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中的作用和实施策略

2020-01-19 00:47韦晓娜邱泽瀚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理学核心技能

韦晓娜,邱泽瀚

(1.韩山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2.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潮州 521000)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明确各个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1].在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后,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之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公布[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健康的体魄,何谈长远的发展.体质和健康、体育技能、体育社会情感是个体必须具备的体育核心素养[3].

“核心素养”内涵的准确阐释与践行,是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诉求,标志着我国教育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的转变[4].将核心素养体系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是我国教育领域深化各学科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手段和路径,也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体育心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体育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下,体育心理学只是体育学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一门专业学科,而新型“知识建构”的模式要求学生形成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体育实践相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我并适应社会.

本文从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的联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相关的体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和如何在体育心理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体育核心素养这三个方面来理清体育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所起的作用.通过明确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如何服务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体育专业学生解决体育实践相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1.1 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学界对于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针对体育素养,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体育素养最早由Whitehead提出,她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体在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的身体活动动机、信心、身体活动能力、理解力和知识[5].余智[6]认为体育素养应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和体育品德等关键要素.李永华和张波[7]总结了体育素养的含义,认为体育素养主要体现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前者包括体质、运动能力等,后者包括体育品德、意识等.因此,研究综合了核心素养和体育素养的概念,认为体育核心素养应该是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满足适应个体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素养.因此,有研究从体育的一般素养中筛选出确定是能够为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持续服务的要素作为体育核心素养.从体育的本质上来分析,个体通过体育学习掌握运动项目和基本的体育知识,将体育锻炼融人到生活之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从而实现人的终身幸福.因此,体质和健康、体育技能、体育社会情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体育核心素养[3].

当前有关体育与核心素养的研究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围绕着如何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类研究所指向的目标,更接近于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8]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品质”.标准的落实体现了核心素养从国家层面的理论化落实到体育学科层面,对体育学科层面的实践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

体育核心素养的关注对象不仅局限于学生,而包括整个社会发展中作为个体的人.它能为个体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使个体获得健康积极的生活.例如,个体的科学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就属于其中的一部分.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对象是各个学段的学生,追求的是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成功落实,实际反映的是学科教育的效果.两者的联系在于,学生终将要脱离学校走向社会,在学校教育中所培育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也将实现社会化,伴随着学生的角色转换而成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需要的体育核心素养.

1.2 核心素养视野下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体育心理学是我国发展较早的体育学科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体育心理学学科得到快速发展,最终成为体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9].随着体育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三足鼎立的态势逐步形成[10].与之相对应的,分别衍生了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即心理学在三大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应用学科.虽然学科分工更为明确,研究方向更加细致,但三个学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尚未完全独立.广义上的体育心理学涵盖了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和狭义体育心理学三大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11].本研究所讨论的体育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运动竞技、健身休闲活动和身体教育中的心理现象的综合学科,即广义上的体育心理学[9].

体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会根据具体体育学专业的学生有所调整,在学科定位上也会有所不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包括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依据心理学知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以及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应该懂得如何促进个体参与并坚持体育锻炼,掌握锻炼心理前因、锻炼过程中心理体验及锻炼心理效益;而运动训练专业偏向于掌握竞技体育领域,包括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但以上所提到的能力与知识偏向于专业素养,在核心素养视野下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应该是着眼于促进体质和健康、体育技能、体育社会情感等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体育核心素养.更进一步来说,这些体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走向体育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利用体育心理学所提升的专业素养去促进他们所面对的学生、运动员、群众等的体育核心素养,从而实现专业素养的社会化.

1.3 体育心理学与体育核心素养的联系

体育核心素养不等同于体育学专业核心素养,虽然同样是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但是各个专业的核心素养体现出不同专业人才的特色,而社会中的个体所应具备的体育核心素养,是具有一定的共性的.这种共性体现在体质和健康、体育技能、体育社会情感三个方面.虽然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但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运动技能的掌握与优化、如何促进体育锻炼的参与以及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心理问题等领域,与大众体育核心素质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发挥体育心理学对体育核心素养促进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体育心理学对体育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探究如何通过心理机制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体育为人的身体成长和精神提供支撑[12],这与体育核心素养的方向契合.结合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体育心理学主要是在锻炼健身行为的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与优化以及体育社会情感效应三个方面促进体育核心素养.

2.1 体育心理学与锻炼健身行为的促进关系

体质和健康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优势媒介,在现代生活中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人们通过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增强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又要以体育为手段,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必须基于体质和健康.在体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标的身体活动又可以称为锻炼健身行为.锻炼健身行为的心理前因以及心理效益一直都是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之一——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议题.无论是针对锻炼行为的心理前因还是心理效益,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参与体育运动,增加锻炼健身行为,从而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而体质和健康的增进促进体育核心素养的提高.

锻炼健身行为的心理前因研究主要可划分为两种类型[13]:第一类研究是分析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比如基于锻炼行为理论模型解释、预测和干预锻炼行为;第二类研究是直接分析参与特定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动机.在有关身体活动和锻炼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中,高胜任感(perceived competence)和高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会增加青少年身体锻炼的参与度[14],目标定向(goal orientation)和成就定向(achievement orientation)也与青少年的身体锻炼呈正相关[15-16].夏祥伟、黄金玲和刘单的研究显示,知识水平高的人群(如研究生)已充分认识到锻炼行为对促进健康的重要性,但该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水平却不是很高[17].因此,不少研究针对有锻炼意向却无锻炼行为的人群,基于锻炼行为理论设计分阶段干预方案进行研究,以期找到针对该阶段的匹配性干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锻炼健身行为.例如赵磊、陈文婧和高旭基于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针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设计了干预方案,考察不同阶段的锻炼行为与效果,发现针对不同锻炼行为阶段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水平和锻炼效果[18];郭新艳基于已有锻炼行为阶段理论,证明了个体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存在,并据此提出了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干预措施和方法[19].

当前有关锻炼健身行为的心理效益,包括在特定人群中的情绪、心境、自尊、心理韧性、生活质量、压力适应、人际关系等研究,且锻炼健身行为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当前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之一[15].研究身体活动或锻炼的心理效益,其目的首先是促进个体的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人们认识到身体锻炼的效益(包括心理、身体和社会适应),才会倾向于参加锻炼;第二,此类研究也为制定运动处方积累心理学方面的证据.前者与锻炼健身行为的心理前因研究的目的相似,让人们认识到身体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从而促进锻炼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核心素养也由此得到促进.有关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认知发展和心理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成果较多,比如Mcphie等[20]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可以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Vanhelst等人[21]的研究表明,长时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注意能力相关的操作任务成绩呈正相关;张娜等[22]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愉悦感,从而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研究结论.体育锻炼还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具有改善作用,例如在吕晓昌、魏平和季浏[23]的研究中发现,健身处方能矫正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2.2 体育心理学与运动技能的掌握与优化关系

无论是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是体质和健康的增强,都必须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个体以运动项目为媒介去锻炼身体必须掌握运动技能或技术,技能的熟练不是以取胜为目的,运动技能达到能够科学健身的目的即可.而且,掌握一项或者多项的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使人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之中,且融入到生活中,形成一定的稳定性.有了运动技能的保障,身体的健康促进才可以顺利实现.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在于技能水平越高越好,而是通过掌握多项运动技能,可以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选择参与当前条件允许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参与活动的选择性更大,有效性更高.

体育心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运动技能的学习、控制与保持,找到规律并应用到运动实践当中.这个研究方向最初的目的是帮助竞技运动领域的实践者(运动员、教练员等)理解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新技能或者提高技能水平.在体育教学或者初学者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这些规律也有助于参与者更快更科学地掌握运动技能.例如,理解和熟悉有关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可以让人针对自己所处的技能学习阶段,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熟悉了动作技能迁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就可以提高技能学习的效率,少走弯路.除了一般性的体育心理学知识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益处,最前沿的运动心理学研究针对运动认知和动作技能的关联所得的研究结果也让人们更了解运动技能.例如,通过表象训练,反复地对某一动作技术或运动情景进行演练、复习,能唤起与动作技能对应的运动感觉.它对运动技能学习和操作绩效促进作用已被许多研究证明[24].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注意焦点是指技能学习者将心理资源定向于技能掌握的某个方面,当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个体注意焦点的定向对运动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25].除了影响运动表现,注意焦点还会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效率.研究表明,如何运用注意焦点去获得指导或反馈过程中的信息,是影响运动技能学习效率高低的一个决定因素[26].除此之外,运动技能学习从身体动作的概念学习,一直到运动技能的拓展与应用,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个体认知过程发展之上的[27].体育运动与认知心理的结合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体育心理学的众多与运动技能学习相关的研究内容都可以为体育核心素养的促进所用,关键在于明白最终的目的有所区别.因为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学习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大众锻炼追求的是健康和体质.

2.3 体育心理学与体育社会情感关系

情感生活在人的生活种不可或缺.体育活动使人们的情感在紧张、快速甚至有时候压抑的现代社会中得到宣泄.作为一种重要的面对面、具有真实身体对话的情感交流方式,体育消费也是一种“情感消费”.通过置身于体育文化活动中,参与者间的团结、信任、崇爱关系可以为双方提供最为直接的情感支撑和现实的情感共鸣,体现了体育社会情感互动.所以,体育社会情感在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社会化的人应该具备这一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社会情感也是体育心理学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就包括体育社会情感相关的议题[28].在Jowett和Lavalle主编的《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一书中,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偏向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就包括:动机氛围、团队动力、教练员领导、团队凝聚力、观众效应、运动道德、社会支持、运动激情、运动中的关键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运动心理学中的跨文化问题等[29].其中,社会支持和团体凝聚力都是与体育社会情感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影响着人们参加锻炼的动机和激情.例如,父母的支持能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朋辈的支持提升青少年的锻炼热情和信念,从而使其获得锻炼行为的认同;学校或教师对青少年的锻炼支持可以促进他们的锻炼投入,提高锻炼效果[30].又如,团体凝聚力的产生与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等群体绩效有密切联系,并直接促进群体成员体育锻炼的坚持性[31].体育心理学中有关锻炼健身行为的心理效益的研究内容也直接涉及到锻炼行为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积极效应[32-34].

因此,在理解团体凝聚力和社会支持对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以及锻炼行为对人的社会情感的积极效益基础上,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感受团体和周围的人提供最为直接的情感支撑和现实的情感共鸣,增加体育社会情感互动,从增强体育社会情感这一方面培养了体育核心素养.

3 如何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体育核心素养

作为一门高校体育学类的专业课程,体育心理学对体育核心素养的促进主要是通过教学手段以及体育运动促进的相关实践来实现的.体育心理学在体育学专业教学及实践中发挥其促进体育核心素养的作用占据了主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所培养的体育核心素养更接近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学习获得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如何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加强相关联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自己具备体育核心素养的同时,为将来从事体育学类专业相关职业,更好地利用相关知识扩大体育心理学的作用非常重要.

3.1 基本思路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有关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以此来指导将来的体育运动实践.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体育心理学的定位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在针对培养体育核心素养这一作用上,各个专业都应遵循一定的基本思路.

首先,采用全民科学健身导向指导课程.虽然教学内容是同样的专业知识,但全民科学健身相关的内容应该归为教学侧重点.科学健身涉及比较广泛的知识,包括体育运动知识、解剖生理知识、心理知识、卫生知识、营养和保健知识等[35].健身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因此开始参与运动前应进行科学评定,依据合理的运动处方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强度、时间、频率,这样才能有效地增进健康与增强体质.体育心理学可以紧密结合该议题制定大纲,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评价.

其次,身体、心理与社会化兼顾的发展观.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现代健康观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体育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体质和健康应不局限于身体的健康.体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使教学必定关注心理健康以及锻炼健身行为的心理效益(例如在情绪、自尊、心理韧性、压力适应、人际关系等的积极影响).同时,可结合其他学科,如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人体发育学、体育保健学等学科,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多个角度更全面系统地在体育心理学课程中促进体育核心素养.

此外,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专业实践,也是在体育心理学课程中培养体育核心素养需要强调的.以往体育心理学大多是结合实验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或者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专业实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

3.2 教学策略

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体育核心素养,除了基于一定的教学思路,还应该结合体育核心素养和指导思路采取一定教学策略[36-37],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2.1 情境化策略

情境化策略的关键在于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素养的提升.首先,针对学生体质和健康的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运用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结合目标设置、个性差异、心理效益等为自己或者他人设置锻炼计划或者方案,鼓励身体锻炼.其次,针对运动技能,教师应当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将心理技能训练和动作技能学习的知识与运动专项技能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推动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最后,针对学生的体育社会情感,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小组或班级团队凝聚力,自尊自信.

3.2.2 自主化策略

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可以结合翻转课堂,提前布置知识性的任务让学生完成,然后在课堂上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主导课堂教学.体育核心素养注重能力的培养.而自主自控的行为使这种能力的培养效果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行为虽然本质上是自主、自控的,但是要加强这种自主学习行为,还是需要学生产生“我能学会”的信心.此外,学生的态度对自主化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态度在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会让同样的学习内容和环境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38].

3.2.3 整体化策略

整体化策略的核心在于强调教学知识的关联性,注重的是与体育核心素养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围绕着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思路,应当注重将体育心理学教学当作整体化体育专业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学核心不再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运用,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同时使学生树立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态度与认知.体育精神的本质是一种体育文化,体育社会情感能加强人对体育文化的认同.因此,运动心理学当中有关体质与健康、运动技能、体育社会情感三个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渗透,相互围绕.

3.3 具体教学要素解析

没有学校教学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就无法得到落实,核心素养的理论就会成为无根之木[39].为了能够从宏观上认识如何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应针对构成教学基本框架体系的目标、内容、实施等不同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落实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措施.

3.3.1 目标认识

当前教学目标同时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强调目标引领内容与方法[8].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在三维目标的凝练与升华中融入体育核心素养.课程基于专业培养方向与体育核心素养提出学生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再依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内容结合体育核心素养提出分目标,而教师则可直接依据课程目标将其与专题和课时学习目标相对接,再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39].无论学习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变化,体育核心素养目标实现一定是首要的.将这一目标层层渗透于各层次的教学目标中,最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健康与体质、运动技能以及体育社会情感进行培育和发展.

3.3.2 内容组织

体育核心素养的核心目的在于获得健康和体质、运动技能和体育社会情感以促使个体的幸福生活与积极融入社会.如何组织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为此目的服务?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心理学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对于教学过程中诸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技能等因素的认识不够,而回归核心素养的理念则需要重新认识和组织教学内容,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让学生了解体育心理学的知识源于观察、调查与实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掘和运用知识的积极性.

3.3.3 实施过程

依据情境化策略,教师将精力多放在学生运动情境的创设与设计上,借助案例、方案设计和头脑风暴让学生体验和建构学习的意义.通过学习体育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其推广与传播中,培养学生依据特定的情境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基于“互联网+”模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技术转化或优化,增加课程学习的参与度与认知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根据自主化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经验总结,依据不同情境和自身特点来选择或调整学习方法,提高相关的运动技能的获得.对课程计划时间内所学的课程内容,能积极主动运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再学习,培养数字化生存能力[40].

4 结语

体育核心素养包括所有适应个体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体育素养.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体育学类专业主干课程对促进体育核心素养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的联系,并基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针对体育心理学研究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讨论了如何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议题,从而系统地理清体育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所起的作用.通过明确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如何服务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体育实践相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学核心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