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旭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输血科 (辽宁 沈阳 110006)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骨科患者输血前和术前HBsAg、HCV、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要输血治疗,于输血前和术前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HCV、HIV和梅毒抗体,分析检测结果,统计各指标的阳性检出率。结果:820例骨科患者中,输血前和术前共检出HBsAg阳性83例,阳性率为10.12%;检出HCV阳性16例,阳性率为1.95%;检出HIV阳性3例,阳性率为0.37%;检出梅毒12例,阳性率为1.46%。结论:骨科患者输血前和术前进行HBsAg、HCV、HIV和梅毒抗体检测,可明显提高输血安全性,有效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临床意义非凡。
输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极为重要的治疗过程,近年来,我国医疗用血量每年正以10%的速度不断增长[1]。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国家医保惠民政策的普及,医疗机构输血模式的逐步规范,输血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安全性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提升输血技术,可更好地利用血液治疗疾病或挽救患者的生命。本院骨科的输血治疗需求较大,保证所有受血者及手术者的安全,避免因输血治理而感染HBsAg、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源性疾病,是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骨科患者输血前和术前HBsAg、HCV、HIV和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选取本院820例骨科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要输血治疗,符合输血治疗适应证,并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患者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8~94岁,平均(49.8±7.7)岁。
1.2.1 血液标本采集。用红头采血管,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5mL,存放于2~8°C冰箱内4h,离心后分离血浆,放在6°C左右的冰箱内,待测。
1.2.2 试剂及仪器。运用公认的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抗HBsAg、HCV、HIV和梅毒的试剂盒分别源于沈阳惠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主要仪器为酶标仪(伯乐680)、恒温水浴箱(生产企业:上海博讯公司医疗器械厂)。
1.2.3检测方法。取骨科患者血清标本,于输血前和术前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HCV、HIV和梅毒抗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所有标本都由同一位检验科医师操作。
1.2.4 判定标准。血HBsA检测结果中乙肝六项有一项异常、抗HCV>1、抗HIV>1、梅毒抗体>1,均视为阳性;否则为阴性[2]。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值误差较大时,另外对备用标本进行检测。
分析骨科患者输血前和术前HBsAg、HCV、HIV和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统计各指标的阳性检出率。
通过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显著。
820 例骨科患者中,输血前和术前共检出HBsAg阳性83例,阳性率为10.12%;检出HCV阳性16例,阳性率为1.95%;检出HIV阳性3例,阳性率为0.37%;检出梅毒12例,阳性率为1.46%。
临床上对于输血的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远古时代的血液沐浴及血液饮用阶段,近代的全血输注阶段以及现代的成分输血阶段。1656年,血液成功输入血管;10年后,临床上尝试向人类输液动物血;1817年,临床上开始真正进行输血治疗,8例患者中有3例获得成功;从此,输血便在临床上慢慢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起来。本世纪初,国外研究学者初次发现了红细胞血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输血在临床的应用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目前,输血已经成为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对抢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骨科患者多因意外受伤所致,如交通事故、撞击伤、坠落伤等,患者的出血量通常较多,因此常需要进行输血治疗。骨科手术因为历时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特别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复杂手术,术中通常需要补充大量血液[3]。然而,异体输血因为不良反应较多,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常会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肺功能障碍。因此,为了确保临床输血治疗的合理性与安全性,1999年我国颁发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内容中明确规定了输血的适应证,即患者血红蛋白<100g/L、血球压积<30%,同时也规定了血小板、白细胞、血浆等的输注适应证[4]。这就要求临床进行输血治疗前,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输血时首选成分输血及自身输血,以降低不良反应。另外,应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和术前的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受血者输血前的病原体检测与血标本的采集、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进行受血者输血前的病原体检测非常重要也极有必要,是预防医疗纠纷的重要举措,也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必要措施。《输血治疗同意书》中对受血者输血前的病原体检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检测的项目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以及梅毒[5]。因此,要求临床医师在进行受血者输血前和术前的病原体检测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运用经国家相关机构检定的合格试剂,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且检测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操作。受血者血标本的采集应在输血前3d内完成,并做好标志的交叉配血工作,出现溶血现象的标本应弃用[6]。血液标本采集前应核对好受血者的个人信息,确保一致性。血型鉴定主要针对供血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的鉴定,同时应进行常规RH血型的检测,血型匹配后则进行交叉配血,既往有输血史、妊娠史以及需要短时间内多次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还应进行抗体筛选试验。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输血前和术前进行HBsAg、HCV、HIV和梅毒抗体检测,可明显提高输血安全性,有效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临床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