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邓纯慧,邢莉娜
(河北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当前,全球经济向着一体化发展,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这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有积极作用。“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有40种,但目前只有20多种是近几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招生语种,可见高质量外语人才缺失。因此,高校要构建多元化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课程体系,积极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和文化往来,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大,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后,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必要前提。根据“一带一路”战略设想及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贯彻执行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原则,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改变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和教学评价新体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指出,语言是人类最本质最高级的文字,打响全球化战略的第一步离不开语言学习,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在指明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小语种人才培养缺失
外语顾名思义指的是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很多,语言达几十种,而中国高校开设的外语语种只有20多种,主要为英语、日语、法语和德语等[1],东南亚和中亚等一些国家的小语种专业人才匮乏。这使得中国在与一些小语种国家交流会晤时沟通困难,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解分歧。
2.外语学习与实际运用相脱节
近年来,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培养大量的外语人才,这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外语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环境,外语学习的热度很高。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学习目标大多还是应试和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专四与专八等考试,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功能。学生的实际外语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纸上谈兵的外语学习局面,在对外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
3.外语人才培养的密度和强度不够
“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大量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储备与支持。但就当前来看,高校对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外语专业入学时对学生的外语成绩和口语要求放宽,外语课程授课时数与周数也有所削减。这导致不仅人才储备数量不足,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以公共外语课为例,高等院校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周基本为2~4节外语课,且均为3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外语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学生的专业课程不同,但所选用的外语教材大致相同,教材内容缺乏与学生自身专业的关联性,无法培养出“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虽增加了学生实践和实习的时间,但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很少。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高素质高标准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尚十分匮乏,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引导,专业建设的针对性不强,外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以情境教学方式为主,如扩展词汇量和提升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等[2],但普通的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对外语人才的基本要求。1998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出台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首次以官方形式定义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概念[3]。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科学引导不足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尝试了“通用语+非通用语”以及“多语种+X”的复合培养模式,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增设的非通用语往往无法实现有效沟通。此外,英语专业虽进一步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但学生零起点去学习法律、经济和外贸等知识,只能掌握简单的词汇,达不到运用的程度,更谈不上精通,人才培养很容易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结果。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和涉外企业均加强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一,就外语学习课时设置情况而言,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课时有限,外语学习时间不充裕,缺乏外语专业教师的指导,这部分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较差,外语知识与自身专业无法紧密结合,难以实现学科交叉和融会贯通。第二,外国语专业院校将培养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外语交流和沟通层面,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考查方式单一。学生对其它领域的涉猎不足,思辨性和创新能力不高,不会借助语言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现象和国际事务进行思考,在国际交往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无法提高。第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外语人才培养的途径比较单一,学生主要以课上学习为主,实际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很少。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和发展平台建设不足,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批合资与独资企业。一些驻华外籍管理高层人员与中方员工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急需要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双语的中方员工担任翻译,再加上外企的的工资待遇相对国内其他企业较好,继而引发中国一些高校的外语学习热潮。当前,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作为投资国,一些项目在沿线国家落地,也急需懂汉语的双语人才,这同样会引发被投资国学习汉语的热潮。可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需要培养供需对口的语言专业人才来满足投资国与被投资国语言人才相互联通的现状,实现一举多得和互助共赢。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满足市场的要求,在不断实践中深化和完善培养方案。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家对于高学历和高资质的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关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必须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遵循市场的需求导向。同时,要注重对专业素质和交流沟通等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近年来,中国高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继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发布后,2020年4月25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这些都为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在当前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照搬教材,教学内容与实际交流中涉及的复杂情境有很大差距。因此,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并提供参加国际化讲座和会议的机会是必要的。此外,外语教师的实践能力也需与时俱进。除了授课外,教师要了解当前的贸易形势,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提升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和认知水平。外语专业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钻研和整合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积极参与对外交流项目,以达到为“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合格外语人才的目标。
近些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和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语言学习应当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外语教学的基础目标与前提,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要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对外语课程进行结构调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增强与第一语言使用者的沟通与交流。外语专业教学与其它专业的区别就在于要强化交流与沟通,但实际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沟通比较少,语言氛围不足和母语思维会影响到学习者对于语言的基本判断,降低学习效果。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中长期交流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有意识地打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消除和降低这种影响,提升外语人才的实际交流水平。再次,注重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开展中国文化教学。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外语人才培养不能仅局限于英语,对非通用语言的教学也必须予以重视。最后,也要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习俗和禁忌。同时,应用型国际化人才还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当好桥梁,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内涵,这有益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后续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完善实践性教学,提升外语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成为当前亟需达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以外语人才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在制定和完善外语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坚持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所需要的语言人才,从而实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