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顼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安徽 淮北 235000)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重性质,主要培养一线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大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综合性规格,包括一般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更包含人文素质水平。
1.职业技术教育要与人文社科教育融合
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一线专门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就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教育更多的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人们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上,往往具有狭隘的“技术教育”观。但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而人文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它尽管也传授知识,但它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客观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孤立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不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当今世界竞争不单纯是经济、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更重要的是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的人素质高,才能占优势,才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必须把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2.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依附于高素质人才
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迫切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这对素质教育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更新、充实,选取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在现代科学领域中形成新的基础知识,并学会学习、融汇与贯通。而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合拍有脱节现象,特别是知识老化陈旧,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更新教育内容,教会学生会学习。要求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收获新知识、新信息。要给学生建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加强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3.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符合人才市场需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丰富的知识、足够的能力、较高的素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还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产物,强调“专业对口”。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平均发展不重个性发展。而市场经济要求学生仅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要知识宽、技术精、素质好、能力强。尤其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更高,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脱离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这一基本人才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尽管我国举办高职教育几十年,但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上仍存在不少问题,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认为是培养专门技术性人才,着重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存在一定的偏差。究其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职业教育的价值没有明确的理解和认识,没有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结合起来,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有一定知识、有一定专业技术、能胜任一线工作的就是合格人才。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形下,就业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除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有些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使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市场转动,“技能主义”教育倾向严重,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场所。由于对高职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脱离了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这一基本人才目标。
2.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匮乏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办学时间短,教学基础条件较差,很多高职院校都是通过“三改一补”而形成的,大多数是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尽管举办高职教育多年,但在办学实践中往往摆脱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残留的中专教育痕迹很多。办学实力不足,尤其是缺少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师资,很难为全校学生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人文素质不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也无法提高。所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相当重要,它关系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还未能达到这种要求。
3.高职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成分较复杂,部分来自中专、中职、技校、退伍军人,总体来说学生基础较差,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人文素质更是不等,给教育和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说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为什么还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目的是什么?可以说它们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原来缺乏人文素质这方面的教育,致使在学习过程中排斥人文类课程。他们总认为我们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没有必要学习人文课程,这些对将来参加工作不沾边,学不学影响不大。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很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的热情。
1.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实际教学中,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不能把高职教育简单地看成是一种技能教育,就是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将来走向社会能适应岗位需要就行了,这是对高职教育的一种片面理解,高职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清晰,其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尤其不能忽视素质教育,要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使培养对象全面发展。[1]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即要提高学生就业应变能力又要适应市场急剧变化。课程设计中把人文思想贯穿进去,克服高职因学制短、实践课程比例大而导致人文教育的学时少的矛盾,构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充分考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等等的人文支撑,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训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成才和成功不仅仅是凭人文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更是成才和成功不可缺的。高校育人绝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应强化素质首位意识,通过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道德素质,为全面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提供强大的动力。
2.打造能够高质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人文素质教育质量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正确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学上要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教师自身人文素质要高,因此,必须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人文素质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能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良性发展。教师要做到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展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诸如世界文化杂谈、中国传统文化、文学鉴赏、音乐欣赏、专题讲座、读书会、书评论坛、知识竞赛、志愿者服务等等一系列活动。这些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内,自身人文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多媒体文化宣传设施,使校园环境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4.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将产生种种不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弊端。无论是律师、医生,还是科学家,他首先是一个人,如果单纯对人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把人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这就是人的知识、能力、思维以及情感都变得专业化了,这种人在处理问题时就难免犯“以管窥天、不见整体”的错误,就不可能具有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警惕专业化引起的片面性。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能使人心理上更完美、更具有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2]大学生应主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参加体、美、劳等活动,全面和谐发展自己的人文素质。
5.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人文素质
一个人人文素质高低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取的。人文素质是人才的根本素质,必须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素质加以重点培养。人们总是单纯地大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只能在校园或是课堂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人文素质尤为重要。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能使人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任何一个人想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和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历史上任何一位有卓越成就的人,他们之所以有高尚的人文素质与他们的生活实践有关。邓亚萍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运动员,就是因为她具有较高的人文心理素质,这种优秀的人文心理素质是在一次又一次重大比赛中积淀出来的,在平时训练和比赛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途径。
另外,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不少大学生依赖与家里和学校,不愿意到社会去,错误认为这与将来就业关系不大,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造成社会适应能力差,这对培养健康的人文心理素质十分不利。因此,要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厂矿、经营房、进社区等,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努力拓展自身活动空间,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