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萍
(韩山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3].也有学者将Physical activity翻译为身体活动,田野认为:身体活动是指身体在骨骼肌收缩下保持身体移动和持续消耗体内能量的过程[4].总之,体力活动需要骨骼肌参与,且需要持续耗能.
体力活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职业中的体力活动、日常交通中的体力活动、闲暇时间的体力活动(含体育锻炼)和家务中的体力活动[5].鉴于儿童青少年普遍以学业为主,家长又舍不得占用孩子时间,家务性体力活动对于大多数城市儿童青少年而言,则是缺失状态,其体力活动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和日常交通中涉及的体力活动两方面.
体力活动活跃:参加高强度体力活动至少≥3天/周,且累积能量消耗达到1500MET-min,或有步行、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混合运动,≥7天/周,且能量消耗累积至少3000MET-min[6].
体力活动充分:参加高强度体力活动,≥3天/周,每次至少20分钟,或参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步行,≥5天/周,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或步行、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混合运动,≥5天/周,且能量消耗至少达到600MET-min[6].
体力活动不足:没有体力活动或有体力活动,但总量低于以上两种层次体力活动水平[6].
体力活动不足已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7].科技的发展、学业的压力,使得儿童青少年一天中除了睡觉,大多数时间都在静坐少动中.大多数儿童青少年没有足够时间、足够强度的体力活动.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体质的下降和这种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8].对于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重要性远不止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9],而且充足的体力活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影响不仅体现在近期,还将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一生.充足的体力活动能提高身体各器官的健康水平,维持身体的年轻状态.
查阅2005年1月~2019年12月之间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文献,以“体力活动”为关键词的中文期刊文献有2320篇,以“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113篇,其中CSSCI论文只有15篇.显然,关于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高质量研究不多.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已发表文献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调查,大多数研究是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卷),通过大样本抽样调查某地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现状,而采用加速度运动传感器等客观测量工具测量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研究则较少;第二类是分析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如建成环境等;第三类是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与体质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不多.
从已发表数据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状况令人担忧.2010 年全国30 个省166 812 名9~19岁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结果中仅有22.7%的中小学生(汉族)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其中9~13岁达到的比例为32.7%,13~16岁达到的比例为20.7%,16~19岁达到的比例则只有12.5%[10],受试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递减的趋势.
王超调查中国11个城市9~17岁学生的日常体力活动状况,发现男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平均为每天34.20分钟,女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平均是每天22.28分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推荐量[11],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9.4%的男生和1.9%的女生)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12].张晨发现12~15岁年龄段的学生中,代谢性指标异常的学生,每日体力活动能耗较低,中等以上强度体力活动不足,静坐时间过长[13].曹立全发现天津12~17岁的学生普遍静坐时间过长,中等以上体力活动时间不足[14].周誉发现北京市西城区高一学生在校期间80%以上的时间处于静坐少动,持续静坐少动时间平均为199分钟,且女生的静坐少动时间和静坐人数均高于男生,有显著差异[15].
2016年,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5 281名9~17岁学生的体力活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的男生和28%的女生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体力活动推荐量,受试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仅为45.4分钟[16].
2016年《全球儿童、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中,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总体水平很低(评级为F 级),上海市(代表大陆)每天参加60 分钟以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儿童青少年比例仅为19.7%(其中男生比例是21.6%,女生比例是17.6%)[17].2018年该报告中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总体水平依旧很低(评级为F 级),即仅有13.1%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活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
总结相关文献,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低,且有以下特点:
(1)普遍缺乏体力活动意识,尚未认识到体力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不能主动参与体力活动;
(2)体力活动时间普遍偏少,在校主要依赖体育课,课外活动较少;
(3)体力活动强度较低,相当大比例的学生长时间处于久坐状态.
从已有研究中不难发现,体力活动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健康堪忧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儿童青少年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其体力活动水平迫在眉睫.
为促进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我国颁布实施了很多法律、法规.
早在1975年,国务院批准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旨在鼓励广大儿童青少年学生自觉地锻炼身体.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法律形式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了保证.2002 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9].上述法规并未对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间提出具体要求.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20],以期提高学生体质.但是阳光体育运动“形式化”严重[21].究其原因,运动伤害事件的发生是影响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之一.运动伤害不但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甚至因此引发经济、法律纠纷,也影响学校体育的正常发展.为避免青少年发生运动伤害,有些学校采取了消极的做法,如教学、运动会中取消了有风险的运动项目.这样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得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大打折扣.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又称中央7号文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时间、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以及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均作了明确要求,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2].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其中第二十一至二十三条对学校、家庭、社会提出要求,要保证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23].2010 年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24].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从工作机制、专项督导、社会监督、科学评价、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等几方面来保证儿童青少年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25].2014 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首次将体育成绩与评优挂钩,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26].
2018年1月,《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发布,首次提出了我国身体健康的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身体活动的推荐量:每日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大多数为有氧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27],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一致.这份指南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开展体力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学校体育是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其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2016年5月《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出台,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2018年《全球儿童、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中,在学校对于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评级中,中国的评级为D+,低于国际平均评级C[18].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体育教师对政策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成效.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则直接影响着儿童青少年对体育、对运动的态度.只有体育教师自身具有了体育生活化的理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体育教学生活化,并将“健康第一”的观念融入到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当中.时代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接受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和培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做好学生积极参加体力活动的引导者.
当下,多数儿童青少年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没有锻炼欲望,往往需要强制,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是体育教师以及其他儿童青少年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填鸭”或者“放羊”,要实现从灌输教学向对话教学的转变,用一些热门话题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学习,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年)》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得分非常低[28].究其原因,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中更多强调的是时间.迄今为止,国家出台的纲要、意见等政策和法规也都强调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对体育活动的强度则强调不足.“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运动训练学的这句话说明要达到一定训练效果,运动强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学校体育不仅要保证体育课的时间,还要保证体育课的强度.没有强度的体育课不能促进学生体质.学校体育教学需从“学生有体育活动”向“学生有有效的体育活动”转变.
除了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时代,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对课外体育活动予以指导.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腾讯会议等媒介,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进行指导.虽是无奈之举,但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线上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体育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定能发现一片新天地.
从长远来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协作.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机制,各尽其职.学校和教师要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坚决不占用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儿童青少年终身锻炼的理念;家长要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和教师,监督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社会各界要做好体力活动的宣传和保障,为儿童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提供支持.只有多方参与,共同配合,才能让体力活动成为儿童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刚需.
体力活动不足是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健康堪忧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体育是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其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强化学校体育是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在师资素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