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杏妹+谢筱妮
摘 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幼儿园教学提倡家园共育方式,注重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合作进行幼儿教育教学。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发现影响家园共育的几点问题,在此做几点简单的总结与分析。影响家园共育的因素有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中教养者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家庭的配合度、关注度,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等。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家园共育的对策。
关键词:家园共育;教养方式;语言文化差异
一、家园共育的目的和要求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所有能促进幼儿发展的资源都应积极利用。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更多的是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而要使孩子回归家庭教育,幼儿园要主动把家园合作教育纳入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使家长参与到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使家长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和教学情况,以期达到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幼儿的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教育,也不仅仅是家庭教育,需要两者共同配合,相辅相成。
二、在实践中影响家园共育的因素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家园共育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又称父母教养方式或父母养育方式,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及其与子女情感交流的综合体现和特征概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体现了亲子关系的实质。家庭教育能为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着色,通过接受幼儿园教育,则能使孩子更快地步入社会,加入集体生活。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诸多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家庭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对家园共育的影响
家庭文化背景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住址、民族等都是家庭文化背景的组成部分。家长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家园合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教育方式不同。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长大成人后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教师有责任了解、尊重并理解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并清楚地知道如何调整教育计划和教育行为才能化解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在儿童教育问题上的不和谐因素。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中哪些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哪些是个别家长的想法和行为,从而区别对待,更好地处理家园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家庭的配合度对家园共育的影响
主动配合幼儿园教育的家长能主动收集信息,对孩子的敏感度较高,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游戏中较主动;家长愿意并主动与幼儿园教师接触,想要了解大量的关于幼儿园的详细资料,并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分享教学活动。这种家长能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积极了解孩子的教育问题,配合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使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家庭的配合度越高、参与性越强,家园共育的效果越好、越深入。
(四)教师沟通能力对于家园共育的影响
沟通才能是指交换思想,联络感情,使两方面通达意思的各种能力。为了确保正确的交往方式,遵循教育的适度原则,即在教育活动中掌握节奏、分寸,教师必须具备沟通才能。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通过聆听家长表达意愿,使家长觉得教师真正在与之配合、沟通,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使家长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有力、通俗易懂;在沟通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保持谦逊、热情、耐心,使家长有表达的欲望,多用商量的语气与家长沟通。教师的沟通能力是家长与幼儿园联系的纽带,同时关系到我们的家园共育是否能有效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更有效地达到我们与家长的教育共识和目的,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家园共育的核心。
从以上影响家园共育效果的因素分析,我们在家园共育中应全面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在尊重每个家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平等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因家庭而异,根据不同的家庭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使家长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另外,我们还应加强教师的交流沟通技巧和能力,有效地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家园共育,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沟通交流方法,提高家长家园共育的配合度,以期提高家园共育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张育珊.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研究[J].家教世界,2014(4).
作者简介:韦杏妹(1989— ),女,广西来宾市人,大专,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听障儿童康复。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