郞晓娟
(玉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共生”概念源于生物学,后被广泛地运用于其他领域。其基本要义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既承认自我,也肯定他者的独立价值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不容忽视的相互依存关系[1]。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共生理论主要用于研究文化与教育的共生机制以及民族文化发展与教育选择[2]。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出现在20世纪初,倡导一个国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在保持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一个民族/群体通过其认知思维、行为体验和个体特征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的符号意义系统[3]。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并逐渐席卷全球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强调文化的平等性以及保护弱势文化,为提高少数族群文化地位和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其影响,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热潮,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教育和思想意识教育领域。多元文化共生强调各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共栖、共存,不仅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差异性,还充分利用差异的丰富性。本文从多元文化共生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意义入手,探析基础英语教育中的多元文化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促进多元文化共生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所需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交往互动日益加强,各种生活方式、思维范式和表达模式交织在一起。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国际交往,人们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以及参与从社区、国家到全球不同层次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使得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各国教育的迫切要求。中国教育学会于2016年2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多元文化共生是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只有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经历不同文化相互冲击、碰撞,人们才有可能打破自我封闭的中心主义壁垒,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促进其理解差异、包容不同、协同发展[4]。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渠道[5],外语教学也因此成为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最主要的阵地之一。英语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民族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提高人文素养、社会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化,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有能力参与世界和平、全球环境治理等世界共同关注的事务[6]。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联决定了文化是语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元文化教育为外语教学本身所需要。特定的语言蕴含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表达[7]。学习一门新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新的文化和历史、文化价值和信念。反之,语言中的文化学习推动和发展语言知识体系。许多单词、词组、习语和名言警句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外语学习尤其要注重与语言关联的文化学习,因为去语境化学习本身就面临着异质性的语言与文化,存在着语言与文化疏离的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对语言中涉及的文化不了解,就会极大地影响语言教学效果。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育需要把握好语言教学的规律,进行语言与文化的协同发展,以及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教育[8]。
同时,多元文化教育为实现新时代中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所需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英语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可见,多元文化教育已经被提到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日程上,而且英语教育的文化使命逐渐从单向的英美文化传递转向多元文化表述,以及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承。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英语教育需要营造多元文化共生的教育氛围,呈现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社会行为,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态度维度和灵活性。
全球性经济和文化把各个国家、民族及社会群体紧密联结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整体。但是,共生不是融合,而是各个组成部分保持并发扬其自身特点,相互依存、互相得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也因此需要应对多样性和全球化的挑战,以保持自己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财产。然而,英语是当前世界的通用语,随着英语在非英语国家的扩张与渗透,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成为强势文化,冲击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势文化,使得这些弱势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逐渐失去其自有的特征,遭到边缘化。为了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冲击,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就需要依托英语教学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呈现多元文化元素,为民族文化平等对话提供平台,促进民族文化相互交流。
同时,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一种向外部世界表述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和对多元文化的差异认知。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发展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全球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是世界多元文化进程的一部分,只有当个人的民族文化价值获得国家的认可与尊重时,人们才会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国家文化的归属感,而国家认同是获得全球认同感的前提。与此同时,要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丰富的中国故事,国家需要怀有传承民族文化与情怀,具有世界文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不同文化有包容心的国际化人才。英语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共生可以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洞察力,进行本族语文化心理的调适,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产生正向积极的心理[9]。
近年来,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教材两方面。教育理念上,由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转向并举英语知识、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传统上,一直将系统化的外语教学简化为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未能得到重视。2001年,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强调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10]。作为英语教育的主体,英语教师与英语学习者逐渐开始重视文化的教与学,包括目的文化教学、其他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近年来,尤其强调英语教学中要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11]。
现行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在指导理念、选材资源、活动设计和载体表征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当前基础教育多元文化共生特点。开创了中外合作编写英语教材的先河,教材的话题丰富,体现了国内外的现代社会生活;语言材料结构与功能结合,展示了情景化的语言学习,并通过插图和文本大量渗透人文内涵;体现了中外文化元素,包含了不同的章节介绍中国和外国文化,包括食物、服装和名胜古迹等主题,尤其加大了反映我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教师节等内容;呈现了一种全球多文化社区的时代感,语言材料中的人物包括中国人、黄头发的西方人,还有卷头发的非洲人,还展现了外国儿童在中国学校上学的情境。这些变化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多元文化素养。
目前,中小学英语多元文化教育突出的问题有两个。其一,英语教材的文化同质性问题。这不利于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可能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和农村学生被边缘化。首先,教材对世界文化的展示主要集中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而忽视了发展中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这不利于发展学生对多元文化掌握的广度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其次,教材虽然增加了中国文化元素,但所占的比重仍然低于西方文化,这有可能阻碍学生实现母语文化自觉、提升跨文化意识。此外,所展示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且反映的是城市中产阶级居民日常生活,缺少少数民族文化元素[12]。而且,既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主题仅仅局限于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景名胜,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人文的反思性关怀。这与广大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利于这些学生群体的认知发展和身份认同[13]。
其二,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制约了多元文化教学效果。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文化素养影响着文化共生环境的建立,影响着学生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认知,以及对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综合国外知名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学者的观点,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的内涵包括:具有多元文化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对不同文化具有敏感性,了解并认同自身的文化,具有尊重与欣赏其他文化的态度;具备多元文化教育教学能力[14]。然而,在我国,一方面,多数英语教师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对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社会习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理解不够深刻,加之又缺乏与英语本族语人士交往的机会,对教学内容中的西方文化元素把握不足。另一方面,一些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或能力,把教学重点仍然放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上,注重句法分析及难句分析,缺乏对知识文化以及交际文化因素的系统性导入和分析。一些教师虽然有跨文化教学意识,但由于秉承一元文化的思想,在教学中只是对西方文化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未将文化背后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判断等纳入其中,导致学生的文化思维仍然是纯粹的汉语模式,文化学习成效不佳。还有些教师虽然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但却忽视母语文化的培养,造成母语文化被英语文化同化,母语文化失语,这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9]以及民族和国家身份的建构。
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和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国情为英语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共生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针对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现状,下面从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师两个关键因素入手,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共生。
如前所述,英语教材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的目标与要求,英语教材应当增加并整合不同文化元素,营造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互融共生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化意识。因此,英语教材首先要增加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丰富世界文化的维度。不仅要关注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还应包括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文化;既要承载欧美发达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要承载不发达英语国家的文化,还应承载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同时,应进行多种跨文化素材的整合。文化素材既要包含宏观层面的人类思想知识,也要包含微观层面的文化知识,以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其次,针对英语教育中母语失语的现状,应增加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添加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例如,继续增加基于汉语拼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词汇,如kungfu(功夫)和yin and yang(阴阳)等;补充更多的反映中国文化的外语文章或译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多元文化融合和共生。鉴于开阔文化视野不仅需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深入的认识,还需要对同一主流文化内部的差异有深刻的理解,建议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应更贴近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继续增加我国农村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同元素。最后,编写出版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师用书,帮助教师解读文本,挖掘文化内涵,厘清英语教材中重要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和文化内容,以弥补英语教师在这两方面的不足。
英语教师是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教师的多元文化能力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前提。基于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与教育能力:
(1)职前教育增加培养多元文化综合素养课程。在英语教师职前教育中增加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帮助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确立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凝练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了解掌握多元文化教育知识、多元文化教学法。同时,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母语文化教育,加深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以及不同亚文化群体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他们的母语文化基本功。只有具备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以及教学策略,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才能把不同的文化价值和精髓带到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帮助学生在汲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文化精髓,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弥合文化间的隔阂;能够在外语教学中熟练运用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2)推进教师职后多元文化继续教育。首先,要重视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教师接触到更多专家的报告、讲座、课程,逐步提高多元文化素养和能力。其次,要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来促进多元文化课程建设。鼓励教师们研究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丰富英语课程内容。比如,采用多元文化理论中的叠加式课程形式,增加与语言主题相关的文化要素,将有相互关联性的其他国家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文化观点、经验传统等融入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超越民族、种族偏见,消除文化偏见、尊重差异、提升社会价值的认同。此外,教师们不能只局限于英语教材,可以联手挖掘、推行其他文化的课程资源,包括英文绘本、短篇小说、卡通漫画、童话书与绘本以及大众传媒。
(3)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多元文化教师角色。其一,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明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共核部分,注重引入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渐进的、明确的、有意识的、显性的多元文化教学。例如,可以依托教材展示我国文化和别国文化相融合的词汇,并区分这些词汇形式,使学生建立起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初步印象。而后,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提取教材涉及多元文化的词汇和语句,强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敏感度。在介绍外国文化时,可以引发学生联想中国相对应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使学生能够以他者的视角看待外语知识和外语文化,从而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总之,采用从熟悉到陌生,从相似到差异的本土全球化方式才能有效增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效。其二,针对我国中小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国家生活体验的现状,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获得某些活动场景的替代性体验。例如,通过电影、访谈、广告等视频片段多模态输入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直观地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接受、理解以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给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性的跨文化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我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均衡,这些地区差异会给学生的文化学习带来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总之,每个共生关系都具有时代诉求的必然性,多元文化教育是时空坐标中英语基础教学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因应选择。一方面,多元文化教育是语言教学本身的特点和新时代基础英语教学目标决定的,是当前经济、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应然。具体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无法摆脱教育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而英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语言工具,英语教育承载着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传播中华文化、参与国际事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英语基础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一些教师对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观念仍然有认识误区,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上尚需提高;现行的英语教材展示的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为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提倡在职前教育中要重视对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多元化意识、知识、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未来的多元文化教育打好基础;在职后培训中,通过同事间互助和与专家互动交流活动,继续提升多元文化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鼓励教师秉持文化多元性态度和教学理念,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展示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采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态度对不同文化进行对比、延展,帮助学生不断开拓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认知能力,充分发挥外语学科的育人功能。为弥补英语教材的不足,建议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增加相关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