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聚
(菏泽学院图书馆,山东 菏泽 274015)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1]。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极大地提升广大乡村群众的精气神,进一步坚定乡村群众的文化自信。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之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受教育程度低。这不仅限制了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还导致一些心灵空虚的人聚众赌博,参与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甚至参与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如何让广大农民朋友能够方便地获取信息和需要的文化知识,尽快提高文化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生活的更美好,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受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长期以来乡村的文化发展一直非常缓慢,文化书籍短缺,信息落后,更不用说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文化设备。虽然近些年为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国家要求乡镇(街道)一级设有文化站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庄(社区)都设有农家书屋或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同以往相比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巨大,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基于社会的需要,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图书馆可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馆藏资源,为乡村输送文化、科技和技术。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高校数量达到2 956所[2],如此数量的高校图书馆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坐落在边远落后地区的高校,正可以为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服务。因此,挖掘高校图书馆的潜力和能量,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说大有可为。
助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石,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时代的乡村必须大力进行新时代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扎实推进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到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去。首先,高校图书馆党支部可以与乡镇(街道)党支部结对共建,深入乡村基层参与党员活动,邀请本单位的思政理论专家教授为他们作专题报告,深入宣讲新时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参与举办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把党的政策、国家的要求和社会正能量春风化雨般传达给广大的乡村群众,帮助他们确立新时代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标准,明确区分传统乡村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观念上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新时代新农村新乡风。
助力乡村文化资源建设,丰富乡村文化资源。近些年来,“文化站”“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乡村基层文化机构的规范设立给乡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生机,给乡村群众带去了知识的甘露,开启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但这些基层文化机构往往还存在着文化资源缺乏的情况。与之相比,高校图书馆文化资源则十分丰富,并且更新也相对较快。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文化资源建设方面,给予乡村文化机构一定的帮助。文献捐赠和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式。在纸质资源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将冗余或闲置的书刊中适宜乡村使用的部分捐赠给有需求的乡村文化机构,同时还可以发动高校师生、图书馆图书供应商以及社会力量向乡村文化机构捐赠、捐购适用书刊资料,丰富乡村文化机构纸质资源。在电子资源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网络,对乡村文化机构进行数字资源共享,提供信息服务;也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乡村文化资源管理系统,数字化并共享本地区文化资源。另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在保障校内服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向属地乡村社区群众逐步开放。这样既满足了部分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提高了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高校图书馆逐步向社会开放,多年来社会上一直有一定的呼声,学术界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或将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助力乡村文化设备设施建设,弥补文化建设硬件短板。开展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离不开基本的文化服务设备和设施的支撑,文化设施不完善不平衡、文化设备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资源建设和内部设备设施的更新都有相对稳定的经费保障。近些年来,为了建设现代化、智慧化的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每年都会进行一定数量的设备、设施的更新,许多尚可以继续使用的书架、阅览桌椅、电脑等由于无法满足图书馆日益提高的需求而被闲置。图书馆可以将这些闲置的设备设施捐赠给有需要的乡村基层文化机构,为它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硬件支持。这样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又解决了一些乡村文化机构文化服务设备设施的短缺问题。另外,图书馆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多媒体视听室等,在寒暑假或其他闲置时间也可以考虑有条件地对属地乡村基层文化机构开放,进一步拓展乡村文化机构的活动空间。
助力人才资源和制度建设,提高乡村文化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自身有着优质的人才资源和严格的制度规范,可以在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资源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在人才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以校地党支部结对共建为依托,协助村“两委”组织乡贤、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等专兼职人员直接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图书馆人才优势,对乡村文化服务专职人员开设专门的学习培训渠道,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保证乡村文化服务人才的专业性和先进性,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技能。在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参考自身和同类文化机构的制度规范,结合乡村文化机构的实际情况,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源建设、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基层文化机构的制度完善提供帮助。
助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宣传效果。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对于调动乡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文化活动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有人才更有素材,助力乡村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增强乡村文化活动的力度,更可以提高乡村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宣传效果。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协助乡村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活动。乡村文化机构有着自身的文化活动规划,高校图书馆可以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出人出力,为这些活动增光添彩,增强活动效果。其次,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独立搞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比如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和乡村现有文化宣传平台,策划开展一些适合乡村群众的文化宣传活动;结合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组织大学生读者协会会员定期开展专题文化服务社会实践。
助力挖掘特色乡村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特色乡村文化,是乡村文化中的文化瑰宝,深入挖掘特色乡村文化,大力宣传和推广特色乡村文化,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关于属地历史文化特色的信息资料,更具有从事地方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的高级人才,具有挖掘特色乡村文化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本单位研究员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对本地特色乡村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科研团队可以通过查阅馆藏地方历史文化资料,充分发掘本地特色乡村历史文化亮点,以详实的文献资料去支撑每一个可以打造的特色乡村文化名片;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特色文化所在乡村,深入了解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情况;可以通过走访特色文化相关人物,进一步丰富特色文化信息资料;取得科研成果以后,结合地方政府,及时将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加强宣传推广,实现研究成果与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相结合,打造响亮的特色乡村文化品牌。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大有可为。要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还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具体的文件或政策来指引,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与属地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的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