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上党梆子“走出去”的路径思考

2020-01-19 02:03尚喜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上党走出去戏曲

尚喜梅,郭 佳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上党梆子始于明末,历经近千年的历史考验,已成为上党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2006年,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21),这说明上党梆子已超越了地方戏的含义,成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瑰宝和国家形象的典型符号象征。然而,目前有关上党梆子等地方小剧种的研究大多是关于戏曲本体和生存现状及传承发展的研究,而对于如何将地方戏曲文化推向世界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本研究着重于此,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上党梆子等地方戏曲“走出去”的关注和重视。

一、上党梆子对外传播现状

上党梆子作为地方戏曲,不仅积淀了上党老区的历史文化和太行精神,更承载着中华民族近千年来在抵御外来侵略斗争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该剧种不仅对上党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道不必可少的精神大餐,更是服务于新时期上党地区全面协调发展乃至山西省特色发展的软实力。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梨园人士不断努力,不仅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上党梆子戏曲作品,也使上党梆子走进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国家大剧院等大舞台。上党梆子虽然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些来自海外不同国家的受众,但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海外受众中的影响力也甚微;并且国外受众中的绝大部分,对上党梆子感兴趣的更多的是演员的扮相、动作、服饰、场景的布置和音乐等,而不是戏曲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除了语言障碍之外,还包括海外受众对上党老区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了解的匮乏。因此,如何让上党梆子走向世界并让海外受众看懂并接受这种地方小剧种,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无形障碍。

二、上党梆子“走出去”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按照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为特征的世界总体发展趋势的要求,上党梆子要想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就必须重新定位,大胆创新,敢于“走出去”。与人类其他一切优秀文化和文明进行正面交流和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上党梆子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因此,对上党梆子来讲,“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第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话语权,繁荣中国文化,并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要求上党梆子理应抓住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大好良机,在实现自身“走出去”的同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尽绵薄之力。《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扶持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利好政策的发布,足以证明党和国家把戏曲传承与发展作为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工作的重点之一,对通过戏曲对外传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话语权给予了厚望。因此,上党梆子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也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主动与世界优秀文化接轨。

三、上党梆子“走出去”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明清时期,上党梆子就跟随晋商足迹走遍大江南北,这为上党梆子在全球化时代“走出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

第二,虽然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上党梆子也面临受众老龄化、戏曲传承后继乏人、剧团创新动力不足、市场萎缩、观众数量急剧下降等困难。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梨园人士的不断努力和大胆创新,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上党梆子浴火重生,逐步走向复兴。尤其是年轻戏剧作家的加入使得该剧种形成了老中青人才结构合理的梯队,已逐渐走出戏曲发展后继无人的阴霾,为该剧种“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人才保障。

第三,为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上党梆子表演题材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出发点,以满足观众需要、促进文化繁荣、提升人文素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创作出一批诸如《清风亭》《千秋长平》《西沟女儿》和《太行亲娘》等既有时代性、艺术性又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题材多样的戏曲,演出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力也不断扩大。现代戏《赵树理》荣获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千秋长平》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山妹子》荣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七项大奖、现代戏《西沟女儿》被文化部确定为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并于2012年参与“喜迎党的十八大”全国优秀剧目展在北京长安大剧院上演。2018年现代戏《太行娘亲》作为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之一参与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戏实验剧场成功上演。所有这些优秀作品都证明了上党梆子有潜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上党梆子“走出去”的路径分析

全球化时代,跨国文化的频繁交往必然会对文化优势重新洗牌定位,改变经典文化传播地位不平等现象,这对地方戏曲的发展来讲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获得重新绽放的极好机遇。上党梆子如何“走出去”,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在国外受众面前值得深思。笔者以上党梆子的实际发展现状为基础,借鉴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大戏对外传播的经验,提出元素化传播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与其他戏曲一样,上党梆子集文学、表演、音乐和美术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各元素根据剧情的需要有机的综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既相互依赖又互相影响制约。换句话说,各元素都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共同为戏曲的整体意义建构服务,缺一不可。长期以来,戏曲在对外传播中,其演出经济成本和创作剧目的时间成本之高昂并非上党梆子这种地方小剧种所能承受的。并且,这种传播模式因没有充分考虑国外受众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出戏曲的剧情的了解情况,使得他们在观赏完演出后更多的是只记住了华丽的服装、奇异的脸谱、壮观的舞台场景和震撼的音乐等,而对于这些元素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则一脸茫然。因此,传统的以戏曲为整体的传播,连让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目的都没有达到,更谈不上通过戏曲输出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传递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话语权。

而以戏曲音乐、表演、美术和剧本等各大元素为主体的戏曲传播,将国外受众感兴趣的戏曲元素作为传播主体,并加以相应的细节化和放大化,不仅大大降低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还能为观众进剧场观看戏曲整体演出之前做好了前期知识储备和铺垫工作。因此,元素化传播能够有效减少国外受众观看戏曲表演时所需的解读戏曲表演和内容的时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国外观众因不了解剧情而对中国戏曲产生误解,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戏曲文化自信。例如,在2016年举办的中国首个上海fringe艺术节上,王珮瑜担纲制作的创新京剧《乱弹·三月》就是戏曲元素化传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当然,对地方戏曲进行元素化传播并不是要摒弃或代替和消减上党梆子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整体演出的传播方式,而是作为一种引导,一种过渡。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戏曲只有将各元素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生命。

以元素为传播主体进行戏曲传播同样需要借助翻译这个桥梁。上党梆子由文学、表演、音乐和美术等多种元素构成,具有典型的多模态性。因此,在对上党梆子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元素在戏曲整体意义建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载的意义,要打破传统语言文字文本一维翻译的局限,将戏曲翻译研究拓展为语言文字、听觉和视觉并存的多维的、立体的综合性、跨学科研究。

戏曲翻译之难和戏曲翻译人才的严重匮乏是阻碍我国戏曲进一步走出国门的致命因素。因此,对戏曲进行多模态翻译,首先要解决翻译人才的问题。我们需要既懂外语又懂上党梆子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在一般戏曲翻译人才尚且匮乏的情况下,要求戏曲翻译走多模态翻译的路子可谓雪上加霜。但不能因为暂时没有胜任戏曲多模态翻译的人才,就放弃戏曲多模态翻译的想法,降低戏曲翻译质量的标准,因为戏曲翻译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戏曲能够走多远。在这一问题上,为解决燃眉之急,可以考虑与外国戏剧专家进行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引进外国戏剧专家,或借助戏曲孔子学院为上党梆子走向世界搭建平台。因为只有好的翻译才能够让国外受众真正了解上党梆子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也才能真正输出上党文化、太行精神、彰显上党文化自觉和自信,这必定会大大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这也是中国整体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增强的标志。

综上,地方戏曲要顺应全球化趋势就必须“走出去”,并学会用国际通用语言来沟通和交流。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做到兼收并蓄,既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开辟适合国外文化市场需求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又要注意回归传统,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让上党戏曲艺术以崭新的形象博得国内外受众的青睐,使其承载的艺术内涵和民族精神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得以持久绽放。

猜你喜欢
上党走出去戏曲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秦赵为何在上党地区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