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冰体育师资培养思想研究

2020-01-19 10:19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术科体操师范生

武 展

(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2014年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谈道:“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合格教师的培养是教育质量和国之兴亡的基本保障,在教育为先的社会环境之下,再来重温先贤对师资培养的思想,受教于先贤的熠熠生辉的真知灼见,不仅可以以史为鉴以“正衣冠”,更可以补偏救弊以“洗洗澡”。徐一冰是我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有关徐一冰先生体育思想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先生之体育师资培养思想的研究还鲜有研究。体育师资培养是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根本保障,先生在100多年前就对体育师资培养问题进行了卓越的研究。从历史沉淀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的应有之意,以史为镜是确保少走弯路的重要法宝。

一、体育之“正当体育”探索

“体育不讲,人种不强,人种不强,国将安赖。”[1]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失败之后,仁人志士将目光转向原先不认为是问题的身体上,试图从中摸索出一个得以富强的基础出来[2]。先生怀着“我意体育救国”之意远赴东瀛学习体育技术和理论,在此期间,先生身怀国家意识,提出“一世一事,莫不有赖于健康之身体,强国必须强种,此之谓也。”[3]在宏大的国家意志语境中探究体育之所是是先生体育判断的重要取向之一,他认为:“体育之道,乃发扬尚武精神为主。”[4]从对体育的初期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体育的认识也是从强国保种的视角起端的,尚武的军国民体育也是先生所认可的,然而,随着实践经验和对于体育之本质不断探索,先生在1920年《二十年来谈体操》一文中指出:“吾人讲体育,须知体育……辅助人类进化之药石也。”先生再次对体育的定义更接近真理,已见不到尚武的影子,更符合体育自身的本质属性及其价值和功能[5]。先生对体育的认知从国家意志取向转到理性身体取向,认为体育是教育和事业的根本,是从事其他活动的保障和前提,深邃地理解了体育之所是与所事。所谓正当体育是指“能养成人人具有健全的体格,活泼之精神,得永久享受康强之幸福。”[6]先生对体育的本质对精神和生活作用的阐述,冲破了军国民体育认识的阻碍而提倡正当体育之实施,足见先生对体育本质认识的臻见,也正是这正当体育的践行,成就了先生体育师资培养思想的远见卓识。先生于1914年,将中国体操学校的办学宗旨从“提倡尚武精神”改为“提倡正当体育”。体育有其社会功能属性,跳出社会情景去谈体育是海市蜃楼的乌托邦式建构,势必缺少了生态环境的滋养,无论体育具有怎样强壮的发展根据,最终也不可避免地因为“橘生淮南”而羸弱和枯萎,反过来,如果体育只是以社会取向作为发展的视角,体育的本质就会遭受功利的欺凌,诸如文革期间以劳动代替体育一般,体育的形式就会成长为似是而非的怪胎,贻误体育的根本价值。在“全国上下对于体育之心理,以为不必提倡者有之,以为不敢提倡者有之”的情境之下,先生进行“正当体育”辩护,实属创新之举。

二、专业体育教师培养的基本主张与践行

民国时期,学校体操一科竟以尚武为唯一目的,以兵式为必要之教材。先生认为,兵式体操作为必要教材,促使一般无知识、无道德的兵士充当教师,不仅没有专业知识素养,而且“专门从事武事,发生违背人道之举动”,致使弊窦丛生,体育教育的社会信任度急剧下降,是为最伤心之时代之病灶所在。面对此等迫急的局面,先生认为学校体操与教育适当性之间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革除兵式一科,专重正当运动”是学校体育之根本任务,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先培养优秀的“体操教员”。先生认为,专业体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体格、活泼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并且懂得以“循序渐进之法,修养学生健全坚韧之体格。”先生在日本求学时也曾接受了兵式体操课程与训练,但与当时的中国体育教育以兵士加以授课不同,课程都是由专业体育教师授受的。优良之体操教员是改善身体羸弱不堪、学校体育极为不振现状的基本保障,不但可以改变学校体育中兵式体操盛行的状况,使学校体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更是建立健康、有序的学校体育卫生秩序、运动秩序和教育秩序的重要保障。“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7]先生在20世纪初就认为“无德者不能为师”“学识欠缺,难以为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体育教师和将师范生培养到什么程度是有条件的。在培养规格上也有相应的严格要求,在体育师范生的自我修养方面,先生认为在于“变化气质、激发精神、砥砺操行”;在专业水平上则要求“技艺全面、并有精专”;在业务水准上兼顾德育、学科和术科兼重的理念,培养“品端身健”“多专多能”“技艺全面”的体操教员;在教学研究方面,先生认为“钻研教学要务”是培养体育师范生的重要补充条件,要求体育师范生在毕业之前提交一份以议论为主的专业方面的文章,并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关于论文内容,先生认为以实际意义鲜明者为佳,尤以贴近现实教学需要为首推[8]。最终论文内容只要有实际意义且“文理通顺、指向确实”即可;在督导机制方面,先生在1914年就提出“各省须由行政官长设置学校体操视学官”的建议,“视学官”专司“视察”“监督”“指导矫正”之责并具有“奖励惩罚权”,以确保优秀体操教员之养成。据统计,从1908到1927年,中国体操学校共培养男女毕业生三千多名。其中不乏在社会领域有影响者。由此可见,先生基于优良之体操员培养之重要性着手,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到什么程度都进行了深入地探究。也正是先生专注于教育之功,为中国近代培养出诸多优秀的学校体育教员和杰出贡献者。

三、专业体育教师培养路径

先生在体育师资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思考,从教材编制、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施等多个方面提出和践行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理论和实施方略,对于、培养合格优秀之体操教员裨益深厚。

首先,在教学实施方面,先生厌弃死读书的人才培养风气,主张学生在社会情境下形成教育能力和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品质。先生要求学生做到“晨练、午练、晚练”三练,认为新的动作技能经过一天三次练习和巩固,就可基本定型。而且在体育师范生毕业时,规定必须进行至少10项技能的术科展演。

其次,在教材方面,先生力主推陈出新、整顿旧弊,建议教育部召集体育专家学者研究统一教材。在教学之余,先生不但担任《体育界》《体育杂志》的编辑,还编著了《徐氏体育学》《体育原理》《希腊体育史》《高等应用体操教材》等教材,在编选教材时,先生反对当时各学校过分推崇欧美新式体育教学内容的情况,认为不应小觑中国传统体育题材在体操教育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先生主张保存、发扬我国具有生命力的技击,陆续将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编撰入先生主编的《体育史》教材中,并进行实际的讲授与指导。先生不仅注意搜集、斟酌现有项目以适应教学之需求,还积极对现有教材进行改良,使其复杂的体操简便有趣。先生还将普通体操教材分别编制设计为徒手、哑铃、球竿三类教材形式,命名为“中国式普通体操”,避免了“普通体操教材动作简易混淆,同种教材节数过多,教材未分难易程度”等弊端[9],更加方便和适合体育师范生的练习。通过教材的甄选、修订、编撰和改良,在先生躬身亲为和推行下,中国体操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育师资培养的教材体系,且对全国范围内师资培养的学校也起到了促进、示范的作用。

再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先生也颇具卓见的进行革新。先生十分注重体育教师的德性,提倡“无德者不能为师”。师之德乃教之魂,道德品行不佳的教师足以贻害一方之教育,因此,先生将“砥砺情操”作为培养“模范之体操教员”的重要方面,并将道德品行考核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主要条件之一,以造就“品端身健”的合格体操教员。先生认为在德性首要的基础上,应对体育师范生进行通识教育,即进行学科基础的夯实和术科知识的掌握。先生认为只有学科基础打得扎实,才能造就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体育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包括伦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从生理心理及美学上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于作为从事专业体育教学的立身之本的术科教学内容,先生认为这是体育师范生培养体系的重点,术科教学的质量承担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在国人面前重建体育教师良好形象的重任,在《中国体操学校章程》中规定,术科内容包括兵式操练、器械操练、射击术、拳术、武器等二十多项。从德性要求、学科知识和术科知识的强调,可以看出先生对何以为师的认识是深刻的,这与当下以“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要求的师资培养是不谋而合的。

最后,先生倡导女子体操教员的培养,以缓解社会对女性体育教师的需求。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一文中,先生认为女生体育应由女体育教员任教,先生把培养女子体育师资、女子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发展体育的重要方面,女子体育的发展应以女子师资培养为重要条件。先生认为要勤于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摸索符合女子体育教学特性的教学纲要计划和教学规则方法,不能抄袭别国制度,应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并研制出符合中国女子学生身体特征的培养方案。先生认为,女性体育师范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重要性“甚于男子”,因此,在保证培养目标与男性体育师范生一致的基础上,要注重合作、交际、联络、奋斗等社会道德和健康行为的训练。先生对女子体育教员培养的理想和实践,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实属鲜有之事,不仅要与传统观念进行碰撞,更要进行积极的符合科学规律的探索,其艰难程度不言自喻。先生关于女子体育教师培养的践行活动,为近代我国女子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并奠定了理论和操作方面的基础。

四、结语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在《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多元化招生选拔改革制度的实施,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并要设立面试的环节,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和从教潜质,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2013年8月29日,李克强总理强调: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教师要成为德高、身正、多专多能的世之楷模,作为输出端的师范教育则责任重大。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但“强调数量,忽视质量”“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师德及能力培养”“注重术科教学,忽视学科教学”“强调专才教育,忽视通才教育”等问题还持续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在师资培养的源头着手,以源头的整顿治理,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先生在百余年前就对相应对策提出了高瞻的建议,虽然囿于时代背景和思维的限制,在具体主张和内容上有不符当下之意,但总体方向上却是正确的。严把进口,遴选生源质量;校验教材、精选内容,满足社会需要;改善教法,强化实践能力;严把出口,输出合格教师;加强督导,督促继续学习等等一系列的举措,在先生的师资培养思想中都可见一般。用先生的话讲“吾人创一事业,建一学说,如能切实做去,不偏不倚,合乎时势之需要,时间之支配,广为完善,不必以新旧分也。”先生之思想在体育师资培养的思想遗产中熠熠生辉,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挖掘,并使之服务和指导当下师资培养的理论构建和确实践行,为合格体育教师培养提供营养支持。

猜你喜欢
术科体操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头脑体操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体育术科统考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