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华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提问运用得好,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注意提问的明确性、层次性、时机性和趣味性,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成功。研学后教的课堂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促進学生多样发展。对研学后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来说,提问就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艺术,发挥好这门艺术的作用,是提升研学后教升级版高效益的课堂的重要途径。提问艺术在构建研学后教升级版的语文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问要有明确性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解答。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必太过于感性提问,更不能随意提问,如“能做到吗”“对不对”“美不美”等,这些问题看起来能活跃课堂氛围,实际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提问要有明确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这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笔者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并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别人让你替买彩票,并且中奖了,你会如何处理?”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这样,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走进了文本,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的回答针对已设定的情境,可谓有理有据。通过这样明确的提问,让小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经过课堂互动,让他们更理解课文内容的真实含义。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不一样。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地凸显提问的价值。
二、提问要有层次性
捷克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对所教知识的组织应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即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近及远等原则。课堂提问同样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有层次的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深入解读文本。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先预设了两个研学问题上同一节课。研学问题1: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认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作者看到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研学问题2: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却看到不一样的景物,为什么第二次作者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两个研学问题,内容前后紧扣,问题1是问题2的铺垫,问题2是问题1的升华,降低了解决本节课难点的坡度,让学生由表及里,跟随着作者的脚印,一起走进鸟的天堂,感受鸟的天堂存在的原因,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写作技巧的魅力。
这样有层次的提问,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逐渐深入问题的本质,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有时机性
俗话说:“打铁要趁热。”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时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都是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就等于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能更好地掌握课文的重难点。
(一)在上课开始时提问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上好一堂课创设良好的条件。很多文章的题目即是文章的主题,把握了课题可以说就基本上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可考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个课题,你会想些什么?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说:“我想知道他们画了些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是谁画得最好。”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到雪地上来画画。”……学生有了想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兴趣格外浓厚。
(二)在上课过程中提问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延伸出去。在教学《观潮》时,让学生理解“水天相接”这个词的意思。如果教师直接发问怎么理解这个词,学生会觉得无从入手,思维闭塞。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笔者采用了图文结合法,问学生:请同学们结合这个插图思考,水天相接到底是哪个地方?通过这一“问”,学生马上茅塞顿开,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结束新课时提问
在一堂课结束之时,教师往往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个总结,此时便可用提问巩固新课。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时,在之前具体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结束新课前可提问:“学完课文,你觉得乡亲们是怎样的人?”这样结合课文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明确,自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必须抓住时机,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四、提问要有趣味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产生主动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课堂提问应注重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接受新知识。教师应在课堂中以巧妙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传统节日》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笔者巧趣地问:“你喜欢什么传统节日呢?”学生听了很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言。如果教师问: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传统节日?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有趣提问,能引发思考,调动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又如,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笔者预设的研学问题是:“青蛙觉得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觉得天空无边无际,大得很,它们到底谁说得对呢?谁能在文中找出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的提问,不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激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多种思维,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提问艺术在构建研学后教升级版的语文课堂中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课堂提问要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雪梅.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