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落绣鞋”故事类型研究

2020-01-19 09:32雷,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异文云中救人

韩 雷, 崔 何

(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云中落绣鞋”是我国民间反映英雄救美的故事类型之一,其主要情节可概括为:一位身份高贵的女子被妖怪抓走,途中被一位正在砍柴或打猎的贫苦男子撞见,男子拿武器朝空中投去,落下血迹和绣花鞋,男子捡起绣花鞋循着血迹前去救人,与妖怪搏斗救出女子,而后二人成亲。在此基础上,故事内容进一步丰富,发展出男子与结拜兄弟或其他同伴一起救人,却惨遭加害,而后得到神奇救助的情节。此外,还与洪水母题、神仙考验情节相结合,形成复合型故事。

艾伯华[1]203-206、祁连休[2]291-294以及金荣华[3]106-107等学者将“云中落绣鞋”故事类型的情节进行归纳,并列出相关异文;丁乃通在《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中对中国及周边地区有关“云中落绣鞋”故事的异文进行分析,试图探寻西方AT301故事类型及其相关亚型的发展线索。他推论道:“大部分现代西方异文可能来源于一个由中国的‘过渡性异文’改编的胡人的故事。在这个变体中,由于他们不具有中国听众的欣赏习惯,绣花鞋的情节单元被删去了;动物营救者也不是一条龙,因为在西方,龙很少作为慈善的化身。”[4]204-205对此,本文不置可否,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云中落绣鞋”故事有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与演变脉络,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及民众的现实精神需求。

一、“云中落绣鞋”故事的历史记述

回顾“云中落绣鞋”类型故事的历史记述,会发现至今依然活跃的母题与情节类型在历史文献中皆可追寻其踪迹。“云中落绣鞋”故事在历史上的相关记述,可以追溯到1 000年前,唐代徐坚等人所编撰的《初学记》中引用了地方志《鄱阳记》,其中记载了一则名为《望夫岗》的传说故事,文云:

《鄱阳记》曰:鄱阳西有望夫岗。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姻,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明诣卜者,决云:“西北行五十里求之”。明如言,见一大穴,深邃无底。以绳悬入,遂得其妇。乃令妇先出,而明所将邻人秦文,遂不取明。其妻乃自誓执志,登此岗首而望其夫,因以名焉[5]188。

这个传说主要是为了解释鄱阳县“望夫岗”这一地理名称的由来,故事记述梅氏被妖怪骗走,陈明通过占卜得知梅氏下落后入洞救人,在救出梅氏后,他的邻居秦文没有将他从洞中拉出,因此梅氏便发誓不再嫁人,要在山岗上一直等候夫君。这则故事在情节上已相对成熟,包含“妖怪劫人”“下洞救人”“男子遭同伴抛弃”等情节。但记叙太过简略,陈明和梅氏是什么身份?陈明怎样从妖怪手中救出梅氏?秦文为什么不将陈明拉上来?梅氏为何不找其他人相助救陈明?秦文结局如何?陈明在洞下又如何?很多细节我们不得而知,故事中陈明通过占卜得知梅氏的下落,没有出现绣鞋或血迹这样的线索,并且与现代“云中落绣鞋”的故事内涵相差甚远。刘守华认为这则故事虽然记述并不完整,但已具备基本形态[6]9。这则故事而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形成现代异文的虚构原型。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了一则名为《补江总白猿传》的传奇小说其故事梗概为:

梁朝大同末年,欧阳纥率军南征,其妻随行,军队抵达长乐时,他的妻子被一白猿精抓走,他在竹丛间找到妻子的绣鞋,而后找到白猿洞。欧阳纥进洞,设计杀死白猿,救出妻子。但他的妻子已经怀孕,后来生了一个孩子,相貌如猿猴,这个孩子就是欧阳询[7]3629-3631。

这则传奇小说实则是对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相貌的嘲讽,鲁迅指出 “(欧阳询)入唐有盛名,而貌类猕猴,忌者因此作传,云以补江总,是知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其由来亦颇古矣。”[8]42但从中已可看出“云中落绣鞋”故事的基本情节,文中出现了“绣鞋”这一具体意象,可以推论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间故事,在与名人加以附会后形成了这样的传奇小说。

清代笔记《墨余录》中收录了一则唐朝故事,与现代“云中落绣鞋”故事情节已相当接近:

传说在唐朝天宝年间,终南山秦岭下有一石洞,一孽龙盘踞洞中。某天,一位公主正在上林苑玩秋千,忽然被一股腥风卷走,四外寻觅,杳无踪迹。当时正有一个打柴人在山下砍柴,隐隐约约听见云雾中有女子哭泣声,便抽出斧头朝空中砍去,打下一只绣鞋。官府知道此事后,上报朝廷,得知绣鞋正是公主的。玄宗命令将军带了一千人,让打柴人带路,到达后守在洞口。随后将军带人进入洞内,把龙杀死,救公主出洞[9]374。

这则故事出现了现代大多数异文中的男女主角——“砍柴人”与“公主”,还出现了“云中落绣鞋”这一完整情节,但是“砍柴人”在故事中仅发挥砍落绣鞋与引路的功能,尚且没能下洞救人,更没能与公主成亲。另外,在现代流传的“云中落绣鞋”故事中,龙通常是作为神奇救助者的正面形象而存在,但在这则故事中,龙是作为神奇对手的反面形象存在,龙的形象在该类型故事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演变过程。

明代瞿佑在《剪灯新话》中创作了一篇名为《申阳洞记》的小说,故事讲述一位李姓书生,流落他乡,在山间以打猎为生。一天晚上,当地姓钱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忽然失踪,了无踪影。而李生在进山打猎时无意间射伤一个怪物,他循着血迹来到洞中,用计将妖怪一一斩杀,并救出三名女子,其中一位便是钱翁的女儿。正当李生无法出洞时,原洞主人出现将四人送出山洞。回到家后,李生便一下娶了三个女子,富贵显赫。然而,再回申阳洞,已找不到之前的踪迹[10]66-68。

这则小说有明确的创作者,某些情节的设定特显文人思维特征,原文在语言表达上也更赋书面色彩,例如,猕猴向李生表示:今而幸值神医,获赐良剂,是受病者有再生之乐,而治病者有全生之恩也。敢不忍死以待!这样的表述在民间口头文学中是不多见的。但这则小说无疑脱胎于当时的民间故事,首先小说这一题材本就是民间口头故事发展而来的,另外,这则小说在题材、思想内容及典型形象上都取材于民间,只是作者将其重新书写,留作记载。这则故事与现代流传的“云中落绣鞋”故事的某些异文已基本一致,还出现了神奇救助者这一形象。

二、“云中落绣鞋”故事的型式

“云中落绣鞋”在各地区流传过程中生成诸多异文,在广泛搜集各地区异文的基础上可以对该故事的型式进行总结分析。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华民族故事大系》及各地方资料中,笔者共搜集到相关异文37篇,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甘肃、吉林、山西、河北、江苏、浙江、福建、海南、新疆等地区,并在回族、东乡族、蒙古族、藏族、满族、锡伯族等多个民族流传。在搜集到的异文基础上,笔者依故事情节的繁简,将其分为如下类型。

(一)单一型

单一型的故事情节最为简单,是与历史文献相关记述中最为接近的故事型式,男主人公进洞顺利救人,而后二人成亲,享受荣华富贵。但目前该类型故事已相对较少,最为代表性的文本是河南驻马店地区的《曹小救皇姑》,故事说:

一天五更,曹小上山打柴,刮过一阵黑旋风,他拔出月牙斧,朝着旋风撺过去,结果掉下一双鞋,他把鞋捡起继续打柴,天亮后,又见地上有血印儿,瞄到一个大洞边便找不到了。回到家后,曹小他娘认出那是皇姑的鞋,没几天,街上出了招子悬赏寻找皇姑,曹小便揭了招子,带人来到洞口下洞救人,他依次变幻成小狮子、小蝎子成功混进妖精的老巢,见皇姑正给妖精抹药,便与皇姑商量把老妖精的头砍了,谁知砍了又长,曹小吓呆了,嘴里说:“你不会不长吗?”说完,便再也不长了,曹小便带着皇姑出去。回去后,曹小与皇姑成亲,曹小把他娘也接到京里,共享荣华富贵[11]459-460。

这则故事情节尚显单一,并且男主人公在救人过程中自身表现出神奇能力,这类故事出现时间较早,还只是单纯的表达民间男子希望通过英雄救美,娶得妻子,获得荣华富贵的愿望。在满族中也有相关异文,如《完颜部的来历》[12]373-378,用“云中落绣鞋”故事来解释部落缘起,在该故事中,男主人公王颜大龄未婚,上山打猎时打下一只鞋子,在化身白蛇的老太太指引下除掉九头妖,救出一姑娘,二人成亲,这就是完颜部的来历。

(二)发展型

发展型故事在当今社会更为普遍流行,最显著的特征是出现了一个反面性的角色,一般是男主人公的兄弟或其他同伴,与男主人公一起前去救人,但落井下石,在男主人公救出女子后,迫害男主人公无法出洞,强行将女子带走,并打算与之成亲,男主人公在神奇救助者的帮助下平安回去,成功揭发同伴,与公主成亲。发展型将单一型与《望夫岗》或传统寻宝故事中的情节相结合,加大了对男主人公的考验,根据神奇救助者的不同可将发展型主要分为得龙回报式与割肉喂食式。

1.得龙回报式

得龙回报式的一般模式是:男子被困洞中后,无意间解救了被妖怪关守的龙,龙作为回报,帮助男主人公出洞寻找公主;或进一步邀请男主人公前往龙宫,赠其宝物,帮助男主人公克服困难,揭穿同伴,与公主成亲。这一型式在全国各个地区、民族广泛流传,龙从《墨余录》中的神奇对手发展成神奇救助者,这与龙从阶级属性发展为民族形象,国家象征有关,这种转变在该故事类型中得到体现。代表性文本有浙江衢县的《云中落绣鞋》[13]651-654、河北昌黎县的《砍柴郎得娇妻》[14]519-521、山西朔县的《妖洞救皇姑》[15]470-474、陕西淳化县的《王恩与世义》[16]529-531、江苏海安县的《砍柴人当驸马》[17]577-579、上海静安区的《石义救公主》[18]782-783、海南黎族的《老鹰精》[19]502-506、西藏藏族的《一只靴子》[20]165-169等。

浙江衢县《云中落绣鞋》的故事梗概如下:

八月十五京都闹花灯,公主在人群中看灯,突然,一片乌云遮过来,公主失踪了。皇帝出榜招贤,谁把公主找到,便可升官发财,并招为驸马。擅长射箭的陈车剑看到乌云,便射了一箭,落下一只花鞋。陈车剑得知公主失踪后,与朋友王杜佬一起进山寻公主,找到山洞口后,陈车剑下洞救人,王杜佬待在洞外接人。陈车剑在洞里遇到一女子,自称公主,陈车剑便拿出绣鞋与她确认。然后趁妖怪受伤之时,挥刀砍死妖怪,公主看到后,被吓晕过去。陈车剑将公主往上托,王杜佬接到公主后,见她如此漂亮,就想占为己有,便将藤条割断,洞口堵上,自己带着公主上京讨封。陈车剑被困洞中,但无意中救了东海龙王三太子,为报答恩情,三太子邀请陈车剑去龙宫,给了他三样宝物,凭借宝物平安回家。之后进京揭穿王杜佬,回答出公主的问题,与公主成亲,而王杜佬被皇帝处死。

各地的“得龙回报式”故事皆具地域性特征,口头讲述者依据地域与民族特色对故事进行在地化处理,并且受到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形象影响。例如东部故事中出现的是东海龙,以东海龙王三太子形象出现居多;而海南故事中出现的是南海龙王小女儿;内陆地区大多不指明海域,只说龙宫,出现最多的有小白龙或小龙女,也有东海龙王三太子。得龙所赠的宝物也各有差异,藏族多赠龙角,有治病疗效;有的得赠乐器,弹奏唱歌与公主相认;更多的是赠送宝葫芦,发挥不同的作用。

2.割肉喂食式

割肉喂食式主要集中在甘肃和新疆,代表文本有甘肃东乡族的《砍柴人》[21]421-424、渭源县的《无稽山降妖》[21]424-430、新疆锡伯族的《诚实的真肯巴图》[22]484-490、和甘肃的《黄恩和吴义》[21]435-438等,故事中的神奇救助者分别变成鹰和白蛇。

前三则故事大都是讲述男主人公被困洞中后,救了一窝小鹰,老鹰为报恩便答应送他出洞,但是需要男子打一百只鸟,老鹰每盘旋一圈,就需要喂一只鸟维持体力,但是男主人公最后只抓到九十九只,因为回家心切,就谎称打了一百只,在他们即将出洞时,却无肉可喂了,老鹰没有力气,眼看就要坠下去,男主人公便割自己的肉喂老鹰,出洞之后,老鹰察觉到肉味不同,便把肉吐出来为他治愈伤口。该故事情节与欧洲保加利亚AT301故事类型中的许多异文情节一致,在保加利亚,鹰同样在AT301故事中担当神奇救助者身份[23]26-27。按照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观点,这一型式及有可能与欧洲AT301故事类型存在迁徙与流变可能。

《黄恩和吴义》故事中担当神奇救助者的是化身老者的白蛇,但是和上述故事一样需要打一百只水鸟才能背男主人公出洞,同样男主人公少打一只,只能割自己的肉喂食,出洞之后,老人变成一条白蛇,为男主人公舔伤口,使之愈合。白蛇与老鹰无疑一脉相承,只不过在具体故事中出现变异。

(三)复合型

“云中落绣鞋”故事在发展型基础上进一步传播与扩展,与其他类型相复合,使其内容更为丰满,讲述性更强,其中与洪水神话、难题考验类型的复合最为典型,这种类型主要集中在东北一带,在新疆、福建等地也有发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直接以“王恩石义”命名故事,男主人公名“石义”,负面形象人物名“王恩”,谐音“忘恩”,如辽宁省开原县的《王恩石义》[24]531-533、吉林舒兰县的《王恩和石义》[25]523-526等;而新疆《王恩和石义》[26]1090-1097故事恰恰相反,故事最后解释说:是因为石义忘了王恩的恩,所以叫“忘恩”的石义;但福建的故事并非如此,故事名为《只可救虫,不可救人》[27]574-577,故事中的人物名称也非“王恩石义”。这类故事模式大多为:男主人公心地善良,通过神奇人物反复的考验,神奇人物告诉男主人公一旦出现某种预兆就意味着要发洪水,并提醒他在洪水中只能救动物,不能救人。果然不久村子里发了洪水,男主人公在洪水中救了许多动物,也心软救了一个奄奄一息的人。洪水过后,二人结拜为兄弟,一起生活。二人在砍柴路上遇到乌云与旋风,便拿起武器向云中砍去,落下绣花鞋和血迹,二人捡起绣花鞋,寻着血迹发现一个石洞。两人回去后得知公主失踪了,皇帝张榜凡能找到公主者,升官发财,与公主成亲,他们揭下皇榜,前去救人。男主人公下洞,杀死妖怪,救出公主,但他兄弟见公主貌美,便要占有公主,于是加害男主人公使其无法出洞,男主人公在龙的帮助下得以脱险并找到公主。他兄弟却故意为难他,这时候,在洪水中救过的动物成功帮他解决难题,男主人公与公主成亲,其兄弟遭到惩罚。这一类型在发展型故事的基础上更增加了对人性的考验,颂扬舍生取义之人,鞭笞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之徒。男主人公在生死存亡之际,在被告知不能救人的情况下仍对陌生人施以援手并与其结为兄弟,反映出人性的光辉与善良。反观其同伴,见色忘义,损人不利己,竟不如一群动物,也可见人性之丑恶。故事最后男主人公与公主结婚,其同伴遭受惩罚也反映了民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人性的善恶两面性通过故事被生动的讲述,以此来警喻世人要与人为善、知恩图报。

三、“云中落绣鞋”故事类型的演变

以上对“云中落绣鞋”故事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异文母题情节由简到繁,将该故事类型分为单一型、发展型以及复合型,这样的分类方法无疑使得故事面临流于形式以及公式化的嫌疑,因为在研究中始终面临着流传异文的“无限性”与搜集到异文的“有限性”这样一对矛盾,我们无法搜集所有异文并对其进行逐一分析,但是根据对有限异文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同一故事类型的讲述必然存在着不变性与可变性,导致异文中存在常量与变量两种元素,从而使得民间故事显得既单纯又丰富,又统一又多样,通过故事中的常量来追寻流传中的变量,以把握故事的演变脉络[28]2-6。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提到:“人类生活环境的限制及其基本情境的相似性必然产生相似的故事,它们在一切重要的结构方面都是十分相象的。它们像罐子、锄头或者弓和箭一样,有着人类文化的确定的形式和内容,这些叙事作品的若干形式被相当普遍地使用,其他形式限于一定的地区或隶属于特殊的时期。”[29]8这是故事类型研究得以探讨各类故事发展演变的基础。

通过《墨余录》中的记载,我们做出大胆推测,公主失踪也许是该故事类型最为原初的母题,它像一粒种子被抛向民间大地,不断成长发展,其中关键一环便是加入了男主人公英雄救美这一情节,使得故事充满幻想色彩。在“云中落绣鞋”故事的三种型式中,男主人公下洞救人,而后与公主成亲是其不变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暗含着对男主人公的考验。该故事的男主人公大多以砍柴和打猎为生,身份低下且生活贫苦,但在故事中,他们是积极主动的一方,勤劳善良,极富力量与勇气,面对困难,成功经受考验,最终获得婚姻与荣华富贵。

随着故事在时空范围内的进一步流传,该故事在形态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出现男主人公遭同伴陷害而被神奇动物救助的情节,丁乃通与刘守华认为,这很可能是受到中国传统“寻宝”故事的影响[27]12。“寻宝”故事讲述两名伙伴前去寻宝,通常在洞中或悬崖间发现宝物,其中一人悬绳下去取物,一人在上面拉绳,当宝物被拉上时,上面的人却忘恩负义,妄想独吞宝物,于是狠心舍弃同伴,但被他抛下的同伴却被神奇动物相救,而背叛者最后遭到惩罚。其故事情节与“云中落绣鞋”故事实现了完美的嵌合,将“寻宝”主题转换为“寻找失踪公主”,其中的背叛意味着男主人公面临更大的考验。

“云中落绣鞋”与地陷型传说、难题考验的结合意味着该故事类型在情节和内涵上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地陷型传说是洪水故事的一个亚型,特指触犯禁忌致使预言中的洪水到来的一类故事。在复合型故事中,男主人公因为多行善举,通过了神奇人物的考验,从而得到两条警示:门口石狮子眼睛变红意味着洪水来临、在洪水中只能救动物而不能救人,而后因为有人故意将朱砂抹在石狮眼上触犯禁忌导致洪水到来,而在逃生之时,男主人公也没有遵循警示,仍然冒险救了一个陌生人并与他结为兄弟。至此,该故事与“云中落绣鞋”故事进行衔接,被拯救的结拜兄弟忘恩负义,在拯救公主的过程中成为背叛者,而在洪水中救助的动物却在最后帮助男主人公通过难题考验。这样的结合进一步凸显对人性的考验,传扬善良,重视情义的品质,彰显民间善恶有报的朴素观念。

四、结语

“云中落绣鞋”是一个深刻体现民族特色与国际性特征的故事类型,该故事类型不仅流传于中国及周围地区,并且与世界其它地区以AT301为标注的故事类型在情节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与相关联系。通过对“云中落绣鞋”故事类型的分析,对其演变脉络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民间故事在民众口头流传变异,形成多元化的情节类型,民众通过形象的口头故事表达其喜怒爱憎,反映自身生活与现实需求,从故事中得到别样的满足与追求,故事的长远流传,蕴含着民众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美好愿望的追求,同时承载百姓最为质朴的善恶观,颂扬舍生取义,鞭笞忘恩负义,通过口承故事将此道义一代代传承。对于该故事的进一步考察需要深入孕育其发展流变的民众生活之中,走向田野,将文本融于具体语境,考察故事在民众生活及具体语境中的价值与动态变化,文本研究与特点语境下的综合性故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异文云中救人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救人命的灭鼠药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一个人”的村庄:阿来《云中记》解读
云中歌
诸葛瑾救人
云中笛音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