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奇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工艺美术是以某种物质为材料,在手工技艺与特殊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具有使用或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工艺美术形成于手工业时代,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与人们的生活实际需求相融合而产生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服装,食品,居住环境等方面为人民服务。工艺美术常因时代、文化、地域、民族、经济等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艺术特点,一般分为陈设工艺及日用工艺等两大类,包括陶瓷技艺、漆艺、玻璃技艺、金属技艺、纤维工艺、工艺画、民间工艺品等。例如,黑龙江省宣布了5批28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54个传统工艺项目涉及一些传统工艺、传统艺术、传统医药及民俗项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中国传统工艺复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全面部署传统工艺振兴工作。2018年1月3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黑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行动计划。“计划” 明确提出要加强传统学科的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努力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生产水平和整体素质。
工艺美术是以自然美及材质美为基础逐渐演变到与当代设计相融的体系中。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建设地方应用型高等学校。从而使开设工艺美术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教学上有了更多的要求,应按照实际现状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与地方民族文化进行良性接轨,力求达到学生学以致用。近年来,高校对工艺美术课程逐渐重视,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呈增加趋势,2019年,教育部又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在《2019—2020年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目录》中有11个省的14所院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这不得不使我们深入思考,剖析我国高校工艺美术的现状。
以前除国内几大美院有工艺美术系外,其他高校工艺美术相关课程大都隶属于艺术设计范畴,比如,工艺产品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我国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概念也比较宽泛,如天津民俗博物馆的董季群老师主编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一书中所收录传统手工艺品种多达70余种,若具体到某地,保守估计也有数百上千种。近些年来,有美术专业的高校陆续成立了工艺美术专业,截至2018年,全国大概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这些学校系统地开设了工艺美术课程,其中比较普遍有陶艺、金属工艺、漆艺、纤维艺术、印染、玻璃工艺等。因为掌握其中每一种工艺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据统计我国近80所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有70%以上采用了工作室制,但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的不同主要采用两种课程设置。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工艺美术系的学生在大一上学期选修所有工作室,大一下学期确定一个专业方向,选定工作室进行专业学习。如鲁迅美术学院、黑河学院等工艺美术的学生是大学一年级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大二会选择各个工作室的课程,这样明确专业方向打破了传统的 “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 的课程模式,对学生今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阶断,我国高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专业基础课侧重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工艺美术史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则注重与专业直接联系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因每个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课程在设置上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限选课则必须在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科目内选,属限制性,如选择工艺方向后本工艺所要学习的课程。在我国,也有很多院校没有工艺美术专业,这些院校的工艺美术类课程主要是美术类专业、设计类专业或其他学科下开设的阶断性课程,其中选修课程较多。但无论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学习工艺美术课程,都要在理论的支撑下进行不断的实践操作,理论讲授部分约占整个课程的20%—30%,其余课全部采用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单个辅导的授课方式。一个创意是否可行,也必须要在实践操作下完成,一些学校为达到更好的教学要求,在企业、产区设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以陶艺为例,在全国一千多所高等院校中,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陶艺课程,有十余所高校设有陶瓷艺术专业系,开设陶艺课程必须要有独立的工作室,这些院校有很多都在已有工作室的基础上在国内的陶瓷产区设立了陶瓷实践创作基地,这样改变了以往的因专业课教师对行业经验不足,致使学生所学的技艺单一,在创作过程中缺乏对功能、工艺等多方面的考虑而导致设计与实施之间脱节问题的教学模式,开拓了学生的行业视野,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我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工艺美术史论家张道一教授认为,不管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宫廷美术、宗教美术都是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吸收了民间艺术的营养,所以,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原型。现在很多高校对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定位调整,结合民族、地域、原材料、文化等特点,以及学校现有的优势、专业的历史,挖掘和利用现有地方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古今结合的思路,创作出许多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作品。从近几年全国各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毕业作品展及各类大赛来看,其融入民族元素的作品呈持续增长区趋。近两年,很多院校加大了对工艺美术类课程所需的工作室场地、设备、教学材料等的投入,并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聘请与手工艺课程内容相符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对手工艺专业部分课程开展全程进课堂的教学活动。2017年,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陶丹丹被黑河学院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担任美术与设计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并开设了桦树皮工艺课程,桦树皮手工艺是我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利用桦树皮的自然纹理和特点进行创作教学。这些民间工艺大师的引进很好地展现了民族文化。
目前,新开设工艺美术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教学成果日渐显著。然而,高校工艺美术教学也相对存在很多问题,如高校工艺美术课程的理论建设还有待完善、教学思路过于陈旧、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等问题,这就对开设工艺美术课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设定了更多的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应遵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原则,立足根本,客观分析工艺美术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找出提高工艺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努力达到学生所学知识受益终生的教学模式。
2016年,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驱动力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开设工艺美术类课程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情操。把工艺美术课程引进高校当中,作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利补充,不仅可以使课堂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美术知识的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情感,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加,偶而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态,工艺美术类课程可以通过发现美,用美来引导学生积极的态度,避免对生活和世界观产生负面看法[1]。
工艺美术类课程的审美教育可以调整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传授审美文化,人文精神,并为其打开艺术的大门,从而感受工艺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工艺美术类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将艺术创作的激情和想法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工艺美术类课中大放异彩。独特的工艺、造型、绘画是工艺美术类课程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将工艺美术融入到高校选修课程当中,可以使学生养成敢于突破思维拘束,大胆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并习惯以多角度来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艺术教育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概念变成形象的记忆。在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只有美术类课程是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程,这是其他课所不能代替的。工艺美术类课程可以创造良好的氛围,在课程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寻找自然界最真实的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工艺美术类课可从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且可以在作品中自由表达,从而在工艺美术类课程课上绽放美丽的光彩。
当代高校人才的培养是针对社会需求培养行业人才,提高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没有好的实践能力就谈不上创新能力,当今的很多企业需要的不是只有理论基础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员工,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艺术素养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增强活跃的思维。每个人都拥有艺术素养,这种素养是对美和自然的追求,是对自我修养的一种提高方式。艺术素养是从多方面培养起来的,可以从文学、音乐、美术等门类获取。
工艺美术课程能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创作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工艺美术中精湛的工艺,让学生更加了解工艺美术所具备无形价值。并直观地把自已对事物的感受及情感用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客观的艺术补偿,这种效应一旦得到补偿,便可以使创作者感觉到一种特殊的愉悦及成就感[2]。如漆艺、陶艺、纤维艺术、玻璃艺术等课程注重艺术与技艺的结合,现代很多高校美术实践创作工作室对学生开放,在这些工作室可以进行书法、绘画、陶艺、雕塑及民间美术等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学习工艺品从设计到制作的过程及步骤,开拓学生视野,在无形中可以感受动手实践而带来的乐趣。
民间工艺美术种类间是存在相通之处的,艺术越古老,内容就越具相似之处,尤其是在思维、造型及艺术风格等方面有明显的相似性。在文明社会的进程中,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不断改进,这些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传承性、促使民间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当中仍保存着原始的风貌,如民族图腾的内容就将人类的文明及文化的积淀传承下来。民间美术的种类在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淘洗,演变出最具有时代特点且最能表达劳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产物,是人类共有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寄托。
在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有父子间的,有师徒间的,祖传制和师徒制的特点是体现了个体单传,这种单传指的是技不外传,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但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传统生产工艺被新工艺不断替代,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艺将会被淘汰,即使其被保留,也会受到失去技能和缺乏继承的危险的影响[3]。中国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史。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又是民间工艺美术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所以要认识到民间工艺美术和高校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大学教育中工艺美术类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现在的美术教育,不是主要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而是为挖掘人类的创造性能力而服务,是现代教育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工艺美术类课程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继承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提高自已的综合素质,树立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通过对工艺品的研究,学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民俗,道德感和对民俗文化魅力的深刻理解。在我国的一些美术院校及综合院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过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课程,吸引了一批批具有美术爱好和兴趣的学生,有的院校还会不定期地聘请民间手艺人进行技艺的传授,这样可以更好地推动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国家艺术基金公布2019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包括深圳大学的《阳江风筝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玉林师范学院《广西芒编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天津美术学院《“泥人张彩塑” 走进高校人才培养》等民间工艺美术类有40多项就是由高校立项的。这些项目聘请国内高等院校专家、工艺大师等知名学者参与教学和艺术实践指导,开展了一系列培训,这些培训为我国的工艺美术创作、科研等方面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了民间工艺的发展。
工艺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源于生活,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充分体现古代人民的创造性思维。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造型、图案、颜色及装饰风格极大影响了现代的生活环境。高校开设工艺美术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艺术的素养,顺应社会的要求,并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这也符合当今高校教育教学的宗旨。地方高校不断探索特色办学的道路,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优质资源,将民间工艺美术类课程融入高校学科建设中,这样既保护了民间的工艺美术,又可以把民间美术的工艺理论转变为创造性的实践,以高学历化来引导民间工艺美术,使民间工艺美术不断推陈出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