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先闯
(河北省承德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067000,承德)
承德市接坝地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围场县,属内蒙古高原与燕山地槽地质过渡带,是一个地质和构造复杂的地区,海拔高度在800~1 300 m,多年平均降水量400~450 mm,平均气温3~5℃, 无霜期100~125 d。接坝地区土地总面积5 149.71 km2,水土流失面积1 781.43 km2(占总面积的34.59%), 其中水蚀面积1 497.2 km2、风蚀面积284.2 km2。 该区处于潮河流域、滦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源头区,生态地位重要,是京津冀主要生态屏障。当地气候干燥少雨,山高坡陡。内蒙古高原风沙沉积于此,粉砂覆盖层厚,沙地裸露度高,生态脆弱,植被一经破坏很难恢复。河谷宽阔河流泥沙含量高,淤沙层厚,河道、沟道岸坡侵蚀严重。
接坝地区百姓广种薄收、生活艰难困苦。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存条件,摆脱贫苦面貌,当地政府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增加水源涵养功能,促进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科学定义,构建京津冀生态屏障。 采取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如下。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的目标责任,将主要目标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层层落实责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各部门积极协作落实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协同联动、通力合作,争取治理一片、成效丰硕,达到绿水青山这一目标。
坚持以涵养水源、生态清洁、扶贫开发等措施进行绿水青山的建设,结合承德接坝地区实际情况,遵循“全面预防、重点治理”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预防保护的迫切性,按照集中连片、预防保护为主、局部重点治理的原则,全面预防主要包括保护管理、封育、辅助治理、面源污染、景区廊道治理、草场轮牧等防控措施。 重点治理以侵蚀沟、沙地、常规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 坡耕地、 生态河道治理等方面为主。坚持以涵养水源为主线、以生态清洁和扶贫开发为手段、 重点治理与特色产业相结合、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旅游业、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经济实现巨大飞跃、 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接坝地区成立水土保持专项基金,多方吸纳社会资金,积极利用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坡耕地专项治理、河道治理专项等项目的资金,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使用效益。 积极推行群众投工投劳承诺制, 弥补地方配套资金不足, 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运用各项金融政策,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联系周边大专院校、企业,积极开展科产结合一条龙战略,开展试验研究、技术推广、产业融合,在河流生态治理工程技术、 沙地综合治理与开发、侵蚀沟治理工程建设、生态输出型小流域技术、 强风化岩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先后有十多项科研成果荣获部、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初步实现了以科技创新带动水土保持治理技术突破,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产业规模得以扩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以水土保持法作为执法基础,按相关水土保持条例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执法监督结构。 建立健全各项水土保持监管制度,抓好源头管控、事中事后监管,加大监管力度。 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对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问责,对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联合查办,守住安全红线。 要加强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提高监控能力和覆盖面,严控生态破坏。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把水土保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建设和完善宣传教育平台,打造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推广、科普宣教作用。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公众参与的公益活动,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不断强化全社会生态危机意识,提高公众保护水土资源意识, 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全员参与、各方支持良好氛围。
多年来,承德接坝地区先后实施了庙宫水库上游省级重点治理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项目,推动了接坝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21世纪以来, 共修筑梯田12 654.7 hm2、栽植水保林402.5 km2、 封育治理309.78 km2、 护村护地坝106.8 km、谷坊2.22万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对接坝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森林覆盖率达到55.60%。 治理区拦沙和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高, 缓洪减灾能力日益增强,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布局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方式,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环境,夯实发展基础, 促进生态与产业同时提升。如山坡多栽植油松、沙棘、山杏等生态林、经济林,带动了沙棘、杏仁露等产业发展。 坡改梯工程实施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在梯田上种植苗木、中草药、花卉等或者修建大棚(大棚内种植设施蔬菜、特色水果),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当地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 开展生态河道治理,控制了水流对河道的冲刷, 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河道环境,使河流清澈、两岸山坡郁郁葱葱,改善生态的同时又可以作为旅游景点,使生态和经济均得到发展。 沿省级以上交通干线、主要河道及河渠堤防两侧, 按照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原则,重点交通干线路界内绿化、两侧林带、主要河道及河渠堤防两侧生态治理及可视范围内荒山荒地绿化,构建交通运输和观光旅游两位一体的绿色交通长廊体系。提升公路、 河渠堤防绿化美化水平,形成层次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多样的风景带、经济带、观光带。
接坝地区位于滦河流域、潮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源头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河流源头区沙土含量较大,河流两岸边坡不稳定, 加上风蚀、冻融侵蚀和水蚀等共同作用下,河道常呈现“Z”“S”形等各种非主流河道形态,并且河道形态还处于持续变动过程中,淤沙严重。 为了治理侵蚀沟,进行了一些科学试验。 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通过换土、填石等措施改善主沟口下垫面地基承载力弱的问题,同时修建植物谷坊群或者仿生谷坊群。 谷坊内植树种草,河道内紧邻岸坡栽植蘖生固土强的乔灌木来护坡,通过层层拦蓄,稳定侵蚀沟底和岸坡,达到了治理侵蚀沟这一目标。
通过科学试验,生态输水小流域治理在满足流域自身生存发展及生态安全的同时, 可最大限度地向下游输水,解决了传统小流域治理减沙与减水并存的问题。 为京津冀提供清洁干净的水, 并积极探索水补偿费机制的研究,通过补充资金的回笼进一步加强生态输水小流域的建设,使其形成良性循环。
对重要水源地、 重要河流源头区、库区周边、水蚀风蚀交错区实施重点预防保护,通过旱地节水、削减流域内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和农业面源污染, 维护和提高植被盖度,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改善河流水质。 削减流域内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对于节约水资源和保障当地经济发展规模、速度和下游水库入库水量非常关键。 按照以水定供、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原则调整农业结构; 推广管灌、喷灌等工程节水和非充分灌溉技术。 通过合理确定畜牧规模,修建围栏、青贮窖、窖草棚,飞播牧草,引导舍饲圈养,划分多块草场进行轮流放牧等措施来实现草场持续利用。
预防保护措施的成败取决于监督执法是否到位,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保证上述措施的实施。执法工作应当始终坚持监督执法与服务的基本原则,将监督与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监督、被监督者之间达成共识, 顺利实现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之目的。
承德市始终坚持“京津冀生态屏障”这一主线,把以生态河道建设、坡耕地治理、侵蚀沟治理、沙地治理、小流域治理为主的综合治理作为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特色产业、农民増收的根本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提高,农民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提高明显。
始终坚持“生态发展”战略,将水土保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措施,坚持政府引导、科学治理、多方配合、依法行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农民人居环境显著提高,发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