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亮 山东省临清市委党校
2020年小康社会建设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是取得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全面胜利的一年。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的愿望。那么什么是全面小康,为什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呢?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礼运》,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一种为华夏民族崇尚并且孜孜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小康社会在我党的历史中最早出现在小平同志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指的是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人们生活富足安乐的水平。我党早在2012年结合对社会发展形势的深刻研判基础上,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了全新阐述和部署,强调在做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文化建设、社会政治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社会发展的布局和谋篇,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已经由过去的阶级斗争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小康社会的建设正式为了破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目标,而是要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社会体制、教育文化、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整体向着和谐、可持续的目标前进。另外,小康社会建设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逐步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同时缩小东部和西部等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中西部全面崛起[2]。
近日,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仍有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这恰恰印证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将改革开放的红利,经济发展的“蛋糕”,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党历来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直都把社会发展和进步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党的执政安危和人心向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方法,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性的脱贫,重点解决好农村人口、农民和不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精准扶贫,成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特征。
要想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民主的“中国梦”,必须要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来获得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支持,全体人民齐心协作利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确保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的翻番,确保建设红利能够真正改善人民生活,能够增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有助于鼓足人民积极参与生产的热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改革的关键节点、问题多样、矛盾的多发的时期,必须把防范风险摆在首要位置,重点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解决好发展的根本路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前预判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隐患,提前做好预案,将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帮助老百姓脱离贫困生活是我党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我们要更加明确脱贫攻坚战能否完全取胜关系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问题,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问题,进一步做好规划和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评价验收体系,帮助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要精锐尽出,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注重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事实证明,竭泽而渔的发展之路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良好的生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长远意义。处理好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给人民营造一个安心工作、开心生活的良好氛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宜居生态环境的打造,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3],是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我们要勇于接过这一历史重任,把责任扛在肩上,鼓足干劲、多措并举、协同奋进,共同朝着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