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二孩家庭;同胞关系;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8-0027-03
【作者简介】施英,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认知心理学方向博士,高级教师。
大多数计划生二孩的父母都怀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他们期待自己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拥有父母之爱,还有基于血脉亲情的手足之情,老大有玩伴,老二有依靠,一家人热热闹闹、和和美美。但是当二宝降临,父母发现相亲相爱是一种奢望,时常要为家里两娃之间的争吵打闹而头疼不已。
案例一:懂事的姐姐变了个人
三年级的小雪是一个乖巧、懂事又独立的女孩,行为习惯好,学习能力强。正因为养育她很省心,父母萌生了再要一个孩子的想法。他们征得小雪的同意,在半年前生下了妹妹。最近这段时间,小雪的行为很反常。她常常在夜晚大声哭喊,敲开父母的房门,钻进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才肯睡觉。白天,她会跟父母撒娇,且情绪阴晴不定,经常噘着嘴生闷气,或是把自己关进房间砸毛绒玩具。父母猜想小雪可能是因为妹妹的出生而产生了失落感,多次向小雪解释有了妹妹不会减少对她的爱,但是小雪的反常行为依旧。
案例二:弟弟说自己是“多余”的
进入初中之后,小志的叛逆越来越严重,与学校规章制度对着干,抽烟喝酒、打架逃学、沉迷网络。姐姐比他大两岁,二人就读于同一所初中。姐姐是品学兼优的“学霸”,他则是令人头疼的“学渣”,父母常常怒其不争:“你就不能学着你姐一点吗?”小志冷冷地说:“你们当年何必生下我?如果没有我,你们的日子过得多好,我在这个家里就是多余的!”父母为此伤透了心,想当年生下小志的时候,他们是多么欢喜,一女一子,他们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在养育上不区别对待。但令他们想不明白的是,两个孩子的发展竟是天壤之别,女儿越来越优秀,儿子则越来越自暴自弃。
案例三:见面就“互撕”的兄弟
欢欢和乐乐是一对相差4岁的兄弟,两人常为一点小事就会起争执,有时因为意见分歧,非要爭出个你对我错,有时因为争抢东西,谁都不肯吃一点亏。一开始,父母希望做公平公正的“法官”,认真倾听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分析缘由、判断是非对错,然后给出让两兄弟心服口服的意见,但是无论如何处理,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一、“同胞竞争”引发家庭冲突
心理学中有“同胞竞争”的概念,意思是当年龄稍小的弟弟/妹妹出生后,家里的大宝会担心他/她威胁到自己先前已取得的地位和待遇,产生失落、嫉妒以及排斥等情感,甚至会有一些明显敌意的情绪和行为。事实上,在多子女家庭中,无论出生顺序排在第几位,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家庭中的大宝由于感觉遭到忽视和冷落,会放弃已经习得的比较成熟的行为,以原始、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降低焦虑感,这种现象被称为“退行”。案例一中的小雪有了妹妹后明显感到“失宠”了,以前爸爸妈妈会轮流帮她检查作业、陪她一起阅读课外书籍,现在他们的心思全在妹妹身上。当她鼓足勇气请求妈妈给她讲故事时,妈妈边哄妹妹边说:“你现在已经是姐姐了,不能再依赖大人了。妹妹还小,正是需要妈妈照顾的时候。”小雪会听话地走开,默默地到一边看书。小雪的乖巧懂事换不来父母的爱和陪伴,反而被忽略了,于是她表现出
“退行”,不肯独自睡、求抱抱、撒娇、发脾气等,以引起父母的关注。
心理学研究发现,难以抚养的孩子往往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因为只有解决了他身上的“问题”,父母才能安心。与案例一中的小雪从乖巧到反常不同,案例二中的小志一直都是让大人操心的“熊孩子”,他从小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之下,在“你要向姐姐学习”的教导声中长大。一方面,他嫉妒姐姐能得到别人的夸赞,另一方面,他为自己达不到那样的优秀而挫败。于是,他违规、闯祸、自暴自弃,用一种与姐姐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嘴里说着自己是“多余”的,潜意识里是希望父母不放弃自己。案例三中兄弟俩的争斗,也无非是希望引起父母的关注,让父母维护自己、支持自己,所以无论父母怎么评判,总有一方会认为不公平,心生怨气。
二、变“相恨相杀”为“相亲相爱”
良好同胞关系的建立,需要父母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养育。
1.不护小,让爱由大宝流向二宝。
不少父母要求大宝懂谦让、会分享,常会说:“你是老大,你应该......”这样的话很容易让大宝积怨,因为做老大就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和无条件的妥协。他们会把二宝的到来看成一种威胁,不仅表现出“退行”等问题行为,还可能暗地里对二宝发泄不满。
当小雪请求妈妈给她讲故事时,妈妈不应以忙为理由一口回绝,要给予及时的回应,可以说:“好啊,妈妈也很想给你讲故事呢!我们可以把每天晚上的7点至8点定为‘故事会时间,这段时间妈妈来陪你,好吗?”当父母感受到大宝的需要,并承诺有单独陪伴她的时间时,大宝会欣然接受。妈妈还可以这样回应:“那我们一起来讲故事吧,我们轮流讲,让妹妹也来听一听,如何?”当大宝讲的时候,妈妈可以对二宝说:“看,姐姐多厉害呀,以后你也会像姐姐一样读书认字,讲故事给我们听,对吗?”这样既满足了大宝与妈妈相处的愿望,又让她有机会在妹妹面前表现一下,当姐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就更愿意接受妹妹、喜欢妹妹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向大宝解释“有了二宝,我们一样爱你”。有一位智慧的妈妈是这么做的:找两根蜡烛,点燃其中的一根,告诉大宝:“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爸爸妈妈就把满满的爱给了你,就像这温暖的烛光一样。现在二宝出生了,爸爸妈妈把一部分的爱给了他,因为他也需要照顾。”说到这里,妈妈用燃烧着的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问大宝:“你看到了什么?”大宝说:“现在两根蜡烛都亮了。”妈妈说:
“对,这温暖的烛光是爸爸妈妈的爱。你看,对你的爱有没有减少?”大宝摇摇头。妈妈说:
“对,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把我们整个家照耀得更光亮了。”大宝如释重负,说:“原来二宝的到来只会让我们家的爱越来越多呀!”这样一个简单可操作的小实验,演示了父母如何把爱从大宝传递给二宝,只有大宝相信自己拥有了满满的爱,才会自然而然地关爱二宝。
2.不比较,看到孩子的独特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不足。我们既要看到大宝身上踏实认真、责任心强、力求上进的优点,也要发现二宝身上喜欢创造、善于合作、灵活变通的特点。父母要经常向孩子传递正面的信息,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上有着其他孩子所没有的独特品质,而父母正因为这些独特的品质而真心爱他。不要激励一个孩子像另一个孩子一样,也不要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沮丧。
案例二中的小志最不想听的话就是“你要向姐姐学习”,在他看来,做不到像姐姐那样优秀就意味着失败,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小志父母所说的养育上不区别对待,让小志报和姐姐一样的培训班,抓小志的学业成绩,恰恰是对小志的伤害。如果小志的父母能够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如体育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善于交际等,创造机会让他参与一些体育训练和比赛,鼓励并支持他的发明创造,让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功,他就能够卸下心里的包袱,勇敢地做自己,不需要用各种问题行为来验证父母对他的爱了。
3.不评判,退出孩子们的竞争。
同胞竞争难以避免,既然父母无论怎样表现公平,孩子都认为不公平,那不妨退出他们的竞争,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果兄弟俩在争抢一个玩具,不要说“先给弟弟玩,因为弟弟还小”,也不要说“你们一起玩不是很好吗”。任何指令性的话都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可以说:
“看起来你们现在很不高兴,我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我先去干活了,等你们讨论好解决的办法再来找我。”说完就离开“战场”,把时间留给孩子。
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两个孩子迅速停止争斗,因为原本他们争斗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得到来自父母的帮助,如果父母卷入孩子的争斗,矛盾就会升级。相反地,当父母不站在任何一边,离开房间,或者任由孩子们争吵并不介入,只是给他们同样的理解,并相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他们很快就能想出和平的解决方式了。当父母看到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肯定,询问他们是怎么解决的,然后告诉他们:“我很喜欢你们之间有商有量、相亲相爱。”孩子便会努力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
另外,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之间有争执时,同胞竞争就会加剧;当父母之间互相尊重、善于沟通、友好合作时,同胞竞争也会相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