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SCI”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0-01-19 00:47朱本华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论文

朱本华,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潮州 521041)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1](简称《若干意见》),向高校和教育机构明确提出,破除论文SCI至上的“顽瘴痼疾”,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优化学术生态.2020年2月23日,科技部又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2](简称《若干措施》),提出破除各种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等“唯论文”不良导向,推行论文代表作制度,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不再以“数量论英雄”.2020年7月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3](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指出不以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对国内和国外期刊发表论文要同等对待,鼓励更多成果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期刊发表.《若干意见》《若干措施》《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引发了科技界、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热议,尤其是国内科技期刊界普遍认为科技期刊的春天终于来了,中国科技期刊又会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 破除“唯SCI”论背景

1.1 “唯SCI”在中国的演进

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开重奖SCI收录期刊文章的先河[4],国内各大高校开始跟进,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到国外发表论文的积极性.继而演变到“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人才评价、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无不以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为核心考核指标和依据,SCI论文已然成“学术界的GDP”,导致国内优秀论文纷纷涌向国际期刊.“唯SCI”评价导向的因素使我国产出的大量优秀前沿科技成果只满足了评价需求,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国内的科学交流[5].

SCI本质是科技文献索引系统,但在中国它却又被赋予科研评价的功能.不可否认在一定历史阶段SCI客观上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但SCI 崇拜对“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的高低”的关注远胜过对内容的关注,甚至部分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再是创新和社会进步. 像半导体技术这样的核心技术领域由于难以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由此该领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没有遴选出真正需要实现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6].那些真正投身于一线科研的人员却因为发不了论文而得不到应有的认可,陆大道院士坦言:对于勇于承担国家需求与重大任务而言,我们可能正在失去诚实可信赖的人才队伍[7].随着中国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发展,以SCI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从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金标准”,已经逐渐异化为桎梏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洋教条”[8].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反响强烈.

1.2“唯SCI”危害

(1)原创科研成果流失,危害国家信息安全.1999~2018 年《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我国论文由1.99万篇上升至41.88万篇,20年间增长20倍[9].我国科技论文主要流向欧美日等对我国仍然实施高技术及产品出口限制政策的国家,每流出38.55篇论文的同时仅流入1篇论文,科技实力最强的顶尖科研院所及重点大学科技论文外流数最为集中[10].2016~2018年我国共资助“纳米科技”重点专项98项,92.34%论文发表在SCI 收录期刊;2008~2015 年“百人计划”78.03%的论文发表在SCI 收录期刊,资助项目计划越高端,SCI论文比例越高[11].2007~2017年SCIE收录中国学者英文科技论文排名前10的学科依次为: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光学、自动控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些学科中大多数涉及我国的尖端科技领域[12],这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外流严重危害我国的科技信息安全.这些凝聚着中国科研人员智慧的科研成果并没有首先服务于我国科技强国建设.

(2)助长学术功利化,学术腐败.“唯SCI”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盛行.学术本是踏踏实实、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在学术评价数量化、学术行政权力化的学术环境下,唯学术利益是从,部分科研人员丢掉了独立创新、潜心钻研的学术精神,走上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机会主义歪路[13].学术不端、学术诚信引发的事件频发,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Springer)撤回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发表于2012~2016年的107篇论文,论文作者全部来自中国,严重影响了中国科技界的声誉.如果学术不端的人得到更多的学术资源、更高的学术地位,是对整个学术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良好的学术生态就不会出现一流的学术成果.

(3)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调查发现81.6%的人由于评价导向原因选择发表英文而非中文论文[5],国内领先研究机构作为第一著作单位在国内核心期刊的发文量更是明显下降[14].大量优秀科技论文外流造成原创成果外流,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中文科技期刊曾经是我国发布科研成果的主阵地,“唯SCI”使中文科技期刊失去母语的天然优势,国内大量科研资金投入却繁荣了国外的学术期刊,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优质稿源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国际学术评价话语权旁落.“只有糟糠难成佳酿”,我国科技期刊远远未能反映我国实际的科技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短板.

2 科技期刊发展的机遇

2.1 国家政策支持

《若干意见》《若干措施》《指导意见》的发布从政策导向上彻底打破“唯SCI”论,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科技期刊及其所关联的数字资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15],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

2019年8月16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6](简称《一流期刊意见》),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流期刊意见》提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我国从科技期刊大国迈向科技期刊强国,建立“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发展体系”.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7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是中国科技期刊领域迄今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2020年4月29日科技部等六部门办公厅印发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17](简称《重点举措》),提出“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宽容失败”.国家推进科技期刊发展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表明党和国家对加快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

2.2 我国巨大的科研投入、产出

我国科技期刊巨大的内需市场已经形成.随着国家对教育、科研领域投入持续增加,2018年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连续10年居于世界第二位[18],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持续居于世界第三位,科研产出向高质量转型.这些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惠及以中文为母语的承担着建设强大祖国任务的科技与工程技术人员[19].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壮大新动能”和“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列为供给侧改革任务前两位.这些措施推动出版供给侧改革创新,催生出版业落实供给侧改革,催生出版行业产生好的出版内容.科技期刊业具有巨大的需求市场,要求我们推动供给端的改革,科技期刊具有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与环境的机遇,有条件提高出版质量,扩大高品质出版,减少低端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破除“SCI 至上”,需要我们的资源配置率先做出革新,做好资源配置工作,营造风清气正学术环境,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回归初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实现从数量粗放式到质量内涵式[9]的转变,有助于建立中国的期刊论文评价话语权,提升科技文化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中国科技界和科技期刊界完全有实力,主动、积极参与到国际期刊规则的变革进程中[20].

2.3 科技人员对中国科技期刊的认同感增强

破除“唯SCI”将重塑科研人员的发展观,科研评价由期刊指标向论文内容转变,科研人员更加重视工作和研究的内涵与质量.“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有助于发挥科研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科研试错探索的价值,形成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围.“内容实效评价”,弱化对科研工作者的项目、论文、奖励、著作等短期硬性指标要求,社会上真正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学术尊严、尊重人才的氛围.“针对不同类型科研人员采取多元评价方法与标准”,不必每个人都要搞科研.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只要科研成果有创新和科学价值,科研成果以什么形式呈现,或者论文发在什么样的期刊是自主选择的过程,解除成果能不能发SCI的紧箍咒,发表论文回归科学研究实际需求.第七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提交的10篇代表作中,至少有1篇成果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或其他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21];《若干措施》中规定“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表明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将受到重视,有助于增加科研人员对中国科技期刊的认同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也是科研人员应有的情怀.

3 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

3.1 高水平稿件外流短期内依然存在

破除“唯SCI”论并不是全盘否定SCI论文本身,而是“唯SCI”的科研评价体系.SCI本身作为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检索系统,也是国内科技工作者学习、引进国外前沿科技的重要学术源头.国际学术期刊沉淀了百年的底蕴和口碑,国内科技期刊整体水平与国外有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唯SCI”导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加之客观存在国内外科技实力的差距,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SCI仍然是学术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高水平稿件外流短期内估计不会出现根本性逆转,国内科技期刊仍面临与SCI期刊竞争稿源的局面,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2010~2019十年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 755 218篇,其中223 080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的期刊上,占8.10%[22],2019年中国大陆共有241种期刊被SCI收录[23],2019年SCI收录我国论文为43.06万篇[24],我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有限的载文数量与庞大的SCI论文产出已出现结构性的供需不平衡,虽然在各类资助计划的支持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增加较快,但刊发论文数量有限,所以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总体还是比较低.国外大型出版机构纷纷向国内期刊伸出橄榄枝,积极与国内科研机构或学会合作办刊,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期刊主编,争夺中国科技专家资源和优质稿源[25].

3.2 权威文献检索系统构建与评价体系还需完善

随着《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可以预想到科研评价体系中逐渐去SCI化,也即意味着现在的整个评价体系需要重建.如果要了解破除“唯SCI”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就要理清学术评价、科研评价、期刊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学术评价主要通过出版单位的编辑或相关审稿专家来完成,获得发表或出版的作品才有机会进入学术界和所在单位的科研管理评价,“学术评价”的目的是筛选出有价值的学术作品并使其进入公共领域,“科研评价”是所在单位根据作品来评价作者;当科研管理单位面对不同学科、大量的科研人员的不同作品时,现实中的操作是以刊评文,意味着在更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更多的论文的人会得到更好的科研评价[26].于是“科研评价”化约为“期刊评价”,更进一步演化为“以刊评人”.

科技期刊的用稿标准虽然是学术话语权的体现,科研评价政策和期刊评价却是作者投稿选择期刊时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国内科技期刊在评价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层次直接影响期刊的来稿质量和数量.

(1)中国尚未建立自己的可以比肩SCI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权威学术期刊集群,在新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出台之前,科技期刊和国外一流期刊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优质稿件流失与科技期刊影响力低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存在.

(2)截止2019 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4 958 种,中文科技期刊占比89.33%,英文科技期刊占比7.24%[27].中国科技期刊大而不强,科技期刊与科技强国不配套,体制、结构布局不合理,编辑人才结构等不适应期刊国际化发展.

(3)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是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关键[25],原创思想属于独创,但怎样才能保证真正有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顺利发表?同行评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其局限性,其一,同行评议能否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评价结果取决于评审专家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准.但不同专家评审结果有时有较大差异[28],“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评审专家比普通人更专业、更具权威性,但也都是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尤其是东方传统的“人情”观念、“圈子文化”等因素是否会影响到“权威”的专业判断?[29]其二,同行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有待商榷,比如评审过程要不要公开透明?评审结果要不要接受公众审阅?如何加强对同行评审专家的约束?

有些科研成果可以立竿见影地产生社会影响,而有些基础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是科学界的共识[29].更科学、更合理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是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唯SCI论”等思想,并重新接受新的评价机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3 学术生态还需健全

学术生态指由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和学术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学术系统.科技期刊作为学术载体可视为学术生态环境的子环境,目前科技期刊伦理生态不健全.唯论文、“唯影响因子”不仅误导了科研工作者,个别期刊也存在“操纵引用”“结盟互引”等现象,作者以及审稿人、编辑和出版者在出版过程的学术不端,恶化了学术生态,抑制学术的创新发展[9].

国内科技期刊服务水平、审稿周期与国际英文期刊有差距,曾经在网络论坛看过不止一个作者表明投稿首选国外英文期刊,其次才是中文科技期刊.如“小青椒”[30]给出不选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理由:(1)中文科技期刊页数不灵活,版面少,很难把问题讲清楚内容;(2)不支持latex投稿,公式非要mathtype,图片插入word后不清晰,格式调整;(3)中文科技期刊编辑部不像国际英文期刊那么友好,每次邮件基本上就是“必须”“强制”“否则”;(4)没有项目基金支持的稿件基本上被拒掉;(5)很多中文科技期刊不让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当第一作者.

理想中健全的学术生态应该是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有共同科学信念、共同价值一起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他们既是科学内容的生产者和鉴定者,他们认可中国的科技期刊,以在中国的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为荣,鼓励身边的研究人员投稿,并且乐意为其做审稿人.良好的学术生态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学术共同体、期刊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时间的沉淀.

3.4 国内科技期刊竞争加剧

“三类高质量论文”“代表作有1/3 是国内科技期刊论文”“中外期刊同质等效评价高质量论文”,将改变国内优质论文单一流向国外科技期刊的局面,部分高质量稿件回流,不但会加剧SCI期刊与国内科技期刊的竞争,同时也加剧国内科技期刊竞争.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结构调整的速度较慢,很多期刊仍处于观望阶段,《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可以预想到随着逐渐去SCI化的不断深入,大量的科技学术论文的质量将有所提高,优质学术论文将更加集中地流向优质的核心期刊.特别是2017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代表作制度的推行,“灌水N篇不如高质量代表作一篇”,专业技术人员因职称评审发表论文的需求将明显减少,加之各类评价活动总体需要的论文数量减少,所以国内科技期刊竞争加剧,强者更强,弱者可能面临停刊、淘汰的局面.

4 结语

在破除“唯SCI”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迎来了战略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反对“SCI至上”,破除SCI指挥棒,不是为了再树立其他一个指挥棒,而是优化学术生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文科技期刊以国家破除“唯SCI”为契机,科学研判自身优势,明确定位,具体可考虑从以论文质量为录用标准、完善同行评议、培养学术新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献检索与评价系统、培养和引进高级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增强服务意识等途径入手,探索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论文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术动态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