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象征:牡丹国花论辩*

2020-01-19 09:01潘守皎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花品格牡丹

潘守皎

(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国花是指一个国家用来作为自己国家象征的花卉。它的产生,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并体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精神追求,可以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牡丹和梅花都曾经作为国花,而且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了那个时期权力拥有者的意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尽管对国花的确定不时有声音提起,在20世纪末,还形成了一股国花讨论热潮,曾经出现了“一国两花(梅花和牡丹)”“一国四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一国一花(牡丹)加四季名花(兰花、荷花、菊花、梅花)”等种种不同方案,但由于分歧的巨大,国花一直未能确定。其实,从国花的象征意义要求,国花应该只有一种为好,其他方案的存在,说明人们对于国花象征意义的要求并不十分明确,甚至于具有折中调和以及区域利益的考虑,这样是不利于国花的确定的。对于国花的确定,人们倾向于从梅花和牡丹之中选取一种。这种选择,如果说在以前人们还有些纠结,现在,大家的共识已经越来越集中了。不久以前,关于国花的评选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2019年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出《投票:我心中的国花》的倡议,向公众征求对中国国花的意向。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时,投票总数362 264票,投票结果牡丹胜出,得票高达79.71%。由此看来,牡丹作为国花得到更多人的心理认同。

1994年评定国花时,曾经规定了这样一些条件:原产中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影响,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花姿、花色等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用途广泛、自身价值高,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这些条件的确定,在今天看来,好像为牡丹量身定做的一般,对比原产于中国的各种名花,也许只有牡丹具备以上所有条件,同时还兼具历史上实际的国花地位和新时代的伦理价值追求。

综合以上条件,我们认为,牡丹成为国花,在价值和象征意义上具有以下十个理由:(1)牡丹是原产于我国的名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2)牡丹在我国有广泛的栽植,具有广大而持久的审美群体;(3)牡丹从我国走向世界,我国是世界牡丹资源分布中心,也是栽培起源中心;(4)牡丹的花姿、花色更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追求;(5)牡丹能涵盖其他名花的基本特质,更具有其他名花所具备的价值和意义;(6)牡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象征;(7)牡丹在历史上已实际具有国花的称谓和美誉度;(8)牡丹具有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9)牡丹的象征意蕴仍具有现实的意义;(10)牡丹作为国花符合大众的心理期盼。

我国是牡丹的原产地,牡丹在我国的发现、栽培历史都十分悠久。关于野生牡丹类群的起源分析,一般认为牡丹组是芍药属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有研究者推断,该属原始类群出现在被子植物崛起的白垩纪[1]。这样的发现或许出乎大多数人的意外,因为一般人不知道牡丹还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当然,它进入文献的时间要晚得多,大约在秦汉时期。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牡丹有木芍药、鼠姑、鹿韭等名称,为落叶灌木,主要价值为药用。关于其产地,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牡丹出巴郡”,巴郡为今重庆市,可见古代四川(重庆原属四川)山区多野生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则这样描述:牡丹最初不见文字记载,只以药名被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在各种花卉之中也不怎么出名。在丹州(今宜川)、延州(今延安)西部,还有褒斜道中,跟荆棘没有什么两样,当地人都砍来当柴烧。欧阳修还称,除当时的丹州、延州之外,青州和越州等地也出产牡丹。由此可见,牡丹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发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植物。根据很多牡丹学者的研究、调查,作为牡丹的故乡,今天发现的野生牡丹种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西南和西北部。中国栽培牡丹的历史也很悠久,关于栽培牡丹的起源分析,袁涛、王莲英等通过研究认为,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品种最重要的起源方式[2]。晋人《汉宫春色》有这样一段描述:“(汉孝惠张皇后)于宫中杂植梅、兰、桂、菊、芍药、芙蓉之属,躬自浇灌。”在牡丹的名称确立之前,古人把“芍药”和“牡丹”往往混称,如果此处的“芍药”也包括牡丹的话,那么,牡丹人工栽培的历史可以溯源至西汉初年。另据李嘉钰教授考证推论,观赏牡丹的栽培始于两晋至南北朝时期。以上推论也许还有待讨论,但唐朝时候人们已经掌握了牡丹栽培的很多重要技术,这已经被很多文献证明。唐人甚至有可能掌握了温室养花和催花技术,《日下旧闻考》中称,入冬将花放进地窖中护养的方法“汉已有之”,酷爱牡丹的唐人很有可能将这项技术用在牡丹的栽培与养护上,古时候人们称经过(熏、烘)催花技术开放的花为“唐花”,“唐花”者,用唐人之法所养之花欤?

牡丹在我国有广泛的栽植,具有广大而持久的审美群体。野生牡丹类群虽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西南和西北部,但随着其进入人们的观赏视野以及栽培技术的提高与普及,唐代以来牡丹的种植已经遍及大江南北。根据唐代和宋代牡丹诗词中的描绘,彼时的长安、洛阳自不必说,此外的杭州、九江、金陵、越中、湘中、南平、回中、平阳、同州等很多地方都有牡丹种植,其行政区划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十三个省区,今天牡丹的栽植更是几乎遍及全国。由于牡丹更符合大众审美趋向,所以,从牡丹走入人们审美视野的唐代开始,它就赢得了时名。“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每到黄昏醉归去,纻衣惹得牡丹香”(翁承赞《擢探花使三首》之三),当时赏花者上至公卿,下至庶民,可谓一国之人皆若狂。牡丹不只是士大夫文人的最爱,同样也是庶民百姓的最爱。苏轼通判杭州的时候,与时任知州沈立曾经在吉祥寺举办过一次非常著名的牡丹花会,据苏轼《牡丹记叙》载,当时“观者数万人”,几乎是倾城而出。更为有趣的是,“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苏轼当时赋诗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苏轼《吉祥寺赏牡丹》)。所以,牡丹赢得了士庶各阶层的喜爱,符合大家共同的审美取向。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牡丹更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牡丹在赢得中国人民喜爱的同时,也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目光。由于日本和中国的交流在唐代比较频繁,因此,盛唐时期,也即日本的奈良时代,中国牡丹便由遣唐使带到日本,现在的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牡丹栽培大国。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来到中国,见到了以前只在中国丝绸上看到的牡丹,大为惊异。18世纪晚期,牡丹传入欧洲,19世纪初年,牡丹又传入北美。20世纪早期,美国开始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大量引进牡丹,并形成了发展非常快速的牡丹产业。不过,尽管世界上很多国家依靠科技发展起来有相当规模的牡丹产业,中国作为牡丹的起源、分化和演化的中心、栽培中心的地位仍没有改变。如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中国最大的牡丹基地。以山东菏泽为例,截止去年,在观赏牡丹方面,菏泽牡丹形成共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 259个栽培品种的规模,栽培面积5万亩。另外还有牡丹反季节温室催花大棚200多座,年产标准化牡丹观赏种苗1 000万株,四季催花牡丹200万盆,牡丹鲜切花400万支,产品远销美国、荷兰、比利时、日本、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油用牡丹方面,菏泽规模化种植位列全国第一,全市油用牡丹面积43.6万亩。

牡丹的花姿、花色更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追求。与另外一种中国名花——梅花相比,牡丹的花姿、花色更加优雅、大气。梅花和牡丹具有不同的株型和花型,也即各有不同的姿态特征。梅是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梅花花型小巧,典雅精致。虽然梅花之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赞,但梅花如其他名花兰、竹、菊等一样,往往象征君子品格的某一个方面,如清、幽、直、傲等,并不具有更为高端、综合意义上的君子品格。牡丹虽是落叶灌木,茎高也可达2米左右。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牡丹花花型硕大,艳丽大方,姿态独特,故人称之为“花王”,具有鲜明的品格和象征意义。其品格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持重、刚正、温润、谦和,这是一种儒家理想的君子品格。牡丹的象征意义就是团圆、美满、吉庆、祥和,非常契合中国文化大气、包容、中和等特质。

牡丹能涵盖其他名花的基本特质,更兼具其他名花所具备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文化向来有以物比德的传统,各种不同花卉往往象征不同的人物品格。梅花开在隆冬,迎风傲雪,因此,它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和陆游都喜欢咏梅,宋以后的很多诗人更是以梅自喻。元代诗人王冕有一首《墨梅》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还另有一首《白梅》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行追求以及孤傲的个性品质。王冕生活于元末,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里的兀傲不羁就是他个性的彰显。

兰花多开在春秋,它喜阴,怕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故多生长在幽僻之处。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中国人历来把它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屈原《离骚》诗句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宋人方回也有《兰花》诗:“雪尽深林出异芬,枯松槁槲乱纷纷。此中恐是兰花处,未许行人着意闻。”

竹是常绿多年生植物,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因此,古人赋予竹子以虚心、坚定、有节等精神品格。白居易《养竹记》中说:“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子的竹节,被引伸为“气节”。竹子的耐寒长青,也被视为“不屈”。清人郑燮《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的竹扎根于山岩之中,不怕风吹雨打,就是不屈的象征。

菊花开在深秋,凌霜孤傲,因此,它也是隐士的象征。陶渊明《和郭主簿》诗云:“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在诗里,陶渊明表现的是对素秋清节而开放的菊花的由衷赞美,以及对幽静恬淡生活的无限向往。因此,菊花便被赋予了超凡脱俗的隐者气象,晋宋以后,一些不合流俗的文人尤其喜欢。

但如上述,梅、兰、竹、菊的品格象征往往是君子品格的某一个方面,并不具有高端、综合意义上的君子品格。孔子曾说过“君子不器”的话,即君子不应该像一件器皿一样仅限于一种作用,他应该“志于道”“游于艺”,养成一种高尚的品格和道德,这就是持重、刚正、温润与谦和,并以此来治国平天下。牡丹孕苞于冬日,有梅之清;牡丹绽放于林下,有兰之幽;牡丹劲枝遒干,有竹之刚;牡丹凌霜于秋日,有菊之傲。除此以外,牡丹更具有持重、刚正、温润与谦和的贵重品格。

牡丹虽然主要生长在黄河流域,但它其实是一种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的花卉,如上所述,唐宋时期,牡丹已经开遍当时中国广大的地区,明清以来,牡丹种植更是得到普及。北极大漠,南至岭南,西越高山,东临大洋,到处都可看到牡丹的影子。所以,尽管在历史上形成了长安、洛阳、亳州、曹州等牡丹栽培中心,但我们谁也不否认今天牡丹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这个事实。至于梅花,虽然也在中国很多地方均有栽培,但以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最多。江苏北部、河南南部和华北尽管有少数品种,但梅花的南方树种特性还是非常鲜明的。正因为如此,牡丹作为国花更具备普及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牡丹作为国花的狭隘的区域诉求。

牡丹还是中华民族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精神文化的象征。牡丹是儒家文化的标志性象物。在儒家伦理文化中,人们最理想的人格追求是圣人和君子,即道德充实、人格伟大、情操完美的人。圣人的楷模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古代圣王圣贤,这也是儒家道德人格的最高范型,是人生所可能达到的最辉煌的境界。然而,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强调人人可为尧舜,但其实这是一个众人遥不可及的理想。在现实的社会和生活中,“君子”才是一个通过个体修养可以达到的人生目标。君子的人格虽然与“内圣外王”尚有很远的距离,但品德修养和实事事功应该有很高的标准。在儒家思想看来,君子应该是同时具有持重、刚正、温润、谦和等品格的人,而牡丹恰好具备这几种品格的象征含义。

持重的意思是坚毅、稳重,牡丹不怕贫瘠、苦寒,具有坚毅、稳重的品格。同时,牡丹花开艳丽,也符合古人君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生设计;刚正的意思是刚强、正直,牡丹对于栽培有特定的要求,不肯改变其本性。如果委屈其本性进行栽种,牡丹就会死去,这就是刚正;谦和的意思是谦逊、不争,牡丹开在晚春,在百花开放之后,它不愿意与众芳争艳,所以,符合儒家人格理想中的“谦德”;温润的意思是温和、亲近,牡丹形象端庄,花瓣洁净柔和,有玉一般的质地,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儒家君子的温和品质。所以,牡丹是儒家内修与兼济型君子品格的象征,是儒家理想君子人格全面、高度的体现。它不只追求洁身自好、不染俗尘的君子品格,而是在追求自美品格之外,又有事功与兼济品格的映射。正如乾隆皇帝《牡丹》诗中所写:“屈闾陶宅不须此,只合江左伴谢安”。除去人格理想之外,牡丹还象征了儒家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即国家强盛、社会和谐。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牡丹除去具备儒家思想伦理的象征意义之外,还与佛教、道教文化渊源深长。六朝以来,牡丹成为佛寺和道观花供的主要内容,为此甚至诞生和发展了中国的插花艺术。在牡丹的意涵方面,佛道也有进一步的拓展。牡丹艳丽多彩的神仙姿态,生命短暂的空寂象征,使得它成为佛教、道教文化的重要承载以及禅意道理的借喻。佛寺、道观中经常种植很多牡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历代诗人的吟咏也是最好的明证。彭汝砺《谷隐寺》云:“谷隐多牡丹,一花百千叶。一根出一切,一切一根摄。爱君看花处,立悟恒沙劫。其谁知此意,只有花间蝶。”宋代诗僧参寥子诗也说:“鸟声鸣春春渐融,千花万草正春工。纷纷桃李自缭乱,牡丹得体能从容。……清净老禅根妙道,即此幻色谈真空”,其禅道理趣,跳跃于字里行间。 所以,牡丹是中国文化的多元品格的象征。

文献记载以及诗词的吟咏可以证明,牡丹在历史上已实际具有国花的称谓和美誉度。唐朝诗人在盛赞牡丹的时候,早就有“国色”之赞,也有“花王”之誉。宋代时候,牡丹在诗中已经成为太平盛世的象征,后成为故国江山的指代。明朝中期的诗人李梦阳等人的诗中已经开始称牡丹为“国花”:“碧草春风筵席罢,何人道有国花存”(李梦阳《牡丹盛开群友来看》),稍后的邵经济也在诗中称牡丹为国花:“自信国花来绝代,漫凭池草得新联”(邵经济《柳亭赏牡丹和弘兄韵》),到了晚明时期,以牡丹为国花称谓者更有来者,浙江诗人王彦泓《有赠》诗云:“国花第一数姚黄,更共明珠字夜光”。著名文人、“三袁”之一的袁中道在吟咏李园的牡丹时也曾留下这样的句子:“野鹤止同家鹜狎,国花常作园蔬看”(袁中道《海淀李戚畹园大会》)。把牡丹看作“园蔬”,不是不重视牡丹,此用来说明李园牡丹数量之大。明朝晚期,京师极乐寺大量种植牡丹,并修建了“国花堂”,更招徕不少诗人舞文弄墨。这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牡丹早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花的代表。清朝诗人认同了前朝诗人对牡丹“国花”的称谓,诗文中称牡丹为国花者又众。乾隆之子、著名书法家永瑆亲题匾额悬于国花堂之上,表达了清朝皇室对牡丹为国花的态度。1903年,慈禧太后下懿旨册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修建国花台,至此,牡丹作为国花得到最高权力者的确认。

牡丹不仅有观赏价值,更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牡丹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药用、油用和食用三个方面。牡丹的药用价值最早被人们发现。《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中品,称其“味苦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本草纲目》中也说:“(丹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早期医简中,就记载了牡丹可以治疗血瘀病的处方,作为药材使用的牡丹其实就是丹皮,丹皮是牡丹根部干燥根外皮,它肉厚、木心细、香味浓,长久保存可以不生虫、不发霉。据现代研究表明,牡丹皮中含有牡丹酚及糖苷类成分,它们均有抗炎作用。牡丹酚还有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它还是很多中成药重要的组成成分,国内各大型药厂生产的著名成药——六味地黄丸,其重要成分中就有丹皮。这是一种被患者普遍使用的药物,服之可以滋阴补肾,治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此外,制成饮片泡酒也有很多保健医疗作用。

牡丹花美轮美奂,而由牡丹籽和牡丹花加工成的牡丹籽油、牡丹精油也具有养颜美容、散郁祛瘀的功效。科学研究发现,牡丹籽油不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富含大量营养素和活性物质,而且含有角鲨烯、VA、VE、尼克酸、胡萝卜素等养颜护肤的美丽因子。牡丹籽油的抗氧化作用、防晒作用,使得它成为一种非常好的护肤美容的天然植物产品。牡丹精油的美容养颜效果更为突出,它含有丰富的牡丹多酚,是超强的抗氧化剂,有益于延缓皮肤衰老,抑制色斑、老年斑,防治痤疮,明净肤质,可以起到皮肤保湿、增强代谢、紧实肤质、淡化黑眼圈等美容养颜作用。

牡丹还可以做成特色小吃,也可以做成茶饮,饮食牡丹也是唐宋以来的时尚。牡丹的通常做法是煎食或者油炸,苏轼《雨中明庆赏牡丹》中说:“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中就有“酥煎牡丹”条,引录了一则轶闻,说明煎食牡丹的习俗早就存在。书中称五代时蜀国兵部尚书李昊,经常在牡丹花开的时候将牡丹花数枝分送给朋友,还会同时赠以上等的牛酥油,并且嘱咐朋友,等牡丹花将要凋谢的时候,就用酥油煎炸一下吃掉,不让牡丹花遭受被遗弃的命运。南宋末年的诗人方回,在他的《春晚杂兴十二首其四》中还记载了他煎食牡丹的办法:“屑麦调酥慢熬火,牡丹花共菊芽煎”。明代高濂是一位养生的专家,他的《遵生八笺》也记载了牡丹花可以煎食的情形:“牡丹新落,花瓣亦可煎食。”明朝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又举出了牡丹食品的另外制作方法:“煎花,牡丹花煎法与玉兰同,可食,可蜜浸。”并称,“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煎食至美”。清代顾仲《养小录》还记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烩亦可。”从这里可以看出,牡丹的食用方法实际上多种多样。南宋诗人杨万里则发明了牡丹茶饮的方法。诗友张鎡给他送来了牡丹与酴醾,他高兴写诗道:“牡丹未要煎牛酥,酴醾相领入冰壶”(杨万里《张功父送牡丹,续送酴醾,且示酴醾长编,和》),认为不要用牛酥煎食牡丹花瓣,还是把它与酴醾和在一起烹茶最好。

牡丹的象征意蕴仍具有现实的意义。牡丹有人生成功的意义指向,同时又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的寓意,在倡导人生奋斗、国家复兴的今天,其现实的意义是毋庸讳言的。自古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对个体品格修养的理想追求是实现仁德、成为君子,对个体价值实现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功勋、兼济天下,而不是人格的“独善”,人生的“无闻”。这种个体品格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于牡丹的君子象征是一致的,它不是“屈闾陶宅”所代表的贤者失位与愤世嫉俗,而是“江左谢安”所代表的心系天下和不朽功业。这种人生指向在现实之中是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这就是不满足于现状并勇于改造现状的人生追求。人生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换来的,而牡丹所象征的人生繁华,正是个体奋斗成功的标志。作为盛世太平的象征,牡丹寓意了和谐、平安,而古代有识之士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升平景象。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目标正是具备持重、刚直、温润、谦和之德的圣贤以及君子治世的表征,它也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

在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就是: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站在“人类向何处去”“打造什么样的世界秩序”的高度,对世界未来的和平发展提出的设想。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精髓在当今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中的杰出贡献和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睿智思想及时代魅力,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担当、人类担当和共同价值担当。这一理想目标,非常鲜明地蕴含着“和衷共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为人类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终极价值关怀。同时,这一理想目标也正是古代贤哲和谐社会、太平盛世理想的进一步提升和世界化。

牡丹作为国花符合大众的心理期盼。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图腾,一个国家自然也应该有一个国家的象征。在全世界195个国家之中,有127个国家拥有国花。它们或者为寄托民族感情,或者为纪念特定的人物和事件,抑或是宗教信仰的表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国家象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选一种为各民族、各阶层所共同喜爱的花卉,那应该就数牡丹了,因为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象征。从历史上看,自牡丹走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到今天依然被人们所追捧。人们把对牡丹的喜爱雕刻在建筑上、描画在瓷器上、装点在服饰上、融合在饮食中,牡丹成为中国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文化符号。唐人称牡丹为“国色”“天香”,其实是在心里认同了牡丹的国花地位;南宋人在北方沦亡之后,以牡丹寄托家国思念,已经把牡丹作为了国家象征。明朝诗人直接称牡丹为“国花”,清朝廷定牡丹为国花,都强化了牡丹的国花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繁荣发展,国花之议再被人们提起。但从1982年以来,几次讨论仍无共识。2019年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出《投票:我心中的国花》的倡议,最终牡丹作为国花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也许,国花的确立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有时国花的确定其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结果。但是,一千多年的芳华馨香,数不尽的风流往事,牡丹已悄然将“国花”这顶桂冠慢慢戴在自己头上。

综上所述,牡丹是中国人认同、国际上嘉许的中国名花。它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它适应性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可种植。因此,它具有生物和地理意义上的代表性;它花型硕大、花色艳丽,品格贵重、意涵丰富,能够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追求,具有形象和文化意义上的代表性;它被诗词吟咏、丹青描绘,承载了一千多年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具有艺术和美学意义上的代表性;它可以做成美食、可以油用、可以观赏、可以美容,又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意义上的代表性。所以,诸花相较,牡丹成为国花的优势更加明显。

猜你喜欢
国花品格牡丹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塞舌尔·象牙安顾兰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三不够”牡丹节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赏牡丹
牡丹的“国花”史
评选国花真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