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会通互鉴谋求人类文明发展新路
——陶金《会通与互鉴——池田大作文明对话思想研究》读后

2020-01-19 03:08陈寒鸣耿春红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佛教文明日本

陈寒鸣,耿春红

(1.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天津300380;2. 衡水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衡水053000)

几年前就通过微信认识了陶金,但一直未曾谋面。初识她时,她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旋即访学日本。笔者知道她以日本宗教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尤其用力于研读池田大作的论著,对“对话”这一课题最为关注。近日很高兴收到她寄来的新著《会通与互鉴——池田大作文明对话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细细拜读一过,获益匪浅。

本书是陶金在她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如其副标题所显示的那样,这是部着力研究池田大作文明对话思想的专著。此书以小见大,以池田对话为例,反观了日本当代宗教对话史,通过考察日本当代佛教团体创价学会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宗教对话的历史过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相关历史事件,全面考察了池田大作的对话思想及其实践活动。从整体来看,至少在四个方面可见作者之匠心:

第一,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依时间发展顺序将池田大作的文明对话思想归纳为雏形期、拓展期、深化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目前国内的池田思想研究尚未见此范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于每个时期的池田对话思想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专题性研究。这样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为纬丝,纵横穿插的研究框架,提升了研究成果的信凭度。

第二,作者综合运用了宗教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择选了池田大作的日文原版对谈实录资料60 余部,对池田大作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的对话实录展开个案分析,这也是充分发挥了陶金作为日语教师的语言优势,为许多依凭二手翻译语料展开的研究所不及。

第三,这部池田大作思想研究专著的出版,推进了我国池田思想研究的学理化。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我国已建成池田大作思想研究机构40 余所,但研究范围和角度尚比较宽泛,缺乏深入的学理性分析。而作者选取了文明对话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主题,论证了中国佛教天台宗思想、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思想及日本新佛教创价学会思想与池田大作的文明对话思想的相关性,又以世界文明对话、宗教对话的视阈来反观日本当代新兴佛教团体的对话实践,并对池田大作其人、其教团的对话思想与实践活动进行了学理反思和历史定位,这样深入分析池田思想渊源的研究国内尚属少见。

第四,此书中得出的研究结论亦有两大亮点:首先,凸显了“池田对话”基于思想“会通”意义上的实践价值。本书回顾了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日本宗教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历史进程,肯定了池田大作作为东方佛教界代表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实践意义。作者指出,“池田对话”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与实践性特征,这与池田大作所秉持的东方大乘佛教的《法华经》信仰、日本特色的日莲佛教信仰、日本新兴佛教教团的“创价精神”均有思想渊源关系。世界各大文明、各大宗教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命观与价值观的转换”这一共通基础,有效地展开对话与合作,才能寻求当代实践意义上的思想会通。此外,本书的结论也彰显了“池田对话”理论对于世界各大文明、宗教在交流与对话过程中基于“互鉴”意义的学理价值。作者指出,池田大作的文明对话理论代表了当代日本新佛教团体秉持的一种新型的“人间论”对话观,具有“人性论”与“间性论”的双重思想特征,亦是基于人与人、文化与文化、文明与文明间交流、互鉴、共生、共荣的学理性思考。池田大作强调,当代文明间、宗教间的交流与对话,尚需在诸多方面寻求突破,如参与者范围的拓展、对话方式的革新、对话态度的改良等。作者认为,这些具有互鉴思维的对话主张,既具有立足于日本文化传统的民族性,又具有契合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普适性,兼备思辨深度且具有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这也让读者对于本书论及的池田大作对话思想特质有了更清晰的体悟。

此外,作为并非专门研究日本宗教文化的读者,这样的论著使笔者有耳目一新之感,从中增阔了很多知识性的见闻,也对日本新佛教研究问题、当代文明对话理论发展问题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思考。

首先,关于日本新佛教研究的意义问题。本书的主题人物池田大作,是日本当代新佛教团体创价学会的精神领袖,创价学会是日本最大的佛教团体。由于创价学会在20 世纪70 年代就曾与我国政府承诺坚决不在中国大陆地区展开任何传教活动,所以创价学会一直以民间团体的姿态积极致力于维护中日关系,推进文化、教育交流。但是,我国学界对于创价学会这一日本新佛教团体及其历史、现状、佛教思想源流等知之甚少。而陶金这部书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日本新兴佛教团体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说:“新宗教研究是现代宗教学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近代以来,东亚的日本和韩国,都是新宗教迭兴的国家,其教派数量之多,社会影响之深广,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日本被称为‘宗教大百科’的国家,韩国则是‘世界宗教博物馆’。把这两个国家的新宗教研究清楚,对了解当今世界新宗教发生的原因、特点、作用、影响等,当有极大的参考价值。”[1]序言一1 同时,他还指出了新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世界新宗教问题,已是当今世界不容忽视,更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的宗教信仰问题,也是一个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问题。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一个关系到现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问题。”[1]序言一2 可见,新兴佛教研究的重要性。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展开的日本佛教研究,一直偏重于日本传统佛教,而对于日本新兴佛教发展现状知之甚少。事实上,日本新兴佛教是日本佛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对于我国当代佛教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一直强调的,“随着中日佛教交流的深入,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日本佛教特别是当代佛教的了解,但遗憾的是,关于日本当代佛教的研究著作并不多,特别是综合性研究著作,据我所知,仍然是一个空白。这种状况显然与中日佛教漫长的交流历史不相称,也与当下中日佛教交流的现状不相适应。如何认识和把握日本当代佛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当代佛教界和佛教学术界面临的紧迫课题”[2]。这也充分说明了陶金这部专著出版的另一种重要意义。

其次,关于日本宗教家池田大作。早年曾听闻周恩来总理病中接见池田大作的轶事,后得知陶金研究池田大作思想,笔者也曾对此人物有所关注。池田大作是一位思想开明的宗教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社会活动家,一向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欢迎。中国历代国家领导人都曾正式接见池田大作先生,比如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日本创价学会一直是维护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李克强总理于2019 年6 月访问日本,并与创价学会代表进行了非官方会谈。同年9 月27 日,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北京正式接见了创价学会现任会长原田稔一行。另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日友好协会为表彰创价学会对于中日关系改善做出的重要贡献,联合授予了池田大作“中日友好贡献奖”。可以说,创价学会虽然是日本新兴佛教团体,但是一直作为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民间力量在发挥作用,备受我国政府重视。池田大作迄今已被世界上366 所大学和文化机构授予名誉教授称号,中国已经建立了40 余个池田大作思想研究机构,召开了10 届池田大作思想国际研讨会。目前知网可查的池田大作思想研究方面的论文就有300 余篇,其中硕士论文10 余篇,博士论文2 篇。可以说,池田大作思想研究在中国渐成显学。陶金博士的论文是我国第二篇池田大作思想研究的博士论文,第一篇——即冉毅的《“人性革命”——池田大作“人学”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是在15 年前,也就是2005 年出版的。可以看到,陶金这部池田思想研究的新著,立意新颖,切入点准确,恰好对于中国目前池田思想研究中将池田大作定位成教育家、哲学家、诗人等定位差异的问题进行了纠错与解答。可以说,陶金的博士论文能够付梓出版,笔者认为是非常及时的。

第三,宗教对话、文明对话研究是学术前沿课题,更是时代的主题。笔者深以为,陶金这部以“对话”为核心而在精研细思基础上形成的著作,其意义绝不局限于日本宗教文化这样专门的学术层面。结合对于中国文化发展乃至对于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路的思考,该书的意义确是非常重大的。首先,世界宗教对话、文明对话研究是当代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已成为国际宗教学界乃至整个国际理论界的前沿课题。21 世纪已经跃进了20 个年头,展望未来,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出路究竟何在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当今世界仍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必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只有“对话”,通过对话来使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和对话、互鉴乃至会通,这才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之路。故而陶金在本书开卷即明言:

历史上,世界各大文明、宗教之间的相遇,经历了长期的在冲突中磨合,在碰撞中反思,在接触中交流的过程。时至今日,随着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通讯的日益便捷,全球一体化的浪潮推动着人类文明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跃进,同居“地球村”的现代人面临日益强烈的与“他者”共存的实感,不同文明间、宗教间日愈凸显的张力无可回避。如果说20 世纪是人类在冲突、战争的阴霾与物质至上的追寻中日渐迷失的100 年,那么,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各大宗教之间、文明之间将以何种方式达成沟通与交流,实现和谐共生,无疑成了最具时代性的重要课题。(陶金《会通与互鉴——池田大作文明对话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版,第1 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明页码)

她又在对池田对话思想做学理反思时从历史文化、现实需求与思想共识三方面,以宏观到微观的方式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明对话”进行分析和解读,指出:“人类在过去的千百年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故乡或祖国度过自己的一生,远距离的沟通与联结较难达成。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通信技术的大大提高,加之交通条件的巨大改善,现代人的活动半径不断延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国家、团体之间的联结越来越紧密。”(第223 页)“当今时代,地球已经出现‘村落’效应,文化方面的感知与接触、经济上的依存与合作、政治上的协力与联盟,都让现代人、现代团体、现代国家无法继续保持各自孤立。在‘地球村’中谋生存的人们必须处于一种交往、合作的状态,而对话恰恰是人类特有的、原初性的交流与交往方式”(第224 页)。当今世界“暴力与恐怖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实都无法与组织性的排斥、阻隔与对立撇清干系。仅就宗教关系而言,误解的消除、心灵创伤的平复、固有敌对观念的改变、憎恶与破坏活动的停止、共通点的相互确认与建设性关系之样范的确立,都要求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逐步引向深入。”(第225 页)“时代的发展让人类根本上改变了对于‘实在’和‘真理’的理解方式,……从认识论角度看,19 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代表性的真理观是‘A 之所以为A,在于其不能被表述为非A’,也就是一种绝对的、静态的、排他的真理观。而当代西方哲学则发生了逆转,‘祛绝对化的’(deabsolutized)、动态的、兼容的真理观成为主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其研究成果为‘对话’的展开提供了另一种理论根基,即‘人类自我结构与发展的学说’。人生而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而言,人类的认知能力在‘情感自我’与‘道德自我’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从而走向‘自我超越’”“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依存性’遍布各种关系,而‘对话’则是打破‘人际关系僵局’的出路。无论是‘公平交往’的要求还是‘重建信任关系’的需要,都要求开辟‘对话’这一渠道”(第225页)。总之,“文明、宗教对话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缓解冲突、对立与解决诸种社会问题、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的必然要求”(第225 页)。诸如此类的阐析,是令人信服并能给人以多方面启迪的。

不仅如此,笔者认为,该书的题名中提到的“会通”与“互鉴”两大主题,更值得现代人深思。在这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在充满希望的同时也充满挑战,加之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表现得更加突出,世界各国、各地区更需加强沟通与对话,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人类发展亟需解决的各种问题。可以说,“对话”是“会通”的前提,“会通”是“发展”的刚需。反之,“会通”也对人类各大文明间的相互尊重与取长补短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如果说,在人类文明尚未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年代里,人类还可以固守在各自的不同区域内寻求自给自足的话,而今,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的边界和极限在不断被挑战、被跨越,在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对话已经成为文明蓬勃发展的时代主题。事实证明,人类发展历史上,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需要与其他文明对话,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历史上,中华文明原本就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直至近代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引起的思想转变乃至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飞速发展……可以说,中华文明始终在与其他文明的“会通”与“互鉴”中兼收并蓄、历久弥新。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陶金的这部研究日本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之文明对话思想论著的出版,也具有了别具特色的时代意义。

坐集千古之智,会通东西之思,互鉴文明之光。以和而不同的宽广心态进行平等对话,在互鉴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文明的会通,人类的明天一定会拥有更多美好契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有着五千多年深厚文化传统积淀的中国人民,一定会为建构起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明天作出自己的卓越贡献。此诚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 年)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其理由就在这里。”[3]

猜你喜欢
佛教文明日本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日本元旦是新年
佛教艺术
探寻日本
请文明演绎
佛教艺术
漫说文明
《黄金时代》日本版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