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超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气象局
气象信息服务行业是一门具有强大气象专业知识和复杂专业技能的气象业务部门,它们在从事气象信息服务的整个业务流程中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以替代的重要角色。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气象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气象信息服务部门业务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我国各地区的气象部门都将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但是,根据中国气象通信部当前的业务发展实际状况,现阶段的我国气象通讯服务信息系统已不能及时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经济建设所要急需的更多气象相关信息,继而严重阻碍了我国气象信息服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必要步伐。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更多个人通过移动智能手机的新型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发展,尤其特别是移动大数据网络技术和移动云计算网络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正式进入“互联网+”的网络时代[1]。怎么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平台和信息技术,创新和发展改进我们传统的社会气象信息服务经营业务,使其产品能够更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气象服务发展环境,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方向。在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经营业务中技术应用和理论研究"互联网+"技术可以准确性地把握当前新兴信息技术对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经营业务的直接影响,对未来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经营业务健康快速增长发展方向提供较为科学性的指导。
顾名思义,气象服务是为了向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信息,从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便利。这里提到的气象服务更倾向于狭窄的层次,即提供各种气象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了解有关天气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来了解和关注。近年来,气象服务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进行了调整,以期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气象信息。
目前,国内天气预报服务的主要产品包括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主要服务方式是按需定制。移动客户端APP也显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改变了过去用户对手机信息服务的短期订阅,订阅服务费用是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T)技术应用的开发环境中,气象部门积极满足了技术开发和气象服务的要求。其中,气象局采用APP信息服务收集方式,直接向公众提供危险天气(如大雨,雷电,闪电)的预报,预警和其他防灾减灾信息,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2]。
尽管我国的专业气象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的大部分内容只是将现有的预测内容转换为时空尺度数据,技术和内容方面的突破很少。此外,代表性的气象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尚未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规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善。
公众普遍认为天气预报是单方面气象部门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无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如何,这些行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旅游业,销售等,都将取决于天气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可以发现,气象服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也将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也将不断扩大和完善。在大数据时代,不管是气象观测预报的来源或者分析行业之间的数据组合的过程,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将开创一个新局面。传统的气象服务将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发展多样的,完善的气象产品,并及时将其应用到有需求的行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减少气象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3]。
气象大数据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主要在防灾,减灾和救灾中。气象工作的全部目的是提供确保社会生产和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并确保人民安全的气象服务。特别是,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评估并防止台风,寒潮和其他天气对社交活动的影响,做好干旱,暴雨,冰雹和闪电等恶劣天气的气象灾害预报和预警服务工作。灾难性天气最终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分析,判断和预测的大数据。只有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知识,它们才能在预测灾难性事件中发挥作用。大数据具有来源广泛,数据量大和实时数据的特点。它可以帮助气象部门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从而确定政府的救灾重点。
近年来,新型自动气象站和新型气象观测设备已在许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研究使用。这些气象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准确地实时观察大气温度,风向,风速,湿度,气压和其他各种气象观测数据,并通过移动无线网络将其数据传输传送到国家气象管理中心,从而大大减少了人为性的错误并大大简化了整个气象中心业务流程。相同技术类型的检测设备主要包括无线电和能见度仪,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传感器以及无线电和土壤湿度变化检测器。一方面,当前的天气观测已进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的观测模式,且自动观测技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动气象观测一起只能实现数据的相互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各个传感器之间没有联系,并且彼此之间互不影响。从本质上讲,自动气象站目前的传输技术也属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
简而言之,不难看出互联网在天气服务中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但是由于它相对较新,因此人们在理解和掌握互联网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快使两者完美匹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树立先进的观念,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气象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作用,还要不断提高居民素质和有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互联网+气象”实现更好的融合,更好的为气象服务提供便利,充分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