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红
自体心理学中,镜映的需要和理想化的需要是一个人的自恋需求。0~3岁儿童与父母互动形成的自体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入学后,与儿童互动的权威对象从父母转向教师。如果教师能成为儿童人格发展的良好客体,能满足儿童合理的自恋需求,就会促进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
首先,教师通过满足儿童的镜映需要成为良好客体。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儿童被记得、被注意、被欣赏的需要,即被镜映的需要,对发展健康的自尊和自恋尤为重要。”这些健康的自尊与自恋为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克服困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自体及相对胜任的自体功能。相信每个儿童都期待被教师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当收到来自教师的积极回应时,儿童内心会涌起愉悦感和成功感。具备良好的镜映功能的教师能为儿童提供新的、良好的人际体验和自我体验,即矫正性情感体验。这些体验及其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帮助儿童在内心发展出功能良好的自体客体。那么,即使日后儿童需要独自面对一些困难,功能良好的自体客体也会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抱持性环境,有利于儿童发展出健康自信的自体。
其次,教师通过满足儿童的理想化需要成为良好客体。对于那些自卑退缩、不敢求助的儿童,教师要细心观察他们的需要。在这些儿童有需要的时候,教师能够适时地出现,并给予适切的帮助,这就是满足了儿童对理想化客体的需要。儿童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常常会表现得烦躁、无助、孤单、脆弱,继而出现一些回避性表现或攻击性行为。教师应出现在他身边,温和地对他说:
“我知道你想挑战这个困难,我们一起来试试新的办法。”教师通过自身平静而稳定有力的承接与反馈,给了儿童理想化的客體,这有助于儿童理想化自体的成长。
最后,教师通过学习与自我体验发展出良好的自体客体。精神分析心理专家曾奇峰提出:“获得人格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去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因此,学校需要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培训,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练习,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教师彼此成为良好的客体,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觉察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
(作者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