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运动”。他提出经过改革,“争取达到社会的新质状态”,从而明确地表达了要打破苏联改革滞后状态、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苏联模式的意向。“莫斯科下雨,布拉格打伞”,苏联推行“全面的根本的改革”,给东欧国家以有力的推动,标志着苏东国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论从经济改革的目标看,还是从政治改革的目标看,改革基本上仍然没有超出社会主义的范围,人民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利益开始遭破坏,但没有被完全损害。然而在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隐藏在其深层次的一些重要利益矛盾渐渐暴露出来,形成强大的政治阻力。为了冲破这股阻力,苏东各国党先后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改革移向政治改革。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社会民主党思潮逐渐支配了大多数国家党的领导层,从而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2.1988年下半年至1990年3月,东欧剧变、苏联人民政治权利遭破坏

1988年苏共十九大首次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定为当前阶段苏联改革之“目标”, 意味着改革风向开始转向政治改革。1990年春,《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及关于修改苏联宪法第六条的建议(即取消党的领导的宪法保证)的通过,标志着苏共的改革路线已基本上实现从“完善社会主义”路线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转变。路线的转变过程中,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主张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取消“民主集中制”,人民失去参政机会,政治权利被极大的限制了,与人民生活切身相关的经济、文化等其他利益也相应地遭到极大损害。

苏联路线一转变,东欧国家就势如脱缰之马,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苏联。剧变浪潮首先在波兰、匈牙利兴起,并在一年多时间里席卷了捷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各国,举世震动。

3.1990年3月到1991年12月,人民利益遭到极大损害,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失败

当东欧大多数国家已政权易色的时候,莫斯科正“山雨欲来风满楼”。1990年2月和3月,苏共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实现了向民主社会主义路线的转变。1991年春天,14个加盟共和国宣布“共和国的主权至高无上”。此时的苏联经济严重下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人民各方面的利益遭到极大损害,民族冲突步步升级,在一些热点地区“实质上进行着一场战争”。1991年8月19日发生了著名的“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社会的剧变及解体(1)吴仁彰主编:《苏联东欧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7页。。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91年8月29日正式通过暂停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的决议,共产党或被“中止”“禁止”活动,或被宣布为非法,或被迫自行解散,苏联共产党在政治上失去生存权,组织被彻底瓦解。1991年12月22日,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正式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25日,戈尔巴乔夫正式辞职,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降落。自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至此完全瓦解。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脱离苏东“大家庭” 的阿尔巴尼亚及南斯拉夫受东欧六国剧变影响较晚,但南共及阿共也在1992年先后被迫宣布停止活动。

(二)苏联东欧剧变的特点

苏东剧变,实际涉及的是东欧中亚地区包括苏联、波兰、匈牙利等在内的九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大多数国家剧变的总体情况看,苏东国家剧变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点。

1.以和平演变的方式或基本上以和平的方式实现

苏东剧变呈现出波兰、匈牙利及苏联三种模式。其中波兰模式的特点是党外的政治反对派利用党的政策和路线的严重失误,在工潮中控制很大一部分工人组织,压迫党改变改革路线,继而趁乱通过议会和参议院的选举夺取政权。匈牙利模式的主要特征则是由党内至党外,取得党的领导权,从而使原来党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瓦解,反对势力乘乱上台执政。而苏联的情况较为复杂,其特点是反对势力原先存在于苏共内部,继而到苏共外部,从外方击败党。总的来看,除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以外,苏东国家的剧变,都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而是以和平演变的方式或基本上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2.以“民主社会主义”为纽带

苏东国家的剧变大多都经过三个步骤:首先,宣布进行以“完善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改革,主要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次,改革重点从经济体制改革转移到政治体制改革,从“完善社会主义”路线转变为实施“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最后,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多党制议会选举中失败。这样,“民主社会主义”(在苏联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成为实现苏东剧变的纽带。“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否定了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民主集中制原则,主张“民主的一致”,放弃党的领导作用。

3.从执政党内部演变开始

苏东剧变,大都从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内部演变开始。最初是党内围绕改革目标、方向、形式和速度而进行路线辩论。在辩论中,形成党内反对派,反对派以纠正错误为名,全盘否定党的历史成就和过去的社会主义制度。当改革深入发展,遇到困难,社会出现政治经济危机时,反对派便乘机压迫党的领导集团改变路线,改组领导班子。执政党的路线转变,为社会上的右翼势力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党内外反对派势力的夹攻下,执政党往往迅速瓦解。这是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苏东剧变的原因

1.经济发展紊乱,人民的物质文化利益得不到满足

苏东国家高度集中而又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工业化得到迅速发展,虽然经济在短期内得到较大提高,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片面发展重工业和不重视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重工业的片面发展严重压制了轻工业和农业的正常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大量资金和人才集中到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紊乱。由于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发展缓慢以及农业长期滞后,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的日用消费品和食品长期匮乏,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缓慢,人民的物质文化利益得不到满足,严重损害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在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下,脆弱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使得苏东经济不堪一击,很快就陷入了危机的深渊。

2.社会主义民主遭破坏,人民的政治利益被损害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80年代苏东国家的“全面的根本的改革”,越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围,转变为“彻底摧毁”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实施“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然而,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共产党的领导人往往忽视议会的立法和监督作用。一切大事由党的政治局讨论决定,由政府执行,议会很少议政立法,成了“橡皮图章”;党的领导干部只强调集中和纪律,不发扬民主,其他政党和人民团体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2)杨雪冬主编:《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想象力》,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240页。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妨碍了劳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的政治利益被极大损害,严重打击了人民的政治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适应正常的和平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不能适应蓬勃兴起的世界科技革命,逐渐地转化为苏联东欧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3.教条主义严重阻碍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实行

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与其一样具有实践的特性。但斯大林执政以后,尤其在《联共(布)党史简要读本》出版以后,苏联共产党的理论指导工作并未结合苏联的具体国情及当时的实际条件,而是教条地把马恩列的理论原原本本地照搬、照抄,甚至是对斯大林个人语录的直接复制粘贴,教条主义变得越来越严重(3)吴仁彰主编:《苏联东欧剧变与马克思主义》,第30页。。苏共僵化的思想与教条主义,急于超越发展阶段等思想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 使他们错过了改革的历史机遇,终于孕育和发展出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共产党从“左”的教条主义转向右的机会主义到后来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终于爆发了毁灭性的大危机。

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强调社会主义的统一性,不仅把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教条化、绝对化,还强迫东欧国家接受。1948年,东欧国家被迫放弃人民民主道路,除南斯拉夫外,基本上停止了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多种道路的尝试,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也因此未得到顺利实行。1948年后,东欧国家盲目按照苏联模式,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在所有制问题上追求 “一大二公”的超越阶段,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实行也因此受到严重的阻碍,造成了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4. 偏离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脱离群众利益,最终导致了党的解体

苏联共产党内有一些干部和党员丧失了革命品质和道德,腐败、官僚主义盛行,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极大地破坏了其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苏联共产党针对这些不良作风提出要加以整顿,并提出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却未料想 “民主化”“公开化”的实行被极端分子利用。他们利用媒体公开的有关党的作风的一些负面消息,恶意丑化党在公众面前的形象,玷污他们的声誉。党内的反动分子借机造势,诋毁党的光荣历史,全盘否定党在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发挥过的积极作用,利用公众舆论的作用把矛头指向党,以此来拉拢民心。苏东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践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在人民群众面前渐渐失去威信,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离了群众利益,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与民心背驰而行,党的解体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 北欧国家的人民利益观思想

在苏联南邻的北欧国家,聚集着一部分与苏联人民利益观截然相反的北欧国家。北欧包括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5个国家,以及实行内部自治的法罗群岛。北欧国家虽然没有根本性、整体性地吸收,但是部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思想,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欧国家人民的生活,并以高福利、高税收而闻名于世,建立了有名的北欧模式。

(一) 历史

20世纪30年代,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北欧国家也进行了社会改革。当时主要有两种改革趋势:其一,走苏联改革之道,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其二,走德国改革之道,建立国家政权,进行独裁统治。北欧国家既没有效仿北邻苏联,也没有效仿南邻德国,而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福利思想,走出了一条不偏不倚的“中间道路”——即以人民福利为中心,在各国社会民主党带领下进行以瑞典“人民之家”主张为特征的社会改革,通过设立各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以缩小贫富差距,为人民生活带来各种福利。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吸收及应用,才使北欧国家经得起苏联解体以及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上的冲击,从而在经济上保持稳中求进的同时,又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北欧成为“高福利、高税收” 的国家。

(二) 特征

北欧国家普遍追求平等主义,具有公平主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础。总的来说,北欧模式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部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思想,建立福利制度

北欧政府部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思想,建立了 “制度化的福利国家”, 北欧福利模式建立在国家广泛参与福利安排的基础上。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保障项目都有一定的立法和执法基础,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明确人民的教育、养老金、医疗保健等社保项目的标准和实施办法。北欧国家在社会福利分配中扮演着积极主动、至关重要的角色,福利国家制度归属于其基本国策,而非辅助性政策。

2.公民福利覆盖面较广

北欧各国的公民福利覆盖面较广,普遍社会权利的原则基本上惠及全体人口,其福利和服务居于居住地且社会保险与收入挂钩。北欧国家的居民都被给予社会保障福利,关照每一位成员的福利是国家的责任。服务和现金补助不仅面向穷人,也覆盖到中产阶级,即实行“全民福利”——所有人都有所依靠,并且“设想所有人都会自觉作出贡献”(4)[挪]库恩勒、陈寅章主编:《北欧福利国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55页。。政府为每一位达到规定年龄的本国居民提供养老金,尽管有的并没有工作;为每个家庭都提供儿童津贴,并不计收入情况,为每一位居民提供尽可能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当然,这些政策能较好地为公民提供福利,但同时也存在着“养懒汉”的风险。

3.人人平等,福利均衡

公正与公平始终贯穿于北欧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能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阶级、收入和性别差异微小是北欧国家的历史遗产(5)Ringen,Stein and Hannu Usitalo,Income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in the Nordic Welfare States,The Study of Welfare State Regimes,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2, Vol.17,Issue3, p69-91.,北欧国家人人在教育、医疗、生老病死各方面享有平等的待遇。此外,北欧国家还以两性差异小而著称。由于市政当局在照顾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员方面负有大部分责任,而且妇女就业率偏高,因此两性差异在北欧各国产生的作用要小于其他发达国家;由于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有利地位,以及社会的福利水平相对较高,公共服务非常广泛,所以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北欧男人得以从劳动力市场的专政中解放出来,而女人则从家庭的专政中得到解放”(6)[挪]库恩勒、陈寅章主编:《北欧福利国家》,第355页。。

(三)北欧高福利之因

北欧五国是典型的小国寡民:面积小,总面积仅是我国面积的十分之一多一点;人口也很少,五国总人口才2,500万。然而北欧却是一个独特的高福利地区,且常常在经济及宜居等影响民生的关键指数位居世界榜首,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那么,使北欧国家经济发达、福利较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1.人口基数小

北欧各国具有人口基数小、社会同质性较强的特点。北欧五国之所以称自己是“小国”,主要是因为人口单簿。人口最多的瑞典有900多万人,最少的冰岛甚至只有31万人。五国人口凑一起,只比我国台湾人口多200万。另一方面,北欧已初步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配结构,中等收人群体占80%左右,基尼系数约在0.25—0.32之间 。北欧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小之地,因其社会结构统一,城乡之间不存在制度壁垒,全民统一的社会福利政策才得以顺畅地实施。

2.物产资源丰富

北欧国家虽地少人稀,但却拥有辽阔的海域、蜿蜒的海岸线,以及充足的淡水、繁茂的森林、丰富的矿藏等特别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按当前的人口规模及生活需求指数,芬兰的森林资源就可供该国使用达260年。瑞典繁茂的森林不亚于芬兰,不仅如此,瑞典还有蕴藏量位于欧洲第三的优质铁矿,以及非常适合于发展农业的南方地区。挪威拥有25,148公里的狭长的大陆海岸线,其西部海域蕴含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丹麦位于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农牧业及渔业都非常发达,捕鱼量占欧盟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3.吸收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思想发展经济,为高福利提供物质基础

北欧丰富的资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北欧国家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有效应用使得北欧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快速增长,人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也为维持高福利、高税收的福利国家制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是北欧社会福利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冷战期间,北欧地区被东西方两大集团默认为缓冲区,使得这几个北欧国家得以在“中间道路”上“我行我素”。北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超过了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并跻身于世界最富有国家之列。这一时期北欧各国在原有福利制度的基础上,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和扩展,形成了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的福利国家制度,北欧各国也因此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4.高税收为高福利之重要保障

北欧国家的福利保障实际上还来源于高税收。向民众收取高额的税收成为北欧高福利的重要保障。北欧各国普遍税率较高,甚至超过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如税收占GDP的比重指数西欧平均为40%至50%,在瑞典这一数字可达53%。北欧各国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要缴税,不仅生活中的消费税无处不在,一般为付款款额的25%,个人所得税之高更为世界公认,丹麦(62.3%)和瑞典(56.7%)高居世界排行榜前两位。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北欧人民必须缴纳高税赋,但也享受高福利,芬兰约三成的国家总预算用于社会福利,所有税收大多数分配在人民的福利上。

5.政治相对清廉“俘获”民众之心

北欧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北欧政府制定一些监督政策,如“向民众公开公共部门开支、公务员的档案及收入情况”,丹麦等国制定“出访团在外过夜算违规”“公务员被请喝酒算受贿”等规定,以向民众表明其行政之“透明”“ 公开”。虽然其政府公布的公共部门开支及公务员收入等数据是否客观真实有待考证,但这或多或少使其权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监督,政治相对清廉,“俘获”了一定数量民众之心,有利于巩固北欧国家的政权,同时也为其高福利体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 几点启示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逐渐偏离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苏东模式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导致了苏东国家剧变的爆发,给苏东乃至世界各国人民上了一堂极为深刻的历史课。反之,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思想,建立了高福利、高税收制度的北欧模式,虽然其高福利制度不可避免地滋生“懒汉”和不劳而获者,但在特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欧国家人民的生活,其经验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切忌教条主义、生搬硬套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凝固不变的,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观,切忌教条主义、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中最根本的就是物质利益,人类在创造历史的生产活动中,首要前提是满足人们吃饭、穿衣等最基本的物质要求。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必须把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放在首位,这样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要结合本国国情,要实事求是,切忌教条主义,生搬硬套。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743页。,然而苏联却脱离当时的社会条件把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严重教条化。尤其在斯大林执政以后,以固守“本本”、脱离实际为特征的教条主义日益严重。《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更被夸张地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最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教条主义却抹杀了它的实践性、创造性和探索性,使人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苏共的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人大都亦步亦趋地追随苏联领导人,极大损害了人民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利益,严重打击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失去了勃勃生机,最终导致了苏东剧变的爆发。

与之相反的是,北欧国家却没有追随苏东国家的步伐,而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思想,借助其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虽然其高福利制度不可避免地滋生“懒汉”和不劳而获者,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欧国家民众的生活。

(二)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就要坚持民主执政

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只有在政治上当家作主,才能充分享有对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的支配权,获得更高质量的经济利益,接受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追求更加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就要做到坚持民主执政。只有坚持民主执政,听从民声,体现民心,才能真正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民政治利益及各项权益。20世纪80年代苏东国家的“全面的根本的改革”,越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围,民主集中制就逐渐被个人集权制所取代,苏共和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只强调集中和纪律,不发扬民主,导致独断专行,官僚主义,甚至个人崇拜,造成极大危害;民主选举制形同虚设,党的各级领导人实际上都是任命和委派的;代表大会的常任制和定期制被破坏;集体领导的原则被践踏;其他政党和人民团体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妨碍了劳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严重打击了人民的政治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了苏联东欧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就要坚持廉政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只有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做到坚持廉政,才能更好的履行公共职能、为人民服务,更好的满足人民的各项利益需求。导致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以苏共为典型代表的执政党作风腐败,官僚主义盛行。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苏共党内滋生种种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致使党逐渐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党员干部“过着特权阶级的生活,但人民却仍然不得不为了谋取面包及空气(住房)而进行艰苦的斗争。”(8)[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夏伯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7页。在这样的情况下,执政党谈何履行公共职能,谈何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各项利益何以得到满足?相比之下,北欧国家政治相对清廉,其行政相对“透明”和“公开”,权力得到了民众一定程度的监督,对其高福利体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就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始终贯穿这个观点,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就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主体地位。从北欧福利国家的经验来看,北欧国家执政党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想,为其人民带来了范围较广的福利,使其在政治上“俘获”了民心,维护了其政权的相对稳定,挽救了其在二战后面临的种种危机,避免了类似苏东国家悲剧的发生。然而,苏东国家体制僵化,整个国家运转缓慢,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经济上缺乏活力和政治上缺少民主,脱离人民大众利益的弊病已越来越突出。几十年来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没有不断给人民带来经济实惠,人民生活提高缓慢,使人民逐渐对苏东共产党和苏东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这是苏东剧变的一个根本原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一旦失去民心,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剧变也就在所难免了。为此,我们各项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执政党要坚持处处为人民谋福利的利益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五)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就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利益观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的延续,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的思想精髓。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他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苏东及北欧福利国家人民利益观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就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利益观。唯有坚持及践行习近平总书记 “人民至上”的利益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更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苏东剧变北欧国家
拟人句
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垃圾窝
北欧奇迹背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北欧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简析
从波兰看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改变了什么
如何评价苏东20年的转型
苏东剧变带来的启示
《苏东剧变之后》一书的写作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