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湖南 长沙,410006)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基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前提之上,在对西方传统哲学文化的历史反叛和现实扬弃之中,开启了重新理解文化精神的“实践”、“现实”、“人的解放”等新维度,进而具体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多重性的阐释框架。而儒家文化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伦理和传统文化, 无不留有儒家文化的烙印。因此,有必要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第一个重要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对人性充满信心,因此对具有抽象性“人类”充满尊重(当然,从理性的角度看待特定的人)。
关于人类的哲学话语是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一些共同或相似的概念。这些概念赞扬人性。由于这些概念,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属于具有相同倾向的人道主义文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包含理想主义,但它们是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倾向的理想主义理论。已经努力在系统内部实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道德原则与实践的统一性和现实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灵活性上。总之,要注意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道德原则和实践的灵活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共同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宗教神学。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和儒家文化都不会对超越现实世界的神秘世界产生兴趣。然而,这两种可能属于不同哲学派系的世俗主义文化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强烈追求超越的终极价值。虽然这种追求所遵循的逻辑路径是不同的。这种追求体现在社会价值中,社会价值体现为社会价值观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强烈愿望。
从从哲学领域的视角和维度来看,社会理想是哲学领域所包含的价值目标。意义的建立是超值的命题,既有价值又有超值。下面,将对两者进行比较。
1.马克思主义文化强调法治,儒家文化强调人治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认为一国最高的统治者是代表反映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所有的人,包括执政党都应在宪法和法律之下生活。”[1]虽然马克思的著作中很少提及法治这两个字,但是他的思想无不体现着法治的思想。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社会,都必须实行法治,使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儒家文化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自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后。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当时的封建君主为了守住自己的江山,先从思想上奴役人们。百姓对皇帝说的话莫敢不从,皇帝的话就是圣旨,封建统治基本停留在人治的层面上。虽然当时也有一些法律,但是皇帝是处在法律之上的,颁布的法律甚至可以朝令夕改。因此,可以说儒家文化体现了其人治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文化带有民主的特点,儒家文化带有专治的特点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类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时,阶级彻底消灭,国家完全消亡。“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2]这充分反映了马克思思想中的民主思想,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性规则将转化为对象的管理和生产过程的领导。不会再有政治压迫和暴力镇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马克思早期其实就是一位民主主义者,后面由于对自己进行剖析,不断地反思和学习,最后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这一过程也表明马克思始终坚持民主思想。
儒家文化是一种驯服、奴役平民百姓的思想,其中的诸多思想比如三纲五常等都是教人们如何听话,不要起反抗的心思等等。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王处于权力的顶端,“口中含有天上的宪法”,具有最高的立法权。国家治理的表面是在遵循法律的相关规定,实际上,只不过是在以法律为掩饰或者以道德为掩饰,实际上还是属于君主专制统治。而儒家思想提倡用道德用礼来约束人们,训化百姓,奴化人们。
思维方式是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包括两个相互关系的方面。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看,是主体在开展思维活动中采用的模式或风格;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来看,它是主体掌握客体并导向客体的工具和手段。下面将从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和儒家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点进行比较。
1.马克思主义文化表现为外向性,儒家文化表现为内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本就是一种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从个体角度来看,决定个人思想的东西主要是外部环境,某个人的思想归根到底只是他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一切信息的总和。”[3]马克思生长在欧洲,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他所创立的理论都带有西方人行为方式和思考习惯所特有的一种外向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文化不全都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思想,但马克思毕竟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根源。马克思主义不主张空谈,追求实践,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可以这样理解,主张人们走出去,去外面体验,而不是天天学书本上的知识。而且,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也不像以前的哲学体系一样是封闭式的,比如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很完善,但是过分保守和封闭。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包容的、开放的、外向的,这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到现在了还一直富有生机的奥秘。
“儒家文化的要义在于试图通过塑造君子和圣贤人格来构建自我的和谐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天下的理想世界,而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起点正是‘慎独’。回溯历史,明代儒者刘宗周已明言“圣学之要只在慎独。”[4]可见,慎独是把握儒家文化的关键。“而慎独又是要求人们贯彻于一生的长期内省活动,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等言论,讲的都是这种长期的内省式的思考。”[5]由此不难看出,儒家文化更加追求对自身内心境界的修养,更趋向于内向性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文化更具探索性,儒家文化更具经典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探索性。首先,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来看,马克思本人是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在他的学说中,世界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乌托邦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体现了他对世界的探索。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也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的探索精神,不断对未来社会进行探索。“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6]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更为普遍。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虽然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中应用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世界,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一种探索性。
儒家文化表现为一种经典性,一方面表现在其历史传承上,儒家思想自孔子在春秋末期创立,在秦朝,秦始皇焚烧了儒家的经典,然后进入了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的儒家的正统思想。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封建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千年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一对比,哪一个更具有经典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另一方面,儒家有许多经典著作,主要包括十三经,“易”,“诗”,“书”,“仪礼”,“春秋”等。“左传”,“公羊”和“谷梁传”都属于“春秋经典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7]儒家经学由“五经”发展等“九经”再发展到“十三经”,这还只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著作,儒家经典还渗透在其他文化经典著作中。总之,儒家文化的经典性是展露无疑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不同特点也会直接导致在二者不同的影响之下,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模式,有开放平等的人格,也会有道德等级观念深根蒂固的人格模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文化追求人人平等,儒家文化则强调等级制度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指出人是自由平等,人人拥有神性般的自我意识,这是社会正义的基础。在《莱茵报》中明确的对当时德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给予了谴责,反对只考虑个人或集团特殊利益,马克思认为法之正义,在于体现平等。”[8]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平等的概念。在国家和民间层面都强调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儒家思想把人分为三等、六等、九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礼节待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是强调政治上的一种等级制度,父为子纲是明确家族内辈分上下级的关系,夫为妻纲则是男女之间的关系。男子的地位比女子的高原本是由于男子的生产能力强于女子,而孔子尊崇周公,严格等级之后,使男尊女卑成了象法律条文一样,而且女子的地位也更加低下。儒家三纲五常等一系列的封建伦理道德,维系着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也压抑人性,束缚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文化追求人的解放,儒家文化强调要用道德来约束人
马克思本人终身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不断奋斗,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他的共产主义社会蓝图中。“‘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9]从人类历史过程出发,马克思构筑了他自身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这种全面而自由的人的解放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儒家思想则强调道德感化,不注重制度建设。孔子之教,以刑法治国毕竟不如德教治国尽美尽善。直欲以礼代律,以春秋断事。正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所说“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10]“孔子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用道德、礼俗等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伦理来引导、规范人民,就可以转变他们的思想,从而达到德政的目的。”[11]自孔孟之后儒家思想对道德教育的功能强调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儒家思想对道德和礼的高度重视和极端推崇导致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和德育的“圣人”目标至今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