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路径探究——基于宁夏固原地区西吉县硝河乡硝河村的调查

2020-01-19 03:34陶爱兰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2期
关键词:河村馆员精准

陶爱兰,王 岗(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

1 引言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并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文化精准扶贫方略。[1]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文化扶贫”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2]2016年召开的“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 提出,“十三五”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精准研究问题并精准制定对策,至此,文化扶贫进入以“精准”为核心的“提档升级”新阶段。[3]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4]可见,文化扶贫已经是国家长治久安、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文化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领域,已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物质实现脱贫的同时,精神和文化方面也应齐头并进。[5]

图书馆是促进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的摇篮,是开发读者智力的最佳场所,[6]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之一,依托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现代化的技术与设备,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的文化环境,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1]为农村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提供支持。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西部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欠发达是当前最大的区情,其中西海固地区集中了全区80%的贫困人口,在宁夏9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中,6个属于西海固地区,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集体座谈与打电话等方式,对包括西吉县硝河乡12个村在内的固原地区的村情及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现状进行深度调研,全面了解该地区文化扶贫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探索出适合该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模式和路径,为类似地区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提供参考与借鉴。因受篇幅所限,故仅选取有代表性的硝河乡硝河村数据进行论述。

2 宁夏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现状

2.1 地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宁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自治区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文化脱贫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宁夏文化扶贫工程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宁夏文化扶贫工程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管理使用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为精准实施文化脱贫行动计划,促进建、管、用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有公共图书馆25个、文化馆2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37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146个,民间文艺团队1,136个,农民文化大院730个,文化单位从业人员2,272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1个,支中心24个,基层服务点2,565个。中南县(区)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的102个乡镇和1,297个行政村全已按照中宣部“七个一”标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农村基层文化装备条件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①

2.2 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现状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参与文化扶贫项目过程中,大多单个进行独立实施,所开展的文化扶贫大多是浅层次地、单一型的漫灌式的资源扶贫,未充分根据扶贫地的贫困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及开发适合该地区的文化扶贫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层次的服务帮扶和精准帮扶,解决扶贫对象生存发展与生活中遇到和存在的困难,改变和提高扶贫对象的生存现状和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改变扶贫对象的经济贫困,使扶贫对象从思想上认可文化扶贫,行动上支持文化扶贫,致使文化扶贫的效能发挥不明显。

3 硝河乡基本情况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服务情况

3.1 硝河乡基本情况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硝河乡隶属西吉县,人口约1.9万,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育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明显,是国家精准扶贫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所辖包括硝河村在内共12个行政村,全乡共建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3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个(均有独立的图书室),共享工程服务网点12个(见下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能满足村民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3.2 硝河乡图书室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基层文化服务的枢纽,直接向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服务人次体现了文化扶贫对群众的吸引力,能够较好地反映文化扶贫能力。[7]从下表可以看出,12个村的图书室在文化扶贫中均不同程度的发挥了作用,但服务效能还有待提升。

3.3 硝河村基本情况

硝河村位于西吉县东南部,为硝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公里,全村面积8.5公里,位于宁南山区干旱片带,属纯回族聚居村。现有户籍人口449户1,725人,常住人口1,256人。其中60岁及以上137人,占常住人口11%;17-59周岁751人,占常住人口60%;16岁及以下368人,占常住人口29%。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占常住人口15%,初中文化占50%,小学文化占35%。

3.4 硝河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情况

经过实际调研发现,硝河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呈现不均衡状态。

(1)文化馆比图书馆(室)利用率高。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图书阅览室相对冷清,与安静看书相比,人们更喜欢参与轻松愉快的广场舞、表演、戏曲、合唱及健身活动,日常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村民是参与学习看书村民的3倍,而文化娱乐中以唱歌为最多的选择项目,说明熟悉与便于参与是村民首选的文化项目。

表 硝河乡图书室公共服务基本情况

(2)同一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也不均衡。硝河乡的12个行政村中,硝河村的文化站利用情况相对较好,其他11个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利用率相对一般,原因有以下几点。① 硝河村的交通相对比较便利。② 因村部在该文化站,人气相对较旺。③ 该文化站的文化专管员是该村的村支书,是一位非常负责、认真又善于管理的人员。④ 该站的图书室面积相对较大,文献配置具有针对性,阅览室位处阳面,通透明亮,舒适温馨书香氛围浓郁。⑤ 硝河村相对于其他几个村经济基础较好。说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位置、资源、管理人员、文化环境、经济基础对提高服务效能均很重要。

(3)设施资源利用不均衡。在调研中发现,图书阅览室平均每天学习看书的村民为10人左右,相对于纸质资源,村民更喜欢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方便快捷的数字资源,其中电子图书的种类大多为种植养殖类,这与硝河村人员结构有关,硝河村17-59岁人数占常住人口60%,这部分人群较喜欢手机阅读。纸质图书的年外借册次约100册左右,主要集中在春节农闲期间,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利用闲余时间看书学习,说明村民的学习意识也在逐渐提高。纸本图书的外借方式为村民直接拿走,未做登记手续,等看完后再还回来。据工作人员讲,虽未登记,但所借图书基本都能还回,说明村民的公德意识比较高。

(4)公共设施利用时间以农闲时间为主。硝河村文化站作为西吉县图书馆的分馆,其开放时间与西吉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一致,为8:30-12:00,14:00-18:00。实际运行中,日常白天村民忙于农事,没有时间到文化站,对文化站利用率最高的时间是晚饭后及农闲时节。如,按开放时间规定,下午6点后文化站就应关门,但村民一般晚上7点吃完晚饭后才有时间到文化站,晚上10-11点才结束回家,其他时间大多为雨雪天或春节农闲时间,说明文化扶贫要结合农民实际情况、符合民情民意开展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3.5 图书馆在硝河村文化扶贫中的效能作用

调研中发现,公共图书馆在以硝河村为代表的扶贫村实施文化扶贫时主要以输送文献资源和宣传为主,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以笔者所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为例,就主要通过“送资源送活动下乡”、对基层图书馆进行业务指导与培训、派馆员下基层或驻村参与文化扶贫进行帮扶,没有形成持续性定点性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基层图书馆(室)主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以馆员入村包户建档立卡、向广大村民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及党的脱贫致富相关政策、送书下乡等方式参与文化扶贫,大多围绕经济扶贫以任务型开展工作,文化扶贫没有形成针对性、长期性与连续性机制。

4 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地政府着力于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本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有力推进了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为提高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使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在改变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生活条件、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取得了一定效益,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扶贫意识淡薄,思想重视不够

无论是作为文化扶贫实施主体的公共图书馆还是作为被扶主体的扶贫对象,对于文化扶贫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都不够。① 公共图书馆方面。以笔者所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为例,其作为本地区的龙头馆,尚未将文化扶贫工作作为硬性指标列入本馆“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在区域性文化扶贫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与示范引领作用。县级馆受自身发展保障基石影响,人才物有限,有些馆自身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吉县是全国首个“文学之乡”,但受到地方经济和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这些贫困县的文化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图书馆平均财政拨款额度不足全国县级平均水平的32%,[9]没有“经济扶贫”特别是中央、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支持,“文化扶贫”工作难以为继。② 扶贫对象方面。扶贫对象对文化扶贫的认识和参与度不够积极。由于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较为落后,村民们已经形成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小农意识”和养鸡为吃盐、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贫困文化”。[10]他们不了解也不愿花费更多精力去了解文化扶贫的相关内容,其更在意的是经济上的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文化扶贫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4.2 深入调研不够,供需不对位

在调研中发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其所发挥的效能之所以不匹配,关键在于没有进行深入调研,没有充分了解扶贫地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没有根据扶贫对象的需求精准性地提供服务和文化产品。而精准保障文化扶贫资源、精确定位文化扶贫对象、精准实施文化扶贫项目是保证文化扶贫效果的有效途径。[10]文化扶贫需要树立正确的精神理念、精准满足民众需求、构建良性循环机制。[11]各级公共图书馆虽然在开展文化扶贫工作之前也开展了调研工作,但是不够深入和细致,对扶贫地区的文化生态、人员结构、文化程度、经济基础等要素了解不全面,从而使供需错位,没有达到文化扶贫的预期目标。

4.3 缺乏广泛的社会化合作

受教育程度与文化需求的关系很密切,[12]“教育扶贫”是“文化扶贫”的基础。“文化扶贫”应与“经济扶贫”“教育扶贫”协同推进,同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13]合作化文化精准扶贫可以为扶贫对象提供多元的服务和文化产品,有利于丰富和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文化扶贫效能。各级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时,没有充分吸纳高校图书馆科研人才优势、文化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没有形成合作化文化精准扶贫机制,没有针对性地为扶贫对象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没有形成全面协调、多元精准的合作化文化精准扶贫机制。

4.4 扶贫馆员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扶贫馆员自身知识结构也是文化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馆员不仅要全面掌握图书分类管理等方面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种植、养殖、产品销路、市场前景等方面的知识,要切实为扶贫对象提供精准的咨询服务。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扶贫馆员缺乏对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更准确的认识,他们了解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拥有系统的文化精准扶贫知识。[14]基层图书馆还存在部分馆员学历较低,服务水平与知识素养偏低,图书馆学专业技能不够的现象。[15]尤其乡(镇)村级文化专干普遍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电子信息资源获取和提供能力不高,服务水平较低。

4.5 缺乏文化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机制

公共图书馆在实施文化精准扶贫时常常只重视项目实施和活动开展,对文化扶贫活动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却很少关注,缺乏对扶贫效果的绩效评估。长期以来,作为文化扶贫活动实施主体的公共图书馆对于扶贫方式、扶贫资源是否和扶贫对象的需求相匹配,是否为扶贫对象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重视不够,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尚未将此内容列入考核指标,各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贫困地区图书馆也未将此项工作作为本馆年度考核的硬性指标,导致扶贫效果不明显。

5 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路径

5.1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分级式联动文化精准扶贫机制

(1)政府层面。持续、充足的人财物等资源投入,是文化扶贫广泛深入开展的基本前提。[1]文化扶贫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因需而异、因地制宜地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实现精神扶贫和智力扶贫的过程。[16]地方政府作为文化精准扶贫的主导机构,应为文化扶贫项目提供资金,因地制宜制定文化扶贫政策、做好制度供给,完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基层图书馆提供基础设施和网络覆盖。[17]

(2)文化组织部门。各级文化组织部门作为文化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① 要根据国家扶贫政策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文化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对国家所投入的软硬件设施等要发挥指导和使用方面的监督作用。② 要统筹协调县乡图书馆、文化站、文化馆、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机构之间的关系,避免各类机构尤其是乡镇和村级服务站点因各行其是而重复配置、闲置浪费资源,优化整合和积极盘活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1]③ 要按照总分馆制建设标准要求,积极完善县域内总分馆制建设,将县级图书馆的优秀资源推送至乡(镇)村,助力文化精准扶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更好地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公共图书馆。① 省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对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要将文化精准扶贫项目列入本馆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在全馆全员内形成重视文化扶贫工作的氛围;同时,要充分发挥区域内的业务引领和指导协调作用,制定文化扶贫活动计划,牵头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和知识服务项目,由上而下地做好文化扶贫工作部署和实践,推动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其次,发挥本馆在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中心馆作用,在自身能力所及的前提下,为基层馆提供文献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② 基层图书馆要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总分馆制建设,把县级图书馆与农村图书馆联接起来,将县级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输入村图书室,实行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指导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精准扶贫。③ 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发挥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生活的优势,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文化专干人员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主动性和综合能力,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爱的各种文化活动。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精准扶贫宣传,让贫困地区群众充分了解文化扶贫的意义、内容与方式;让贫困地区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扶贫,感知和认同文化扶贫,认识和了解文化扶贫对脱贫致富的重要性。

5.2 针对性开展精准帮扶,提高文化精准扶贫效能

所谓文化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准扶贫的“支点”、用好扶贫的“杠杆”。[18]文化精准扶贫要求对扶贫对象精确识别, 分别包含了识别贫困人口→评估文化贫困程度→剖析文化贫困症结→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等步骤。[19]通过深入实地调研,精准识别贫困情况和贫困成因及实际需求,开发适合该地区的文化扶贫产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开展不同的扶贫活动、配送不同的扶贫资源,提高对应的文化扶贫举措等,提高贫困对象的参与度与认可度,充分发挥文化扶贫助力经济脱贫的作用,以提高精准扶贫对象的生存发展能力。要让扶贫对象从自主性力量受到制约的“旁观者”变为具有文化“自组织”能力的参与者。[20]如西吉县硝河乡硝河村村民对种殖养殖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但在调研中发现,这个村60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1%,初中文化占常住人口50%,小学文化占常住人口的35%,这些人对文献资源(纸质、电子)兴趣不大,换为讲座或真人图书馆现场讲解的方式更适合他们,扶贫的针对性和效能性更高。又如固原地区会剪纸、刺绣、砖雕、泥塑传统手工技艺的人较多,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邀请本地区传承人和国内的著名专家来做现场培训,提高这部分人的技艺水平,并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文献资源,帮助他们搭建展示销售平台和制定策划宣传推广的营销方案,推动传统工艺项目产业化发展,帮助他们把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促进群众增收“富口袋”。

5.3 加强社会化合作,提高脱贫对象参与度

扶贫对象的参与度对文化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影响较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与高校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文化志愿者等单位和个人的协作联合,根据扶贫地的人文环境、地理特征、扶贫对象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等,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等多主题讲座培训、丰富多彩的各类型阅读推广、“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等各种文艺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培育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和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和科技素养,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性,提高他们主动借助自身力量寻求发展路径来改善生活生存方式的意识,从根本上消除区域贫困,在“授人以鱼”时,更“授人以渔”。[21]

5.4 加强扶贫馆员队伍建设

① 图书馆需要加强对馆员的职业素养教育,强化扶贫馆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扶贫馆员的主动调研、向扶贫对象主动介绍图书馆的相关活动与职能、主动推介适合的文献资源、主动开展相应的辅导工作的意识。② 提高扶贫馆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使扶贫馆员能很快融入扶贫环境,为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创造有利的和谐环境。③ 图书馆要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知识讲座与培训,提高扶贫馆员对图书馆开展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扶贫馆员精准性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的思路与方法。④ 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加强本馆馆员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图书馆馆员的文献分类、业务系统应用与管理、数字资源获取与服务等方面的业务辅导与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图书馆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5.5 建立文化精准扶贫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

从固原地区目前的文化扶贫工作来看,更多注重于投入和建设,采用的文化精准扶贫方式不够精细也不太关注其绩效。如西吉县硝河乡有些村的农家书屋的图书几乎连包都没有打开,这不仅没有起到文化扶贫作用,而且严重浪费资源。因此建立文化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很有必要。文化精准扶贫绩效评估从对象识别、资源匹配、量化评估3个方面着手,只有这3个环节工作密切结合方可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精准文化扶贫的总体要求。[14]通过建立反馈机制,充分了解扶贫地的真实现状,了解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坚持引导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配置原则,因镇、因村、因户、因人而异,精准配置文化扶贫资源,实现文化扶贫资源配置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管”转变,提高文化扶贫效能。[10]

6 结语

“文化扶贫”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通过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置相应文化资源,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等就能改善现状或解决问题,尤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文化生态相对落后闭塞,居民安贫意识明显,公共图书馆又受保障基石影响自身发展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充分了解扶贫地实际情况和扶贫对象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扶贫对象情况和本馆馆情的实施方案进行精准性帮扶,提高扶贫对象思想认识和观念转变,使文化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效能,改变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好应有的职能作用。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于2017年开展的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建设。

猜你喜欢
河村馆员精准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精准的打铁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老政委”情满崔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