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回授名目考

2020-01-19 08:20宁欧阳
关键词:刘琳点校

宁欧阳

(华中科技大学 历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

在中国古代,宋代可谓是优待官员最为突出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官府设计多种制度以维护官员群体的身份与地位,回授制度即是这些优待制度之一种。回授又称回封、转授、回赠、回身等,指官员将自身应迁之官或所改服色转授给他人的一项制度,本质上属于恩赏的再分配。回授制度能使宋代官场更具有“一荣俱荣”之特色,也使“皇恩浩荡”于官宦家庭之内。回授之制萌芽于北魏孝文帝期间,正式出现于北魏末年尔朱荣显赫之时,广泛实行于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时期。(1)高敏:《魏晋南北朝史发微》,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27-234页。经隋、唐两代的发展,宋代回授制度更加系统与完善,突出表现就是回授名目大量增加且内容多样。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军功型回授、典礼型回授、文教型回授、磨勘转官回授、其他回授等。通过对回授名目的考察,可以深化学界对于回授制度的认知,籍此来探讨回授制度与军事、庆典、礼乐、磨勘等领域的联系。

一、军功型回授

军功型回授是指因战争而获得的回授恩赏,可细分为战功回授和修城立寨回授两部分。

(一)战功回授

战功是回授的重要名目之一,战争情况下,军将是战斗在第一线的群体。通过对立功军将进行回授,既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其利益,以激发其为国效力的信念,还能够解决由于伤亡而可能造成的士气低落问题。因此,统治者高度重视战争回授。笔者管见,两宋时期有关战功回授的案例最早发生于宋神宗时期,与熙丰时期的积极开边政策有关。熙宁七年(1074)六月诏:“在京转运诸军都虞候以下至都指挥使,应以战功迁资,愿回授子孙者听。比岁军校以战功迁者,往往超至右职,故令稍推及子孙。”(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4,熙宁七年六月戊寅,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209页。此政策一举两得,一方面,为了鼓励将士效命,将恩典扩及子孙。另一方面,允许官至都指挥使至都虞候者回授子孙,也可以防止军校权力过大,难于控制。元丰元年(1078)四月,忠州团练使韩存宝“听以减三年磨勘回授其母万年县君田氏,进封仁寿郡君,赐冠帔。非有战功如存宝者,勿得援为例”。(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9,元丰元年四月壬戌,第7069页。元丰六年(1083)五月,左藏库副使高永翼部五十二人斩获敌人首级一百二,每人迁升五官,诏“高永翼止迁两官为皇城使贵州刺史,余三资许回授五服内亲。”(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5,元丰六年五月辛巳,第8063页。以诏令的形式将所迁五官拆分开来,只允许两官用于自身升迁,另外三官回授五服内亲属。

南宋时局纷乱,外有大金、蒙古之威胁,内有民变、叛兵之侵扰,因此战功回授依然具有存在价值。绍兴二年(1132)四月,统制官乔仲福、靳赛等十三人因“防江有劳”,被允许“诏进一官,许回授”。(5)[宋]李心传编撰,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6,绍兴二年七月辛巳,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146页。绍兴五年(1135),拱卫大夫、康州刺史藩义因战胜金人,“与转两官,一官于横行上转,一官依条回授”。(6)[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兵》18之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8994页。另外,宰相谢深甫所主持编纂的《庆元条法事类》亦收录了殁于王事者的回授法令,“诸殁于王事,本宗被录用之亲,听十年内陈乞占射,应入差遣一次。年小者,自贰拾后理。父或子授承信郎或将仕郎以上者两次,即愿回授身亡人本宗缌麻以上亲者听”。(7)[宋]谢深甫撰,戴建国点校:《庆元条法事类》卷13《回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殁于王事者,规定需在十年内申请回授,对于儿子年幼者,可将期限延至二十年。另外,其子或父如被授于承信郎或将仕郎两次以上,可以将所授官爵回授给身亡人缌麻以上亲属。可知,军士功绩越大,可回授的范围越大。

(二)修城立寨回授

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城寨之于战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修城立寨,进可以开疆扩土,退可以保存实力。因此,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城寨的修建,对修城建寨有功者,赏赐丰厚,且可以回授亲属。北宋时期,修城寨目的为开疆拓土。宋神宗时期,与对内积极改革相呼应,对外也频繁发动战争、修城立寨。元丰六年(1083),熙河兰会路兰州堡寨完工,文武官员等第迁转,规定“迁官人若现任朝奉大夫及诸司使以上,并回授于子有官者”。(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1,元丰六年十二月丙戌,第8213页。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修复米脂寨完工,诏:“吉州刺史王泯迁一官,回授子有官者两人承受,各特迁一官。”(9)[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方域》18之18,第9638页。宋徽宗年间,效法熙丰时期的有为政策,政府乐于开疆拓土,崇宁三年(1104),皇城使知施州史宗咏因建成两寨、五隘、七铺,开拓疆土近五百里,故“特与转一官,回授与五服内有官亲属”。(10)[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方域》19之19,第9660页。政和六年(1116),因熙河路大力兴建堡寨,“凡二十余堡寨,拓地二百余里,宰执可转一官,刘正夫、郑居中、蔡京并回授有服亲,兼依转官例施行”。(11)[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方域》19之20,第9661页。南宋时期,在对外战争中,宋朝整体处于弱势,修城立寨以防御外族军事进攻成为战略重点,且发生频率较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池州副都统制率逢原言:“昨往巢县起盖楼橹等了毕,特减两年磨勘。缘逢原现任武功大夫,系碍止法,乞回授于男承信郎勋,”于是,“吏部勘会,照得元降指挥无许依条回授之文。诏特与回授”。(12)[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32,第4706页。可知,修城立寨作为战争的一部分,多发生于宋政府积极拓边之时。因此,修城立寨回授与战功回授在时间上大体保持一致。

二、典礼型回授

典礼型回授是指举行大型庆典后,皇帝为笼络臣僚,广施恩泽,并允许回授亲属的情况。主要包括登基回授、祭典回授、庆寿礼回授、上尊号回授等。

(一)登基回授

新君登基在王朝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承先帝之基业,后开本朝之荣光,新君登基礼更是举国同庆之大典。为建立自己的统治基础,以便更好地驾驭整个王朝,新君在登基大典后往往会大赦天下、广推恩泽。回授制度作为笼络臣僚的一个手段,自然被统治者所重视。另外,登基大礼万众瞩目,通过登基这一途径对文武百官大肆封赏,并允许回授亲属,展示了王朝处于盛世之中,给民众营造一个美好的图景,有利于维护王朝稳定统治。宋神宗登基,周孝恭被恩转太子中允,“赐五品服,又回授之”。(13)[宋]韩琦:《安阳集》卷49《故太常博士周君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89册,第535页。宣和七年(1125),宋钦宗登基,也下令“合该转一官......如未祗受而殁于王事,许回授于本宗本色有官有服亲”。(14)[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10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4页。两宋之交,伪楚皇帝张邦昌也懂得利用回授恩典来笼络臣僚。建炎元年(1127),张邦昌下令:“嗣位之初,以广推恩霈......亡殁未封赠者并与封赠,已封赠者更与封赠,祖父母在愿回授者听。”(15)[宋]李心传编撰,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建炎元年三月丁未,第86页。即使在国难临头、兵临城下的危难关头,新皇帝登基仍不忘广施回授恩典。建炎元年(1127),国家尚处于奔袭逃命阶段,宋高宗在登基赦书中仍然提及:“应文武升朝官并禁军都虞候以上……已封赠者更与封赠,祖父母在者亦听回授。”(16)[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101,第743页。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继位未改元,吏部即有言:“该继位赦,文臣中大夫、武臣承宣使以上,并其余止法人,并依条回授。”(17)[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8之27,第3247页。淳熙十六年(1189),宋光宗登基,登基赦书中大肆推恩,依照绍兴三十二年赦文转官,且规定“文臣中大夫、武臣承宣使以上,并其余碍止法人,并依条回授”;又有“文武升朝官并禁军都虞候以上,父、母、妻未有官封者并与封叙,已封叙者更与封叙,祖父母在者听回授”;对于太上皇的侍从官员也推恩有加,“重华宫现今侍卫、亲从官僚等,于今赦合转官外,特与各转两官资,碍止法者许回授”。(18)[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30,第4705页。皇帝登基,推恩极广,就连蕃官也可以享受登基回授福利。淳熙十六年(1189),利州观察使耶律适哩言:“该遇登基转一官,缘碍止法,乞回授与长男妻萧氏,”封为咸安郡夫人。(19)[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31,第4705页。从以上史料可知,登基回授贯穿两宋,其不仅成为登基推恩中一项重要内容,且逐渐形成了“定制”,以至于张邦昌和宋高宗的登基赦令皆有“祖父母在者,亦听回授”;宋孝宗和宋光宗的登基诏令中回授部分也有雷同。

(二)祭典回授

继承唐末五代纷乱局面而建立的宋朝,面对辽、西夏、大理存在的现实,认识到了宋朝之外仍有“他者”,且安全时常受到来自“他者”的威胁,因而失去了汉、唐那种唯我独尊的王者气势。除了在武力上积极防御以备外患之外,通过一系列礼法活动以构建文化上的独尊地位,成为了宋王朝另一个努力方向。祭典的举行,对外起文化压制的作用,对内通过广施恩典、回授亲属,起到了笼络臣下的作用。东封、西祀、南郊、明堂等祭典都是该方面的表现。

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在整个中国古代很少举行,在宋代也仅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分别举行过一次,因此可将东封、西祀称为“旷世大典”。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一月,宋真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赏赐文武百官。次年二月,太常博士陈从易请求“以东封恩例当封母、妻,请回封祖母詹氏”,(20)[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仪制》10之14,第2505页。被封为河间县太君。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的东封恩赏,陈从易于次年二月才申请回授于祖母,可见恩赏赐予与落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大中祥符四年(1011),西祀汾阴,宋真宗御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大赦天下,“恩赐如东封例”,“文武官该叙封欲回授祖父母者听”。(2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5,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壬戌,第1712页。可知西祀汾阴的恩赏主要参照了东封泰山的标准。结合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在东封、西祀中,有权享受叙封资格的文武官皆可随其意愿回授,但将回授对象限定为祖父母。

南郊祭祀所获恩泽也可以回授他人。北宋大文豪杨亿曾请求将南郊所获官职回授其亲舅,“臣是敢更冒死再渎九重,欲乞纳臣昨者南郊所加朝散大夫及爵邑户封与臣舅换一卑秩,冀霑宠渥,用慰慈颜”。(22)[宋]杨亿:《武夷新集》卷17《纳南郊所加恩命乞回授亲舅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4页。舅舅是母亲关系的延伸,将官职回授给舅舅也是对母亲孝道的体现,因此杨亿才提到“用慰慈颜”四字。南郊恩例还可回授亡者。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建州观察司康继英请求“将南郊加恩回授先祖再遇封赠一官”(23)[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仪制》10之15,第2506页。,得到了允许。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十一月辛未下诏:将元符元年南郊时定国长公主所获二人恩泽,“特许回授与勾当本宅入内东头供奉官王承矩,贤妃宋氏亲弟良哲各一官”。(2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8,元符二年十一月辛未,第12317页。可见长公主可以将南郊恩泽回授于本宅官吏。南宋时期,依然存在南郊回授的情况。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南郊赦:“父、母、妻并与封叙,已封叙者更与封叙,亡殁者与封赠,已封赠者更与封赠。如祖父母在,愿合授者听。”(25)此条史料位于《以官回授》条,因此,此处“愿合授者听”应为“愿回授者听”之误。参见[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29, 第4704页。可见南郊回授贯穿整个宋代,且回授对象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明堂礼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天礼之一,通过明堂礼,天子垄断了与上天沟通的权力。伴随明堂大礼而来的是赏赐的盛行,回授亦在其中。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正月,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晏敦复请求“以明堂封妻恩回授曾祖母加封”(26)[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4,绍兴五年正月辛亥,第1590页。,得到了允许。同年二月,太常博士陈确为报答抚养之恩“乞以明堂封妻恩回授”(27)[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癸巳,第1623页。寡嫂杨氏,被特封为孺人。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的明堂大礼,江西运判兼提刑丘崇以自己官品未该封叙,“而妻安人吴氏却合封叙宜人,乞将妻所封回授其母”(28)[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29,第4704页。,被批准。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十月,秘书郎杨济请求将明堂大礼赦恩本该“叙封妻妻张氏安人所封,回授母太安人牟氏”,吏部援引丘崇妻吴氏回授母之例,并指出获批原因是本人官品未该封叙,是为特例。但宋孝宗依然“特依所乞”批准了杨济的请求。(29)[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35,第4707页。通过以上四则案例可知,明堂回授多是将妻子所获恩泽回授于母或祖母。

(三)庆寿礼回授

庆寿礼是指皇帝为太上皇或皇太后祝寿而举行的大礼。据笔者管见,庆寿礼回授最早发于宋高宗年间。绍兴十九年(1149)元月,宋高宗生母皇太后韦氏七十大寿,在宫中举行庆寿之礼。靖康之难时,韦氏被金人掳走。绍兴十二年(1142)才以六十三岁高龄放归宋朝。七十大寿是韦氏归宋后第一次大寿,宋高宗十分重视,对参与庆寿之人大肆赏赐,医官王继先即在赏赐之列。同年四月,王继先将庆寿恩典回授其子,“宣州观察使两浙西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王道安为武泰军承宣使,以其父继先该庆寿恩回授,特转行也”。(30)[宋]李心传编撰,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9,绍兴十九年四月癸亥,第3016页。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太上皇赵构七十大寿,举行庆寿礼,赦文中有言:“应历事太上皇帝,曾任执政侍从官,可特与转一官,内年七十以上转两官,碍止法人依条回授。”(31)[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礼》57之7,第1980页。淳熙十一年(1184),户部员外郎吴琚言:“被旨,太上皇后庆寿七十,推恩亲属,数内吴琚与转一官资,乞回授乳母范氏,特与初封。”(32)[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29,第4704页。甚至可以将恩典回授与乳母。庆寿大典一方面体现了皇帝对太上皇或皇太后的孝,为全国范围内弘扬孝道作了模范标杆,有助于王朝的稳定统治;另一方面,群臣庆贺表明他们的臣服,君上推恩昭示皇恩浩荡,在此过程中,完成的是沟通君臣的使命,加强的是君臣间的联系,巩固的是君臣间的利益共同体。(33)孙健:《宋代封赠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4页。

(四)上尊号回授

尊号为皇帝或太后所享,一般是死后才拥有。唐代开始,为了神化皇权,开始出现生前上尊号的情况。尊号一般较长,大臣们会尽量将优美的词语往皇帝身上加,以达到讨皇帝欢心的目的,如宋太祖的尊号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上尊号同时,伴随着进册宝。上尊号结束后,等第封赏,允许回授。就目前所见史料而言,上尊号回授的案例都发生在南宋。宋孝宗乾道七年(1172),中书门下言:“修制加上尊号册宝,行礼毕”,请求推恩,诏依绍兴三十二年体例等第推恩:‘第一等转一官,碍止法人依条回授。’”(34)[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礼》49之40,第1805页。说明,在绍兴年间就已经出现了上尊号回授的案例。绍熙元年(1190),上尊号、册宝礼毕,“依淳熙十二年例等第推恩”,“其余碍止法人依条回授”。(35)[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礼》49之55,第1819页。上尊号回授也的确得到了施行,庆元二年(1196),内都大主管官王德谦因上尊号、册宝有功,受赏应当转两官,“可将一官于现今官转行,一官依条回授”。(36)[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礼》49之78,第1841页。尊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统治者可以以此来宣扬自己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尊号也容易造成皇帝自大的心态,助长臣僚献媚取宠的不良风气。

三、文教型回授

文教型回授是政府对于制礼作乐、修撰书籍之官员进行的奖赏,主要包括修书回授和乐成回授两种。

(一)修书回授

宋代将“崇文抑武”作为国家运行的政策原则,重视文教方面的发展。表现之一就是大规模官方修史现象的出现,如《实录》《宝训》《国史》《圣政》等。另外私人修史也非常盛行。之所以统治者重视修史,是因为通过修史可以控制话语权,不仅可以强调政权的合法性,还可以裁定臣民的“身后名”。可以说,修史是政治活动的一部分,是政治活动在文字上的反映。官方修史一般由宰相总领,对于史书修撰者,统治者会广施恩赏,既对本人加官进爵,也通过回授制度将恩赏惠及立功者亲属。

元祐六年(1091),实录院检讨官黄庭坚以修实录成书而转一官,黄氏请求将转官恩典回授于病重母亲,官方特地“择美名与之,曰安康君太君,冀以迎禧却咎”。(3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9,元祐六年六月丙申,第10986页。宋徽宗时期,修书回授案例较多,这应与宋徽宗想要行“有为”之政,且好大喜功有关,是“丰亨豫大”的表现。崇宁年间(1102—1106),承事郎张邦宪因其父修书恩被升为宣义郎,在任命制书中写到:“尔父尝与修书例有褒赏,以恩回授,朕所嘉从,进而一官,俾仍旧职,无忘忠孝,乃副宠荣。可。”(38)[宋]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4《承事郎守光禄寺丞张邦宪可宣义郎光禄寺丞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23册,第338页。政和元年(1111),奉诏编订的《六尚供奉式》成书,编修官刘瑷转一官,并令“依条回授”。(39)[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19之10,第3552页。宣和二年(1120),《哲宗宝训》成书,编修官许翰特地上《谢修哲宗宝训成书转官回授表》(40)[宋]许翰著,刘云军点校:《许翰集》卷3 《谢修哲宗宝训成书转官回授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9页。,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南宋承袭北宋,修书回授案例有增无减,且有泛滥之势。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吏部侍郎刘大中请求将“史馆修书转一官回授故祖谨初封一官”(41)[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仪制》10之20,第2511页。,特封为承务郎。绍兴六年(1136)十月,左宣奉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浚因主持修书完工,被特迁升为左光禄大夫。张浚力辞,未得到批准,故请求“回授其兄右承事郎直徽猷阁滉”。于是该年十二月沈与求也“乞以经修一官,回授兄迪功郎”,都得到了批准。且“中兴后,辅臣以进书恩回授亲属自此始”(4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6,绍兴六年十月戊辰,第1996-1997页。,即绍兴六年(1136),开了辅臣群体中兴后以进书恩回授亲属的先例。张浚还曾将修书所赐恩典回授其母舅,张扩的《东窗集》收录了回授制书《敕令书成张浚回授计有常特转右宣教郎制》,其中有言:“夫士大夫貤恩于子孙,盖常制也。弗以及子孙,而请遗舅氏,则犹遗母也。”(43)[宋]张扩:《东窗集》卷12《敕令书成张浚回授计有常特转右宣教郎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29册,第134页。舅舅是母亲的直系亲属,将恩赏回授舅舅,是孝道的另类体现。宋孝宗乾道六年(1169),赵汝愚因进修《四朝会要》转一官,赵氏以“祖母晁氏高年未受封号,伏望朝廷敷奏,将汝愚所得转一官恩例回授祖母晁氏作封号”(44)[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仪制》10之39,第2523页。,被封为太孺人。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臣僚相继进奉册宝、敕令、实录、玉牒,再三封赏,其中京右丞相“以十月受册宝赏,由正议转宣奉。十二月,用敕局赏,当得两官,以一回授,一转光禄。三年二月,用提举玉牒实录院及礼仪使赏,有旨三项各转两官,辞之至四五。诏减为四官,其半回授,其二遂转金紫。四月之间,陟五华资,仍回授三帙”。(45)[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四笔》卷11《京丞相转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757页。四个月期间即迁升五资,并允许以三资回授,既反映了回授制度成为皇帝恩遇臣下的常规手段,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皇帝对回授的滥用。宋理宗年间,权臣贾似道四次辞免进书恩例,皇帝下诏:“回赠五世祖进士昱为太师,祖妣季氏广国夫人,继妣徐氏延国夫人。”(46)[元]佚名撰,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36,景定四年六月乙亥,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918页。我们可以看到,权臣贾似道对回授的滥用,甚至将恩泽惠及五世祖和继妣。综上可知,由于宋政府重视修书之事,修书案例发生较频繁,故修书回授案遍及两宋,其中以宋徽宗、宋高宗年间居多。

(二)乐成回授

礼乐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体系中始终扮演核心元素的地位,“礼崩乐坏”是乱世的象征。宋朝建国后,自始至终把“制礼作乐”作为政府工作重心。因为音乐既可“别尊卑、分贵贱”,亦能教化民众、维护统治。对于编纂音乐之官,宋政府会毫不吝啬给予奖赏,且允许回授于亲属。乐成回授的案例集中见于宋徽宗时期,大观三年(1109)八月二十三日,因制造、颁降大乐有功,“提举官、承受、主管制造等官转两官,有资者转两资。内提举官、承受官并回授;无资可转者,与将一官改赐章服,一官许回授有服亲”。(47)[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乐》5之21,第417页。又如政和三年(1113),诏:“燕乐新成......何执中进少师,郑居中转一官,各回授与五服内亲属,依转官例支赐。”(48)[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乐》3之28,第389页。大观四年(1110),因宗室乐成,“八音克谐”,诏:“有官者可并转一官,正任大将军及遥郡刺史以上,回授有服亲。”(49)[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帝系》5之25,第134页。之所以乐成回授的案例集中出现于宋徽宗时期,可能受宋徽宗时期回授赏赐泛滥与制礼作乐盛行两方面共同影响。

四、磨勘转官回授

“磨勘”一词有审核、推究、勘验文书之意。在宋代史籍中,“磨勘”一词更广泛地运用在铨选制度中,指勘验官员档案,根据年绩和政绩为官员升迁官阶的过程。宋代磨勘以历官年限、举主、课绩为决定官员升迁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考课。(50)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81页。磨勘所转官阶也可回授亲友,且磨勘回授又可细分为正常的年满磨勘回授和立功后以所减磨勘进行的回授,两者皆属于本段所探讨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年满磨勘所转官阶属于“有用官资”,与因恩赏所转官阶有所不同,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回授之事上。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承信郎赵汝常上奏:“今来已历一任,合该磨勘,乞将转行一官回封所生母钟氏。”吏部却认为有碍“诸臣僚不许以加恩转官、服色之类回授封赠”的条法,难以施行。于是赵汝常引绍兴年间磨勘转官回授获批之例,以“孝治”和“纲常”为声援,且指出:“缘臣系本身磨勘有用官资,即非恩转、减年、服色之比。”(51)[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33,第4706页。请求依照绍兴年间的先例,将合转官资回授母亲钟氏,得到了批准。可知,在赵汝常看来年满磨勘转官与加恩转官确有不同,皇帝批准了回授请求也是对两者之间差异的承认。

宋仁宗时期,就出现了磨勘回授之例。天圣七年(1129),左班殿直崔仲恩请求将自己“合该磨勘转官资例,回授臣母郡号”,(52)[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仪制》10之24,第2515页。特封为郡君。嘉祐四年(1059),翰林学士吴奎请求将“合加勳邑及后次磨勘更不迁转,回授一官封”(53)[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仪制》10之16,第2508页。于亡祖、亡祖母,得到了批准,可知磨勘恩典可以和所加勳邑合并回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权提举秦凤等路刑狱郑民宪请求将自己所减三年磨勘回授部下舒亶,以奖励其相度营田出力最多,“乞以减年回授亶改一京官”,“舒亶特改奉礼郎”。(5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5,熙宁七年十一月壬申,第6298页。以上两例是官员主动将所减磨勘回授他人的例子,也有因碍于止法而被动磨勘回授的实例。大观四年(1110),因编修礼书告成,编修官减磨勘有差,“内有碍止法改展不行者,并依制回授有官资有服亲属”(55)[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5之22,第3132页。,一定程度上属于被动回授。

南宋时期,磨勘回授案例仍然存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左通直郎周葵请求将减三年磨勘回授父亲周裕,以改换章服,得到了批准。自此以后,“内外官僚或以所得减磨勘无恩赏,或实历磨勘,或转一官及郊恩合改服色乞回授父改章服者,皆特从其请”。(56)[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舆服》4之30-31,第2258页。说明绍兴五年之后宋政府在章服限制方面有所放松,且这一原则得到了贯彻。淳熙十三年(1186),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孙茂请求将“该遇庆典所得理当三年磨勘回授父逵,改转章服”(57)[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30,第4705页。,得到了许可。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华文阁待制俞丰“乞将磨勘所转一官回授,赠祖母蓝氏”。(58)[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35,第4707-4708页。由上可知,磨勘回授属于回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贯穿两宋。

五、其他回授

纵观宋代,回授名目繁多,除了上文提到的几种外,还包括致仕回授、遗表回授、侍奉回授、侍读回授、狱空及经营性回授等。

(一)致仕回授

宋政府优待官员,除了任职期间可以享受到各种福利外,恩典也惠及到了致仕官员。官员致仕,往往会推恩转官,有些官员则可以守本官致仕,将推恩所转官回授亲友。《挥麈录》载:“国朝百官致仕,庶僚守本官,以合迁一官回授任子。”(59)[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0页。此原则得到了贯彻施行,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致仕官前知颍州孙祖德请求“以致仕合转官资回授亡祖厚、亡祖母范氏官邑”,(60)[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仪制》10之16,第2508页。亡祖被赠为太子中允。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刚登基就下诏:“文臣承务郎、武臣承信郎以上,并内官、医官、技术官及致仕,并与转行一官。文臣中大夫、武臣承宣使并回授与本官有官、有服亲。”(61)[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101,第742-743页。因致仕转官而碍止法者,需回授于有官、有服的亲属。绍兴四年(1134),前建州观察判官黄彧“乞将致仕合改通直郎,回赠父意一官”。(62)[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24,第4701页。允许将致仕所转官阶转授于亲属,体现了宋政府对官员群体的人文关怀。

(二)遗表回授

遗表是大臣于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朝廷收到遗表后,为了表示对臣僚的爱戴,多会赐予恩赏,且允许回授。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濮王赵宗楚请求将遗表合得恩泽“并回授男仲赐等推恩”,皇帝下诏:“宗楚乃英宗皇帝同母弟,与五人恩泽,男仲畴特与并两人转两官,仲璩转一官。”(63)[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帝系》2之39,第59-60页。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知尚书内省事李从信上遗表请求将:“本位官吏祗应人等依故惠国夫人张氏遗表例,各与转一官资,碍止法人特与转行。”(64)[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后妃》4之21,第334页。但却遭到了臣僚的反对,被下令碍止法人依条回授。总体来讲,遗表回授案例所见不多。

(三)侍奉回授

因侍奉皇上或太上皇所得恩赏也可回授亲属。绍兴元年(1131),张浚以“扈驾所迁一官回授”(65)[宋]李心传编撰,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7,绍兴元年九月乙未,第986页。其兄迪功郎张滉,特改为承务郎。张浚随从皇帝护驾有功,因此得到恩赏。皇帝作为王朝重大事务的最终决策者,其健康尤其重要。王继先曾因供奉医药有劳,得以转官回授,绍兴二十五年(1155),“诏建宁军承宣使王继先供进汤药有劳,特与转两官,依条回授”。(66)[宋]李心传编撰,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0,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丁卯,第3228页。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德寿宫官吏因应奉太上皇有功劳,受到转资赏赐,“内碍止法人特与转行,愿回授者听”。(67)[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53之5,第4463页。帝制时代,虽说“伴君如伴虎”,但对于那些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皇帝或太上皇的官员,则有更多机会得宠于君上,所得恩赏还可以通过回授制度可惠及亲属。

(四)侍读回授

宋政府“崇文抑武”,重视“文教”,这也体现在皇帝自身和皇子的文化教育上。宋代设置侍读、侍讲、詹事等经筵官,定期为皇帝及皇子补习文化知识。一般每次经筵结束,会等第推赏,并允许经筵官将恩赏回授亲友。淳熙十二年(1185),诏:“皇太子宫讲《周礼》终篇,依昨讲《春秋》终篇,官属各特转一官资,内碍止法人依条回授。”(68)[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7之41,第3226页。《陆贽奏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公务文书的典范,是封建国家统治人物,理财、理政的思想指南。宋代皇帝和皇太子多通过阅读《陆贽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五月,皇太子读《陆贽奏议》完结,规定:“詹事、谕德、侍读、侍讲、左、右春坊及指使、使臣等,各特转一官资,内碍止法人依条回授。”(69)[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7之41,第3226页。淳熙十六年(1189),吏部言:“曾任东宫讲堂官得旨各转两官,其间有现任宰执及碍止法人,伏乞朝廷指挥”,皇帝下诏:“现任宰执并碍止法人并许回授。”(70)[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7之44,第3228页。笔者管见,上述三条史料是所有侍读回授的案例,可知皆发生于宋孝宗淳熙年间。

(五)狱空及经营性回授

狱空(71)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监狱是未决监,关押的是未决犯,当案件全部审理结束之后,就会出现狱空现象。是指监狱内没有嫌犯关押,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史籍中宋代狱空事例最多,这可能与宋代的政治环境有关。张凤仙先生说:“宋代统治者,始终处于内忧外患的包围之中,为了维护赵宋王朝的统治,在残酷镇压农民反抗斗争的同时,以推行“狱空”来粉饰太平,用虚假的仁政,掩盖其飘摇欲坠的统治。”(72)张凤仙:《试析宋代的“狱空”》,《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第22页。狱空发生后,官员积极上报,皇帝大加封赏。政和五年四月(1115),开封府狱空,少尹张徽言转一官,“回授本宗有官有服亲”。(73)[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刑法》4之88,第8495页。同年九月,又规定:“内王序、钱归善转行,余碍止法人依条回授。”(74)[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刑法》4之88至89,第8496页。通过对狱空现象进行封赏,既可以粉饰太平,又笼络了臣下,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宋代有许多官办经济体。如宋代实行茶业专卖政策,设立榷货务,掌卖茶引,经营较好者,可以得到封赏。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都茶场务因收茶息钱五百万贯,诏:“左、右司官各转一官,内中大夫、左司郎中陈仲宜回授有官有服亲。”(75)[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4之22,第3106页。同年,因榷货务收取盐钱达一千贯,“诏郎官各转一官,内碍止法者回授本宗有官有服亲”。(76)[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食货》25之9,第6539页。如此行事,既奖励了立功者本人,还为他人树立了榜样,促使官员竞相为朝廷出力。

六、结语

宋代回授名目繁多,祭典、登基、庆寿礼成为人们享受回授制度的基本途径,战功、修书制乐、磨勘、上尊号也允许臣僚回授亲属。此外,因致仕、狱空、遗表、侍奉所得功赏也皆可于回授。通过对立功军官战士进行回授,既可以最大程度保障其利益,以激起他们为国效力的信念,还能够解决由于伤亡而可能造成的士气低落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典礼性回授,对外起文化压制的作用,对内通过广施恩典、回授亲属,起到了笼络臣下的作用,且通过仪式的举行,强调了君臣之义,巩固了君臣间的利益共同体。文教性回授,既可以通过修书垄断话语权,又可以通过礼乐“别尊卑、分贵贱”,教化民众、维护统治。此外,通过磨勘回授、致仕回授、遗表回授等形式,奖赏立功官员,最大程度地笼络了臣僚之心,且有利于激励后来者。

多途径、宽领域的回授也是皇帝试图从各个方面笼络臣下的努力。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臣下的驾驭,皇帝多“恩威并施”,众多回授名目的存在无疑是“恩遇”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讲,回授制度作为恩赏再分配的一种政策,是自古以来世卿世禄制度的残余,回授制度可以将恩泽惠及亲属,使官员可兼顾“家国之间”,实现“忠孝两全”,且成为皇帝笼络臣下、维护国家安定长久的手段之一。

猜你喜欢
刘琳点校
不动声色的尊重
刘琳:中年女演员的自我修养
中年女演员,躲在隐秘的角落里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刘琳:26年演技沉淀,一夜火成“表情包”
Developing Learner Autonomy and Second Language Context
带着93岁奶奶上大学 女大学生感动无数人
《天津区县旧志点校》蓟县卷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