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歆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225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技术升级,小微企业正在经历从“量”向“质”、由“粗”向“精”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是关键。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人才需求变化,小微企业不仅存在“用工荒”的问题,还面临“留不住”和“要不到”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困境。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可以将专业建设与小微企业发展有机结合,探索符合小微企业发展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这将有助于实现小微企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本文以扬州市职业大学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为例,对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培养和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扬州市职业大学自2017年底,在学校的土木、医学、服装、资环等8 个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其中6 个学院的合作单位均为中小微企业,这与扬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过程中,各试点专业已经完成以下工作:建立专门的现代学徒制组织机构,便于对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制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并与合作企业签订相关的协议或责任状,如校企试点专业人才培养协议、校企资源共享协议、人才培养目标责任状等;初步拟定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包括学徒日常行为管理制度、企业实习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制度等;组建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师资队伍,制定导师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改革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岗位能力融为一体,以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实施一年后,笔者就现代学徒制对合作的部分小微企业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98%的小微企业对实施现代学徒制持肯定态度,认为该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资源、设备和人才紧张的问题;77%的企业认为现代学徒制可以减少企业员工培训成本,并扩大企业影响力;81%的企业认为该模式可以保障员工来源,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64%的企业对目前的小微企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不太满意,认为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办学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校企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
根据现代学徒制在各试点专业的实施情况和针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及走访情况可以看出,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存在外部政策和内部建设两大方面的问题。
1.招生制度不完善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校企联合招生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融合是维护校企双方利益的根本保证之一,也是实现学徒双重身份的基本途径和校企共同管理的基础[1]。然而,现有的招生制度不够灵活,不利于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招生工作的推进。
2.激励政策不健全
企业的实际需求是获得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人才,而非花费较多人力和物力进行培养。由于学徒是员工不是免费实习生,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经济负担。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小微企业没有出台更大的激励措施或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税收或者予以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等。因而,小微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不够高。
3.学徒身份不明确
学徒身份不仅需要学校和企业的认同,更需要国家层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其进行认定。通过合同等方式保障学徒合法的身份以及相应的权利,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1.企业主动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和资金等原因,在与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没有严格的岗位类别,对员工的岗位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中并未出现,高职院校的“批量生产”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方的合作效果,降低小微企业主动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意愿。因此,如何增强主动意识,使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不仅能真正学有所得,还能接受企业文化和精神的熏陶,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这才是小微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校主体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理论学习、专业设置、顶岗实习等与企业需求不对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以专业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没有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只重视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却忽视了其“职业性”,无法为合作的小微企业带来足够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果,从而造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如何根据小微企业转型与技术升级带来的市场人才结构需求的改变,加强内涵建设,以自身办学特点与优势,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生产、管理、服务等实际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制度是维护现代学徒制有序运转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促进“政、校、行、企”密切配合和协同行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2]。因此,在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制度制定方面需要政府的有力主导。政府部门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大主导力度。一是相应政策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政府部门完善顶层设计,规范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责,推动高职教育资源与小微企业资源的整合,充当校企合作的媒介。二是公共财政的积极支持。设置专项基金,健全相关补偿机制,保护小微企业利益。毕竟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成本和收益是小微企业首先考虑的要素。三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正确引导。通过税收制度的引导,确保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平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是专门部门的设立。政府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管理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相关事宜,对整个过程进行规划、统筹、监督和管理。
小微企业可以借助企业行业协会的力量,将同行业中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岗位群的小微企业联合在一起,构建企业群。积极主动谋求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研发相关课程,加强岗位实践环节。学徒进入小微企业后,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全面地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训,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小微企业在此过程中,应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这样可以免除小微企业从劳动力市场招聘员工并展开培训的费用,同时保障企业不受自身规模限制,招聘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
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就是优化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小微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岗位需求,实现产教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在课程建设中,学校要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学校都应与企业共同建设,以实现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观等。构建一套依据职业标准开发的,由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岗位实习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有系统化、职业化、可扩展、可升级的特点,便于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生和学徒双重化、校内和岗内共用化、教育和培训适用化,从而保障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课程可实施弹性教学,充分考虑企业生产任务,利用晚上、周末等企业空闲时间进行远程指导授课。在小微企业生产任务不饱满时,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课学习;在生产任务饱满时,学生进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课程,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2.组建“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
现有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均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和企业各派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校内学习和岗内实习过程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学校导师可主要负责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和课程教学组织协调,企业导师则着重负责岗内教学模块和实习实训内容的选定。为保证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可以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将学校导师再分为专业指导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实训课程的教学。教学工作的细化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徒”的潜能,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此外,双方导师可以通过“互换互融”,进入彼此的教学场所,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学校导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深入了解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导师进入学校接受专业培训,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效果的同时,解决小微企业员工培训资金短缺的问题。
3.搭建信息服务交流平台
在西方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国家中,行业协会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通常由政府和行业协会通过相关服务平台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合作效率。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联系,通过搭建信息服务交流平台,了解相同相近岗位的小微企业情况,主动与其对接。了解相关工作的岗位群,分析岗位人才需求,从而与相关小微企业合作,共同建设课程。根据目标岗位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项目进行重新设计和建构,从而提升企业的满意度。
4.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具有双重属性,即“高等性”和“职业性”,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评价应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成立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考核小组,建立学校和企业双考核的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即在校期间,根据学校的考核制度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等进行考核;在岗期间,根据小微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对学徒的岗位能力进行考核。考核贯穿学校和企业学习实践的各个环节。
现代学徒制为高职教育提供了真实的工作与学习情境,是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帮助学校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帮助企业解决用人问题,帮助政府解决发展问题,从而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因此,面向小微企业的现代学徒制需要多方通力合作,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