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皓 , 李海龙
(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一个主权国家的安全,包含国家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安全:国家机体的安全、内外环境的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安全。”[1]16-17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构部分,它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中,由社会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和秩序意识构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处于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保障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界定的政治认同是指:“公民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3]501良好的政治认同,表明了公民对主流政治观念的坚定追随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其中就蕴含着“拥有政治认同亦即保障了国家安全”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接班人。党的历代领导人都特别重视大学生,并认为党只有赢得了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所以,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中的重中之重。一般认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中对执政当局的基本体系和运作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和意识上的认同感,是对现有政治体系及其运行方式所产生的政治认知、判断和情感。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实体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倾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和践行,以及对当前政治绩效的判断和认同。
1.大学生政治实体认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大学生政治实体认同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及政府的认同。大学生政治实体认同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夯实党在精英群体中的执政基础。“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运作的认同……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现实力量和未来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关系到党在青年精英群体中的执政基础。”[4]77大学生政治实体认同可以保证党在青年群体中发挥必要的政治影响,也是感召青年靠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注入新鲜血液的不竭动力。(2)增强党在新时期执政的合法性。人心向背问题向来是党高度重视的,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肯定,决定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是保障党执政合法的生命线,所以,将群众路线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也是必然。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实体认同,才能确保大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
2.大学生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在我国,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认同。其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法理性,凝聚了大学生的向心力,形成了安全稳定的高校意识形态环境,避免了思想领域的强烈激荡,降低了引发学运、学潮的风险。事实证明,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不认同会导致严重后果,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就是很好的例证。(2)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相较于以往主要通过主流媒体灌输、被动接受的传播渠道,现在公民接受意识形态的途径更加多元。通过大学生群体的积极辐射作用,进而促进其他公民意识形态的提高,已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渠道。当大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思维,逐渐成为政治个体以后,又会以政治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进入社会,进行政治文化的传播,有力地带动其他公民的认同感,从而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环境。
3.大学生政治绩效认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大学生是最敏感、最活跃的青年群体,政治绩效给他们带来的认同体验更为直接和明显。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绩效认同包括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社会建设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认同。大学生政治绩效认同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政治绩效认同更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也日趋提高。这些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当前大学生对于中国政治绩效非常认同,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信心满满。因此,当前大学生政治绩效的高度认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政治绩效认同能提高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意愿。“青年政治信任处于一种U型结构……但是对于政治绩效,特别是经济绩效,他们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信任。”[5]69-72政治绩效显著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自豪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任,这样,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就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得以在一代代大学生中继承和发扬。
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新传播范式对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削减、多元文化思潮碰撞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渗透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消解着大学生政治认同。
1.新传播范式消解着主流媒体在大学生心中的政治权威 网络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以直播为例,从直播元年2016年开始,每个人通过直播都成为了信息源和信息端的复合体。直播平台上的每个IP不仅能直播,还能与网友互动。这种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也打破了以往主流媒体对信息传播的绝对控制权。直播IP账号业已成为名副其实且更具吸引力的自媒体。自媒体这种平等结点化和高速全覆盖的传播架构使得信息扩散很难受到节制,管控艰难便滋生了某些为博人眼球而触碰底线的传播讯息;同时,去中心化的传播信息海量而且多样,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从而就不能保证网络空间中信息内容全部健康、积极和正确。这种新的传播范式消解了主流媒体政治传播的权威,使主流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力变得逐渐式微,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践行。
2.多元文化思想迷惑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全球化对政治认同所带来的效应要辩证地看待,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青年学生而言,负面的效应比较显眼。”[6]11-14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很多思潮已流入我国,不同背景的文化思潮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产生了巨大的激荡。首先,全球化带来的是经济成果的交流,与国外商品一起涌入的还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文化;其次,全球化还带来了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留学生的相互交流也使得本土大学生接触到了国外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如新自由主义、民主宪政、普世价值、个人主义等等。由于大学生难以有深度地剖析、认知和辨别各种外来文化思潮,价值各异的文化观念使得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上产生了困惑。虽然,目前“美国优先”“英国脱欧”等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但未来全球化发展仍将是主流。所以,多元文化思想碰撞会继续给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带来不小的考验。
3.敌对势力的恶意渗透扰乱着大学生的政治理性 “政治理性……将成为政治主体行为的价值目标及政治主体判定政治事件及进行政治决策的价值尺度。”[7]16-18大学生的政治理性正处于培育期,西方国家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潜移默化地扰乱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理性。虽然,冷战过后,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但是,西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和平演变”的狼子野心。某些西方国家高级官员经常兜售“将中国的‘和平演变’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言论,期冀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抵御能力,企图策动类似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动乱。2014年,发生在香港的“占中事件”便是前车之鉴。特别是在2019年6月以来愈演愈烈的香港暴力事件中,很多青年大学生不明就里地上街参与所谓的“游行”,便是西方敌对势力恶意渗透迷惑香港大学生的卑劣勾当。西方反华势力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或“颜色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妄图扰乱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理性,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损害我国社会稳定,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我国国家安全。所以,西方反华势力的恶意渗透对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在全球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政治认同面对的巨大困境,保持头脑清醒、积极应对,化被动为主动。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路径,直面问题、见招拆招,从而超越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
1.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营造清朗传播空间 面对传播新范式对主流媒体消解的危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抢夺话语权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网络)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8]并强调:“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8]所以,当前的主流媒体要积极转型,创建新媒体平台,打造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技术层面上争取领先。主流媒体要牢牢掌握传播平台上的“镁光灯”和“麦克风”,将受众的目光吸引过来,传播真善美的内容,使受众不被网络上那些虚假的东西所迷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一手抓技术的同时,另一手也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要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依法管控IP账号。国家相关部门要分清良莠、善于甄别,对传播拥护社会主义、内容积极健康的网络媒体要大力推广,对影响力较大但不是主流媒体的平台要积极引导,对内容低俗、反党反国家的IP账号要坚决依法严肃处理。只有牢牢掌握新媒体技术,并且依据相应的法规将网络空间净化,对不良传播平台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舆论斗争,才能够积极引导网络新媒体的舆情方向,维持大学生政治认同网络环境的清朗。
2.高校教育须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 高校是大学生活动最多的场所,在大学生政治意识成长的特殊阶段,高校的思想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两个特色:(1)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自信。要树立大学生的政治自信,就必须把具有中国自信的学说纳入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之中,教育学生拥护我们的发展模式,平视以往过于美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例如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的“中国人信心”“良政还是劣政”“‘中国模式’文化输出”等话语就很好地解答了中国对西方的超越,将中国好故事娓娓道来。高校要将类似这样的好声音带入思政课堂,对大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帮助大学生敢于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科学批判和辨别。高校思政教育要加强对多元文化思想的比较澄清工作,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对非马克思主义避而不谈,恰恰要“巧谈、深谈”,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思想本质上的错误。例如,应该指出“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思想扩张的必然产物,渴求没有节制的物质消遣与挥霍,所带来的不过是物欲永远也满足不了的庸俗攀比趣味;还应该指出美国大选式的西方民主是一场“烧钱”的“纸牌屋”游戏等等。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大学生不要一味崇洋媚外、盲目羡慕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国外的优秀文化可以批判地吸收,对国外的不良文化则要坚决抵制。通过以上措施,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3.筑牢思想政治防线,抵御意识形态渗透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范畴中最深层次的内涵。只有保证了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才能保证国家安全。要在原则层面上建立意识形态自我净化机制,树立思想政治上的警觉意识,时刻防范国外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入侵。不管国外输出什么样的噪音和杂音,大学生都要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做到“守脑如玉”。要在技术层面上建立意识形态渗透预警机制,加大对国外敌对势力往高校渗透的监察力度,将敌对势力的邪恶意识牢牢阻挡在“象牙塔”之外。要在传播层面上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制,加强大学校园中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宣传力度,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保证校园内主流政治传播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要在法律层面上建立意识形态的法治机制,采取法律措施,制止西方敌对势力及其培植的在华代理人在高校实施渗透破坏活动。